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回顾腾讯创业史,危机感永远存在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马化腾的创业史,他的用人方法,每时每刻心存危机感,你会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从创业之初到现在,马化腾带领着腾讯一步步发展壮大。马化腾在一次分享中说,千亿级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人要清醒,别人不是打不赢你,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真正的危机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我们漠视用户体验的时候,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

创业之初


  应该说20岁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程序员,我不喜欢管人,不喜欢接受采访,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独自坐在电脑旁是我最舒服的时候。我周边的人,我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不认为我会办一个企业,管一个企业,因为怎么看我都不像这样的人。
  我唯一的资本是我写过几万行C语言的代码,也接过几个项目。我很想创造一个产品,然后有很多人用,但是原来的公司没有办法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似乎只有自己开公司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我才被迫选择开了一个公司。
  开始创业的伙伴几乎都是我的大学、中学同学,在创业的过程中,因为意见不统一,争吵难免,因此相互信任很重要。当时我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我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一个人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
  为了不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当然,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开始创业后,我发现和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之前我看到很多美国硅谷创业的书,讲创业都是非常励志和令人向往的。但实际上,我们初期经常在想的是下一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一年内的收入来自哪里。
  这个阶段,我们做了很多外包工作,帮别人开发软件,进而赚一点微薄的钱。我的名片写着工程师Title,不写老板,不然给合作方看见自己亲自干活,很难看。
  后来QQ诞生了,因为我之前是做通讯行业的,所以QQ也和通讯有关,起初的形象是一个网络寻呼机。那时候想要做到3万用户,于是去学校的BBS上一个个地拉用户,每天只能拉几十人。当时一想按照这个速度凑到3万人可能要2年后,到时候公司没准就死掉了,项目又砸在手上了。
  于是我自己又去网上推广,最后用户上来了,因为我们的软件写得好,不宕机;没人聊天我就去当陪聊,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
  这个过程中,IDG资本和盈科数码投资了我们,他们给了22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获得投资后,我们都很努力,因为不想让投资人亏钱。大家都知道风险投资肯定是有很多亏钱的项目,但出于很强的荣誉感,腾讯觉得投资方在别的项目上亏钱我管不着,但一定别亏在我们头上,不想给人当反面案例。
  后面就很顺利了,融资然后上市,但腾讯最初的市值并不高。后来我看到很多创业说:如果估值低,就干脆赌气不上了。我觉得这样很不理智,对于上市这件事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看一年半年。

腾讯的三大节点


  在腾讯的发展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一个是MSN,一个是360,一个是微信。
  第一大节点,我们是和MSN打,它曾是QQ最大的对手,但最终它死掉了。现在我们来分析原因:第一,它死掉不是我们打掉的,是没有赶上社交化,它是给Facebook打掉的;第二,MSN的中国本土化没做好,一改版中文字体就显示得乱七八糟,还经常发生盗号的情况,安全和本地运营都不过关。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这些本地创业者身家性命都在产品里,而国际化的公司并不是。
  第二大节点,是QQ和360打。自腾讯成立以来,我们从未遭到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机。这段时间,我和同事一起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劳累、委屈、无奈、深入骨髓的乏力感。
  当时有人认为腾讯公司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挑战。那段时间来,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公司内部发酵,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认定为敌人。但如果没有360的发难,腾讯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感悟。
  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公司要在很恶劣的环境中竞争出来,这需要有超人的意志,还要有非常多的智慧才行。
  经过这次事件,我发现,过去我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未來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着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未来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第三大节点,是我们自己的微信。世界是很残忍的,多大的巨头都会随时倒下,倒下后你还能摸到它的体温。甚至强大如Facebook,股票一度跌到700亿,是因为大家担心它向移动端转变有问题。
  做微信的时候我们也很紧张,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最后广州做E-mail出身的团队赢了,成都的团队很失望,他们就差一个月。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对手也在做类似的应用,而且他们赌我们不会这么快。在这段最危险的时间里,所有高管都在试用,有什么问题立刻在群里反馈,立刻去改。大家天天工作到凌晨3点、凌晨5点。微信出来了,腾讯获得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且是头等舱。

