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地方党报因内容枯燥而少有读者。那么,地方党报如何增加读者群呢?笔者认为,还是得在内容上做文章。
首先,要增加报纸的可用性,让内容贴近读者。所报道的内容,一定是读者关注的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这里的“读者”,不仅包括党政官员,还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打工族、学校师生等社会各界。在此,党报要想增加报纸的可用性,应从兴趣上贴近读者。记者要善于寻觅和选择读者最关心、最渴望、最感兴趣的题材和素材去采写,抓住群众议论的热点以显其广度,抓住疑点以显其力度,抓住难点以显其深度。这样的报道自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从心理上贴近读者。让新闻与读者在志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吻合,就会使读者从心理上产生接近感。从地理上贴近读者。增加本地新闻的“量”,读者看到身边事写在报纸上,会感到亲切可读。从利益上贴近读者。无论是采写时政新闻、经济动态等方面的报道,还是经济生活、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报道,只有寻求和选择与读者在利益上的“共同点”和“结合点”,才能使报纸新闻对读者具有震撼力。如,人们对日用品的价格,住房、医疗制度改革等问题都非常感敏,如果新闻能瞄准这些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适时进行报道,自然会扣人心弦,打动读者的心。
其次,要使新闻通俗化,让读者能读得懂。报纸上有些新闻,如经济新闻,由于专业性较强,显得很深奥,不易为人们所懂,读者很难读下去。弄不懂报纸说的是什么,自然就没兴趣读报了。因此,记者在采写这类新闻时,最好多用口语表述,多用形象化比喻,增加新闻稿件的文采,把一些枯燥的专业新闻描述得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如《乌兰察布日报》最近刊发的一篇新闻,记者原来的稿件标题为《北关村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从标题到文章都显得很死板。经过编辑之手,这篇文章标题改成了《人畜饮水工程为老百姓解决了大难题 北关村230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如果读者来不及读全文,仅读标题就能领会新闻的中心意思了。这样的表述方式会让读者感觉到,作者就坐在对面和自己耐心而亲切地讲述事实,自然会吸引读者。
再次,要让新闻变得有人情味。人是社会的主体。报纸新闻宣传要突出人的主体作用,既要反映人的典型业绩,更要表现人的思想和精神,表现人的情感,用真挚的情感感动人,教育人。目前,很多党报新闻见物不见人,更不见人的思想,即便是见人也是抽象的。如“某局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某人辛勤工作、锐意进取”……到底是如何改革的?怎样辛勤工作的?却一句也没说,这样的报道显然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无喜怒哀乐的机器,怎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要使新闻报道带有人情味,就要精心提炼加工现实生活,把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一些能表现主题的细节,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自己先理解并感动之后,把这种情感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感到这新闻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样他才会认真读下去。
党报要想拥有读者,图片新闻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它是报纸等媒体传播新闻信息不可或缺的载体。较之文字报道,图片有时更具真实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受读者欢迎。为抓住读者的眼球,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很多报纸如今在图片的刊发上,比重越来越加大,位置越来越突出,形式也越来越灵活。
一是要把新闻照片放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且应增加版面比重,使报纸看起来更“生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之后,读书读报的人渐渐减少了。因为看电视几乎不用动脑,频道一固定,生动鲜活的画面接踵而至,只被动接收就行了,轻松地感受来自电视节目及剧目的快乐。电视屏幕太刺眼,实在受不了,才关掉电视看报纸。拿起报纸,也是专找图片先看,因为图片直观,不用多想就能明白意思。既然读者想轻松读报,那我们为什么不迎合读者,多发一些图片呢?能用照片表述的新闻就不用大面积文字连篇累牍。复杂事件可以发组图,大小照片结合,尽管版面占用可能相对大一些,但表述效果要好得多,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用图片表述呢?要知道,读者的需要就是报人追求的目标。比如每年高考期间,很多记者要报道家长陪考情况,文字报道虽然很全面,可是通过张生爸爸、李生妈妈等等家长的讲述表达主题未免老生长谈,但换上一幅或一组坐在马路边苦等孩子出考场、表情各异的家长群体照片,就会比文字报道更抢眼,也更生动形象,读者也一定会更爱看。
二是要在图片说明的编辑过程中忌说教,提倡口语化,以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图片说明之于图片新闻相当重要,一条言简意赅且妙趣横生的说明不仅能让读者迅速了解图意,还能激发其阅读兴趣,给他带来阅读的无限快感。可遗憾的是,一些采编人员懒得动脑,比如一幅群众歌咏活动的图片,总是这样程式化的说明:“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单位主办歌咏大赛,多少人参加,年龄最大的多少岁,年龄最小的多少岁。这次比赛不仅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这种平淡的说教式说明只能削弱照片的表达效果,让读者读得厌倦。如果换成“某月某日,来自老年大学的多少名市民齐聚某大舞台,深情唱起《康定情歌》,很多四川藉观众被这首家乡民歌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化说明,会把读者的阅读情绪调动起来,进而继续读下去。
三是要灵活运用漫画和图表等图片,以增加报纸的趣味性和说理性。报纸常见的消息和通讯如果太长,大面积文字会让读者望而生畏。如果拍不到合适的照片做插图,完全可以用漫画替代,一方面可以补充文字难以表达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读者的视觉疲惫。另外,需要对比说明时涉及到许多数字,如果用文字表述,很可能把读者读晕,干脆做成图表,就会一目了然。
总之,只要文字内容变得可用、通俗和有人情味,加上精美抢眼的图片,党报的读者自然会越来越多,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会越来越强。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
