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则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主体、客体以及教学中介等也必然发生转变,高校原来那种单一的灌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就凸显了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大学生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好这类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会转型期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我国的学者大多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或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的,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把中国的社会转型分为三个时期:1840年至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时期;1949年至1978年的中速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的快速和加速发展时期。 本文中所界定的社会转型期是指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治思想路线的转型。文革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之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经济体制的转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逐步深化。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经济逐渐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3、文化上的转型。由近现代以来的发展脉络看,中国文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从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第一次转型;自1978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为第二次转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
4、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十年文革使我国的高考招收工作中断,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百业待兴,人才匮乏已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大制约因素。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1977年,高考招生废除“文革”中实行的推荐入学的办法,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当年报考人数约570万人,录取约27万人 录取率为4.7%。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 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其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中表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
5、高校就业制度的转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政府对高等教育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管理,形成了由国家统一招生,统包学生所有费用,毕业生就业全部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即“统包统分”制度。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提出了我们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的转型导致大学生就业择业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发生根本的转变,从过去计划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转变为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样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的主导模式逐步由国家调配过渡到市场调节,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二、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主体、客体以及教学中介等也必然发生转变,高校原来那种单一的灌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這种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要突破那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时间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甚至到毕业后两年的整个过程;在空间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扩展到整个校园、社会和网络空间;在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材的内容而应延伸到传统文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等等;在思政课的授课主体上也不能仅仅限于思政课教师,而应扩展到所有的在校的教职员工;在形式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灌输式教学而应该拓展到实践教学。这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六点: 1、教学全动员育人
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不仅仅是政治课教师,还包括辅导员、院委会成员、各职能处室人员、实训课老师、顶岗实习的师傅、食堂工作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所有和学生接触的人都是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的老师。他们既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教师和服务人员,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2、管理全覆盖育人
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 感恩教育: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社会主义祖国、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父母;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人际交往、耐挫折教育、恋爱观、爱情婚姻、性教育;安全教育: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道德法制教育: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依法治国;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途径、方法。
3、服务全过程育人。
服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自学生入校一直到毕业甚至到毕业工作两年的全过程。高校要在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入学阶段重点进行感恩教育和环境适应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品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人生计划;第二学期重点进行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自我学习;毕业前夕进行就业、择业和创业教育,使学生端正就业的态度,正确的确定就业的方向,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遇到特殊的时间和事件,碰到特殊的问题,进行实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社会或者校园发生火的火灾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等。
4、环境全方位育人。校内的文化景观在德育工作中的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学校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环境都是育人的课堂:教室既是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同时又是文明礼貌、尊师重教的场所;餐厅食堂既是一个就餐的地方,又是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文明礼让等教育的课堂;自动取款机前、电梯里都是进行文明修养教育的场所;运动场是进行体魄锻炼和毅力、意志的锻炼的场所。
5、生活全天候育人。将学生的每一天,从早晨起床到吃饭、上课、休息、锻炼,直到上床就寝的二十四小时,作为育人的所有时段,不留空隙,不存漏洞,进行全天候的育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能给学生带来道德影响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在所有的生活领域和生活时段注重对学生施加影响,增加体验,提升感悟,建构生活德育体系。
6、形式全面化育人。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发展到多媒体网络,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从以前的课堂授课到专题讲座、参观德育基地、观看红色经典影视、素质拓展到心理剧表演,体现了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从以前的唯一的笔试考试到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撰写小论文、自导自演心理剧,体现了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大学生是承担未来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既关系到个体价值和个体理想的实现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政治思想路线、经济体制、文化、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和大學生就业制度的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也由此形成了教学全动员、内容全覆盖、服务全过程、环境全方位、生活全天候、形式全面化的整体联动的德育教育新格局,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钢,《论社会转型的本质和意义》,《求实》,2001.1。
[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8页。
[4]陈胜利,《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两次转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b0df101015sgh.html
[5]《新闻背景:中国恢复高考30年大事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fwxx/2007gk/content_639774.htm