转型之路


  创业最开始那些年,我面对竞争,往往是简单地想,为什么要剥夺我给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机会?
  但后来,我转而反思开放性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真的是半条命,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另外半条命属于合作伙伴。
  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是做连接,QQ和微信是最重要的两个连接器,虽然定位不同,但承载的连接战略将一如既往。   基于不同的定位,两者连接的商户、服务略有差异,但对腾讯而言,它们共同覆盖了不同年龄、地域和喜好的用户,并将他们与服务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
  现在只要非核心赛道业务,别人能做的,我们就尽量让别人做。因为一个企业再大还是缺乏创业者的,把业务留给将所有身家性命都押在里面的人这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让自己下面的部门跟他们死磕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内部也有员工会说:那不是剥夺我们创新的机会?我说没办法,要么你想清楚放弃,要么你出去做,要么采取竞争的方式。比如,游戏开发的工作室,利润的20%,算你的成本,招得人多,成本就大,要多少股票你自己挣,尽量营造市场竞争的氛围。
  在未来业务的拓展上,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的?
  第二,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
  第三,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

人才机制


  腾讯能走到今天,这应归功于集体的战略智慧、执行力以及自发的危机感。一个人无法预知和操控时代,要懂得分工协作,依靠集体智慧,设定各自的分工和管理权限,群策群力,果断执行。
  因为,一家公司的成功永远不只是钱或资源够不够的问题,关键的还是团队精神。尤其是将帅相当重要,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Be the Best。
  我们开拓新业务的领军人基本都用自己人。而一旦决定做了,大到框架怎么搭、小到具体如何实施都放手给选定的人。我们也曾从外面挖运营的人才来做,但忠诚度不高,最后全部走光了。而且任何一个新业务的开展,以为请个高人来就可以搞定,这不现实,你自己一定要有了解。
  对于自己人也要相当注重人才梯队的交接班,不仅是高层,中层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非常关注这一点,不会说一个人完全决定某个业务的生死。
  我们很多人做研发出身,业务和推广不在行,逼迫他提高也不现实。因此在内部挑选,很可能选出来的人在业界比较算不上最好的,所以要在团队上做些补偿,尤其是进入到需要强力市场推广的阶段。要让他去找很强的副手,内部找不到,就去外面挖。
  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硬性的「备份机制」。你一定要培养,否则我认为你有问题,忍你半年可以,但半年后你还这样,那我就帮你配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

  而对于找职业经理人,我们很重视人品,我们很坚持腾讯价值观的第一条——正直。不拉帮结派,不搞政治化,就是很坦诚,很简单,实事求是,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的话,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危机感永远存在