首先,要增加报纸的可用性,让内容贴近读者。所报道的内容,一定是读者关注的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这里的“读者”,不仅包括党政官员,还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打工族、学校师生等社会各界。在此,党报要想增加报纸的可用性,应从兴趣上贴近读者。记者要善于寻觅和选择读者最关心、最渴望、最感兴趣的题材和素材去采写,抓住群众议论的热点以显其广度,抓住疑点以显其力度,抓住难点以显其深度。这样的报道自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从心理上贴近读者。让新闻与读者在志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吻合,就会使读者从心理上产生接近感。从地理上贴近读者。增加本地新闻的“量”,读者看到身边事写在报纸上,会感到亲切可读。从利益上贴近读者。无论是采写时政新闻、经济动态等方面的报道,还是经济生活、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报道,只有寻求和选择与读者在利益上的“共同点”和“结合点”,才能使报纸新闻对读者具有震撼力。如,人们对日用品的价格,住房、医疗制度改革等问题都非常感敏,如果新闻能瞄准这些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适时进行报道,自然会扣人心弦,打动读者的心。
其次,要使新闻通俗化,让读者能读得懂。报纸上有些新闻,如经济新闻,由于专业性较强,显得很深奥,不易为人们所懂,读者很难读下去。弄不懂报纸说的是什么,自然就没兴趣读报了。因此,记者在采写这类新闻时,最好多用口语表述,多用形象化比喻,增加新闻稿件的文采,把一些枯燥的专业新闻描述得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如《乌兰察布日报》最近刊发的一篇新闻,记者原来的稿件标题为《北关村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从标题到文章都显得很死板。经过编辑之手,这篇文章标题改成了《人畜饮水工程为老百姓解决了大难题 北关村230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如果读者来不及读全文,仅读标题就能领会新闻的中心意思了。这样的表述方式会让读者感觉到,作者就坐在对面和自己耐心而亲切地讲述事实,自然会吸引读者。
再次,要让新闻变得有人情味。人是社会的主体。报纸新闻宣传要突出人的主体作用,既要反映人的典型业绩,更要表现人的思想和精神,表现人的情感,用真挚的情感感动人,教育人。目前,很多党报新闻见物不见人,更不见人的思想,即便是见人也是抽象的。如“某局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某人辛勤工作、锐意进取”……到底是如何改革的?怎样辛勤工作的?却一句也没说,这样的报道显然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无喜怒哀乐的机器,怎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要使新闻报道带有人情味,就要精心提炼加工现实生活,把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一些能表现主题的细节,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自己先理解并感动之后,把这种情感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感到这新闻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样他才会认真读下去。
党报要想拥有读者,图片新闻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它是报纸等媒体传播新闻信息不可或缺的载体。较之文字报道,图片有时更具真实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受读者欢迎。为抓住读者的眼球,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很多报纸如今在图片的刊发上,比重越来越加大,位置越来越突出,形式也越来越灵活。
一是要把新闻照片放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且应增加版面比重,使报纸看起来更“生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之后,读书读报的人渐渐减少了。因为看电视几乎不用动脑,频道一固定,生动鲜活的画面接踵而至,只被动接收就行了,轻松地感受来自电视节目及剧目的快乐。电视屏幕太刺眼,实在受不了,才关掉电视看报纸。拿起报纸,也是专找图片先看,因为图片直观,不用多想就能明白意思。既然读者想轻松读报,那我们为什么不迎合读者,多发一些图片呢?能用照片表述的新闻就不用大面积文字连篇累牍。复杂事件可以发组图,大小照片结合,尽管版面占用可能相对大一些,但表述效果要好得多,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用图片表述呢?要知道,读者的需要就是报人追求的目标。比如每年高考期间,很多记者要报道家长陪考情况,文字报道虽然很全面,可是通过张生爸爸、李生妈妈等等家长的讲述表达主题未免老生长谈,但换上一幅或一组坐在马路边苦等孩子出考场、表情各异的家长群体照片,就会比文字报道更抢眼,也更生动形象,读者也一定会更爱看。
二是要在图片说明的编辑过程中忌说教,提倡口语化,以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图片说明之于图片新闻相当重要,一条言简意赅且妙趣横生的说明不仅能让读者迅速了解图意,还能激发其阅读兴趣,给他带来阅读的无限快感。可遗憾的是,一些采编人员懒得动脑,比如一幅群众歌咏活动的图片,总是这样程式化的说明:“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单位主办歌咏大赛,多少人参加,年龄最大的多少岁,年龄最小的多少岁。这次比赛不仅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这种平淡的说教式说明只能削弱照片的表达效果,让读者读得厌倦。如果换成“某月某日,来自老年大学的多少名市民齐聚某大舞台,深情唱起《康定情歌》,很多四川藉观众被这首家乡民歌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化说明,会把读者的阅读情绪调动起来,进而继续读下去。
三是要灵活运用漫画和图表等图片,以增加报纸的趣味性和说理性。报纸常见的消息和通讯如果太长,大面积文字会让读者望而生畏。如果拍不到合适的照片做插图,完全可以用漫画替代,一方面可以补充文字难以表达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读者的视觉疲惫。另外,需要对比说明时涉及到许多数字,如果用文字表述,很可能把读者读晕,干脆做成图表,就会一目了然。
总之,只要文字内容变得可用、通俗和有人情味,加上精美抢眼的图片,党报的读者自然会越来越多,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会越来越强。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