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农村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通过学校与社区公共设施并建进行资源整合,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和资源互补共享,有助于促进村民与学校师生的关系和凝聚农村社区文化精神.从校社共生角度出发提出希望小学改造设计方法,旨在建设与社区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小学.
【机 构】
: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农村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通过学校与社区公共设施并建进行资源整合,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和资源互补共享,有助于促进村民与学校师生的关系和凝聚农村社区文化精神.从校社共生角度出发提出希望小学改造设计方法,旨在建设与社区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小学.
其他文献
“多规合一”对我国城乡规划体系有较大影响,包括对村庄规划体系的影响.原村庄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将被整合形成统一的村庄空间规划.我国于2018年开始整合规划职能,村庄规划职能整合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英国是现代城乡规划起源国且拥有完备的城乡规划体系,通过分析我国和英国的乡村规划体系,基于对两国村庄规划的比较,对我国国土空间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提出建议.
蜀都大地因水而生,孕育了历史悠久并充满文人雅致的西蜀园林,在新时代构建全域公园城市体系的命题下,其造园艺术在当代城市景观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探寻西蜀园林与城市生态理念和人居环境的契合点,分析西蜀园林艺术运用于当代景观设计面临的局限和问题,进而从生态意境构建、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植物配置以及人文哲思等方面,取之象外,将其造园艺术融入当代城市景观构建和环境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并对西蜀园林进行时代传承和发展,从咫尺园林走向美好城市.
“网红村”近年来不断爆红网络.从网红七彩小岛温岭市石塘镇小箬村入手,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引入第三空间的理论,聚焦小箬村除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变迁之外的第三空间生成,对现代乡村旅游背景下网红村发展进行思考与探讨.
在全域旅游时代,乡村红色资源的开发是促进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创新乡村与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方式,为乡村旅游的转型提供新模式.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分析韶关市乡村红色旅游资源现状、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韶关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以期为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建议对策.
以无锡宜兴丁蜀镇西望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线上调查法进行研究.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环境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的角度,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西望村发展现状,得出3点重要启示,并提出乡村振兴实施建议.
基于“公园城市”内涵分析,将其细分为“公园社区”,从“人、城、境、业”4个维度,探索公园社区改造的策略及方法.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南埔山片区改造进行研究,结合公园社区的相关理念,从“乐活、绿境、美城、优业”等方面提出片区改造策略,以期为相关旧区改造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山地乡村与之差距越拉越大.山地乡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滞后,严重限制山地乡村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通过设计与建设改善了乡村的物质形态,虽取得了一定成效,短时间内使山地乡村物质空间得以改良与优化,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山地乡村第一产业发展问题.因此,有机整合山地乡村环境、生态及文化资源,依托农业转型战略对近郊山地乡村空间进行更新,以乡村物质空间的改造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势在必行.阐述乡村空间的影响因素,以连云港的近郊山地乡村为例,分析山地乡村空间现状,并结合实
通过调研广州城中村祠堂所在的环境和改造方式,总结广州城中村祠堂的3种主要改造类型.通过研究和分析猎德村祠堂群的变迁,探索城市更新过程中广州城中村祠堂空间的改造如何最大化发挥其功能和应用价值,使之焕发新活力.
为落实武汉市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要求,打造高新区招才亮点工程,武汉市政府重新调整凤凰山公租房项目的使用用途,实施青年人才公寓的建设.深入分析项目遇到的建设瓶颈,从创新需求和建设目标两方面着手,基于产业策划、空间规划和装修改造3个专题,从补足功能、改善交通、植入配套、美化环境、盘活存量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老旧公租房需要改造升级,本研究期望探索出一条基于创新的园区公租房规划改造路径和模式.
通过探讨广州城市更新时代背景下的土地整备,分析目前广州存量用地情况,提出目前广州存量用地土地整备的难点.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土地整备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对存量用地规划的政策路径进行讨论,提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存量用地更新改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