  我觉得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互联网企业能在一秒内发生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可能我突然間接了一个电话,我们在线的设备发生重大事故毁掉了。
  这在传统行业是不可能的,毁掉它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在互联网企业里只需要一秒钟。包括你用户资料突然就流传到外界了,这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因此,千亿级(人民币)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甚至到了千亿,没落的概率可能还会更高,包袱越重没落越快。人要清醒,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真正的危机也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当我们漠视用户体验时,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只有当某一天腾讯丢掉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用户服务的文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回顾腾讯的创业之路,我觉得机遇很重要,至少占了五成。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做的东西也都是很简单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时代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这方面我自己觉得很幸运,但也意味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因为别人不是打不赢你。
其他文献
阔别四年,《还珠格格》又在寒假播出了,同时也在网上引发热议,“尔泰喜欢小燕子”“蒙丹含香”“令妃心机girl”等更是轮番上热搜。其实,除了《还珠格格》《西游记》《重案六组》《康熙王朝》等多部老剧也陆续在日间播出,霸占寒假荧屏。人们为何对老剧百看不厌,今年的寒假荧屏又有什么新变化?  大波老剧袭来  “最近电视台咋的了,都开始走怀旧路线了,又是《重案六组》,又是老版《西游记》,还有那占了四分之三屏的
香港有“四大家族”: 李嘉诚、李兆基、郭得胜、郑裕彤,他们分别掌管着长江实业、恒基兆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李兆基,绰号“四叔”,在四大家族里风格最为稳健。  在新出炉的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里,李兆基财富2150亿元,超过李嘉诚的1900亿元,20多年后,90岁的李兆基财富超过李嘉诚重回香港首富。他的名次也排在马云之前,在华人富豪中位居第三。  李兆基家族财富得以迅速提升,得益于整个2017年香
另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也反映了这个现实,近几年,中国电商交易规模增速停留在 20% 上下,电商行业的投资笔数也相比三年前缩减了一半。那么,电商行业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反思流量依赖型电商  中国大多数电商都属于流量依赖型电商,如今这种模式开始显露出诸多弊端:这些线上化「大卖场」,更像是一个「传声筒」,并无太多自己的「主见」,还停留在传递其他品牌,并根据不同品牌商家的预算来安排推荐权重的地步,但这也同样传
為何小小的芯片禁售会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原因在于,芯片是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元器件,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命门”,也是各国占领高科技领域和市场的必争之地。数据显示,中国一年制造11.8亿部手机(占全球手机产量的七成)、3.5亿台计算机、1.3亿台彩电,对IC芯片的需求占据全球市场供货量的1/3。但尴尬的是,国产芯片的自给率不足3成,集成电路产值不足全球的7%,市场份额不到10%,中国信息产业和制造业的芯
1月6日,有媒体援引“ofo内部人士”消息称,ofo小黄车去年7月公布的融资金额涉嫌“造假”。该人士称,ofo对多家竞争对手采取了针对策略,涉及市场投放、数据统计以及对外宣传的融资金额。值得注意的是,该篇报道中指出,ofo小黄车在去年7月宣布完成E轮融资,对外公布融资金额超7亿美元,而事实上,该轮融资仅为6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6月摩拜单车宣布获得6亿美元融资,创下行业记录。7月,ofo紧
看起来,朱坤不像是个“狠角色”。  现任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的他,平时着装休闲,说话朴实,手里常捧着保温杯,笑起来甚至有几分孩子气。  但在工作中,朱坤却带着一股“狠”劲,压不垮、打不烂,即使屡战屡败,也能屡败屡战。这股劲头让他创造了辉煌:解决100多项关键技术,取得300多项发明专利;某杀手锏系列武器跨越式提升我国反舰导弹水平,推动海军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型;某反舰系列导弹全面装备
张大千,中国画家、书法家,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从绘画角度讲,张大千所涉领域广泛,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堪称开创新的艺术风格。2017年,一场拍卖会上,张大千临董源《江堤晚景》以1.3225亿元高价成交,而这并不是他唯一的“过亿元”作品。  不过,张大千后人却很少有成
至于微软,还有一个名声在外的“改名部”(当然是坊间传说)。他们本着不经常给产品改个名就活不下去的精神,曾把旗下的手机操作系统从Windows CE 改为了 Pocket PC,再后来是 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 以及 Windows 10 Mobile,简直可以说是不折腾不舒服斯基。  难道改个名字就那么容易么?我也不想改,我是被逼的  对一家公司而言,品牌和商标的
自去年以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追随文化成为电视风潮,回归传统和匠人精神成为热议话题。最近央视重拳推出一档酝酿了2年、堪称国家级别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成为观众热捧的节目,我也被圈粉,看到每一期亮相的国家宝藏都忍不住惊叹万分。如此无比珍贵的国宝能够完好无损的流传下去,背后离不开众多人的艰辛付出,同时也极为羡慕那些能够与国宝亲密接触的人。  作为一档文化节目,
常态化渠道封堵  称赞腾讯“优秀”之后,张一鸣对竞争对手的态度急转直下,指责腾讯“封杀”“抄袭”。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抖音下载量达4580万次,超越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iPhone应用。  5月8日,张一鸣发布排行榜截图于朋友圈庆祝,并称“微信的借口封杀、微视的抄袭搬运挡不住抖音的步伐”,腾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