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轻盈的笔法、牧歌的形式描写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心中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文中的翠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湛蓝的天空下刚刚长出青枝翠叶的嫩竹,美丽、纯洁、天真无邪而又稚态可掬。她在和风、丽日、关爱中长大,与青山、绿水、渡船为伴,心灵上没有沾染一丝尘埃。然而就像汪曾祺所说:“这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却包含着深深的孤寂。”这种孤寂色彩不管是从文中的情节还是从文中的人物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翠翠身上的这种孤寂色彩单单看她的“坐”就可以略见一斑。
从次数而言翠翠的“坐”选文中共出现了13次。
从时间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时不坐:黄昏来时、黄昏中、暮色笼罩一切时、晚饭后……
从地点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处不坐:“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坐船”“坐在溪边”“坐在岸边”“坐在黑黝黝的灶边”“坐在悬崖上”“坐在灶边矮条凳上”“坐在月光下”“坐在屋里”“坐在小板凳上”“坐在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
从事件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事不坐:“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等爷爷回来”“把火烧燃”“听祖父说话讲故事”……
翠翠时时处处事事都在“坐”着向我们演绎着她那无法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孤寂。我们可以从沈从文的低吟浅唱联想到翠翠一幅幅的“坐”姿:
黄昏时,灰色的天空、桃红的薄云、快落的太阳、青青的草地、淙淙的流水、白色的高塔之下,一个小姑娘在痴痴地望着天空,做着她的梦:梦想着自己坐在一只古船之上,沿着两岸的青山顺水而下,不知走多远也不知到哪里去,只为了要惩罚爷爷。那个姑娘呆呆地想着,还会被自己的梦吓一跳。这是一种朦胧的愁。
暮色四合时,那个姑娘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着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萦绕在自己身旁,孤独地等待着爷爷归来。听着杜鹃的鸣唱还会莫名其妙地哭。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愁。
月光下,这个姑娘依偎在爷爷身边,或坐一块岩石、或坐一条矮凳、或看星月、或听爷爷讲故事抑或是带着一种盼望的心情听对岸的歌声。而爷爷的芦管声会把这个姑娘的心吹柔软,歌声会带着她的思绪走得很远很远……这是一种无处排遣的愁。
一个个流动的画面就这样从翠翠的一个个“坐”姿中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还有翠翠那层层叠叠、烦乱如麻的愁绪和那种恍惚缥缈、形影不离的孤寂。
《边城》无疑是美的,它就像是一支山村生活的牧歌,它就像是用小说的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可就在这美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物太多的惆怅与无奈。这种愁就像是一层薄薄的纱轻轻地笼在湘西那片土地上,笼在翠翠身上、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而这一切在一个“坐”字中传递,足见沈先生用笔之轻灵。■
从次数而言翠翠的“坐”选文中共出现了13次。
从时间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时不坐:黄昏来时、黄昏中、暮色笼罩一切时、晚饭后……
从地点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处不坐:“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坐船”“坐在溪边”“坐在岸边”“坐在黑黝黝的灶边”“坐在悬崖上”“坐在灶边矮条凳上”“坐在月光下”“坐在屋里”“坐在小板凳上”“坐在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
从事件而言翠翠可以说是无事不坐:“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等爷爷回来”“把火烧燃”“听祖父说话讲故事”……
翠翠时时处处事事都在“坐”着向我们演绎着她那无法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孤寂。我们可以从沈从文的低吟浅唱联想到翠翠一幅幅的“坐”姿:
黄昏时,灰色的天空、桃红的薄云、快落的太阳、青青的草地、淙淙的流水、白色的高塔之下,一个小姑娘在痴痴地望着天空,做着她的梦:梦想着自己坐在一只古船之上,沿着两岸的青山顺水而下,不知走多远也不知到哪里去,只为了要惩罚爷爷。那个姑娘呆呆地想着,还会被自己的梦吓一跳。这是一种朦胧的愁。
暮色四合时,那个姑娘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着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萦绕在自己身旁,孤独地等待着爷爷归来。听着杜鹃的鸣唱还会莫名其妙地哭。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愁。
月光下,这个姑娘依偎在爷爷身边,或坐一块岩石、或坐一条矮凳、或看星月、或听爷爷讲故事抑或是带着一种盼望的心情听对岸的歌声。而爷爷的芦管声会把这个姑娘的心吹柔软,歌声会带着她的思绪走得很远很远……这是一种无处排遣的愁。
一个个流动的画面就这样从翠翠的一个个“坐”姿中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还有翠翠那层层叠叠、烦乱如麻的愁绪和那种恍惚缥缈、形影不离的孤寂。
《边城》无疑是美的,它就像是一支山村生活的牧歌,它就像是用小说的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可就在这美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物太多的惆怅与无奈。这种愁就像是一层薄薄的纱轻轻地笼在湘西那片土地上,笼在翠翠身上、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而这一切在一个“坐”字中传递,足见沈先生用笔之轻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