作者简介:张至昊(1971-),男,山东临沂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哲学硕士,讲师。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大学生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好这类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会转型期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我国的学者大多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或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的,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把中国的社会转型分为三个时期:1840年至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时期;1949年至1978年的中速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的快速和加速发展时期。 本文中所界定的社会转型期是指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治思想路线的转型。文革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之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经济体制的转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逐步深化。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经济逐渐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3、文化上的转型。由近现代以来的发展脉络看,中国文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从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第一次转型;自1978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为第二次转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
4、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十年文革使我国的高考招收工作中断,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百业待兴,人才匮乏已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大制约因素。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1977年,高考招生废除“文革”中实行的推荐入学的办法,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当年报考人数约570万人,录取约27万人 录取率为4.7%。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 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其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中表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
5、高校就业制度的转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政府对高等教育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管理,形成了由国家统一招生,统包学生所有费用,毕业生就业全部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即“统包统分”制度。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提出了我们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的转型导致大学生就业择业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发生根本的转变,从过去计划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转变为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样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的主导模式逐步由国家调配过渡到市场调节,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二、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主体、客体以及教学中介等也必然发生转变,高校原来那种单一的灌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這种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要突破那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时间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甚至到毕业后两年的整个过程;在空间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扩展到整个校园、社会和网络空间;在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材的内容而应延伸到传统文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等等;在思政课的授课主体上也不能仅仅限于思政课教师,而应扩展到所有的在校的教职员工;在形式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灌输式教学而应该拓展到实践教学。这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六点: 1、教学全动员育人
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不仅仅是政治课教师,还包括辅导员、院委会成员、各职能处室人员、实训课老师、顶岗实习的师傅、食堂工作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所有和学生接触的人都是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的老师。他们既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教师和服务人员,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2、管理全覆盖育人
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 感恩教育: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社会主义祖国、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父母;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人际交往、耐挫折教育、恋爱观、爱情婚姻、性教育;安全教育: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道德法制教育: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依法治国;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途径、方法。
3、服务全过程育人。
服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自学生入校一直到毕业甚至到毕业工作两年的全过程。高校要在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入学阶段重点进行感恩教育和环境适应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品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人生计划;第二学期重点进行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自我学习;毕业前夕进行就业、择业和创业教育,使学生端正就业的态度,正确的确定就业的方向,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遇到特殊的时间和事件,碰到特殊的问题,进行实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针对社会或者校园发生火的火灾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等。
4、环境全方位育人。校内的文化景观在德育工作中的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学校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环境都是育人的课堂:教室既是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同时又是文明礼貌、尊师重教的场所;餐厅食堂既是一个就餐的地方,又是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文明礼让等教育的课堂;自动取款机前、电梯里都是进行文明修养教育的场所;运动场是进行体魄锻炼和毅力、意志的锻炼的场所。
5、生活全天候育人。将学生的每一天,从早晨起床到吃饭、上课、休息、锻炼,直到上床就寝的二十四小时,作为育人的所有时段,不留空隙,不存漏洞,进行全天候的育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能给学生带来道德影响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在所有的生活领域和生活时段注重对学生施加影响,增加体验,提升感悟,建构生活德育体系。
6、形式全面化育人。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发展到多媒体网络,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从以前的课堂授课到专题讲座、参观德育基地、观看红色经典影视、素质拓展到心理剧表演,体现了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从以前的唯一的笔试考试到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撰写小论文、自导自演心理剧,体现了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大学生是承担未来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既关系到个体价值和个体理想的实现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政治思想路线、经济体制、文化、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和大學生就业制度的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也由此形成了教学全动员、内容全覆盖、服务全过程、环境全方位、生活全天候、形式全面化的整体联动的德育教育新格局,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钢,《论社会转型的本质和意义》,《求实》,2001.1。
[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8页。
[4]陈胜利,《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两次转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b0df101015sgh.html
[5]《新闻背景:中国恢复高考30年大事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fwxx/2007gk/content_639774.htm
作者简介:张至昊(1971-),男,山东临沂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哲学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