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28年在太阳社、创造社等革命文学团体的大力推动之下,革命文学得以产生。作为革命文学的重要发起者之一,太阳社对革命文学的发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雄心勃勃地向文坛中心挺进,在各个方面苦心经营,全面推进革命文学的发展,最终促使了革命文学的轰动和流行。太阳社首开革命文学的风气之先,与文坛上的其他力量展开了較量,为革命文学的发展扫清障碍。本文将从代表作家的作品分析讨论革命小说的功绩、写作特点、影响等多个方面如手展开论述。
关键词: 太阳社 革命小说 写作形式 风格特色
(一)代表作家
中国文学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受日本左翼文学运动影响的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人,另一部分则是接受苏俄文学运动的影响的如瞿秋白、蒋光慈、曹靖华。这两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所结合,但由于后者是直接来自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蒋光慈正是后一方面的一位代表人物。同时杰出代表除了蒋光慈之外,还有长篇《流亡》三部曲和中篇《大海》的作者洪灵菲,长篇《地泉》三部曲和中篇《女囚》的作者阳翰笙等人。
(二)产生背景
革命小说的兴盛,一方面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对文学的巨大推动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一九二七年以后革命现实深入发展的反映。同时该小说流派的兴盛也离不开特定的国际背景,二十年代中后期正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德国、日本、朝鲜等国先后掀起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种情况给中国革命作家以推动和鼓舞。一些国家展开的工农通讯员运动和“无产阶级小说特征”的探讨,也给中国小说以极大的影响。
(三)历史功绩
革命小说的一个重要功绩是在于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将革命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引进了小说创作的领域。初期无产阶级小说采用某些真是的历史事件和报告性材料,是小说具有报告文学的性质。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这部小说是蒋光慈接近十分成熟的一部作品,小说不但以它写湖南农民运动和最后向井冈山进军的题材的主要性引人注目,而且在描写革命和革命者本身的复杂性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小说初步而又十分生动的写出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需要自我教育也能够自我教育的过程。但是在作品中它也显示出了农民的毛病和弱点,一方面迷信落后,另一方面农民还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游民习气(如赌博、虐待妻子、互不团结)作品没有吧革命群众神圣化,而是写出了农民在革命过程中既改造着社会,也不断地铸造这自己。作品中叙述了农民从不觉悟到觉悟、从落后到进步、从存在着各种毛病到逐渐克服这些毛病的过程。小说以生活本身的逻辑证明,农民中也有痞子存在,但不能简单的把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当做“痞子运动”。同时小说也立体而深刻地写出了革命者、革命知识分子本身的复杂性。书里面有两个革命知识分子:一个是李杰,一个是何月素,他们背叛了自己出身的地主阶级,跟农民站在一起一起反对来向封建阶级进行斗争,从而获取了农民的拥护和爱戴。但是他们也要经历痛苦的自我斗争。这些农民都分别经历着几个大关:生活关(在农民家里吃住)、感情关(是孤芳自赏。格格不入还是和农民打成一片)、家庭关(直接斗争到自己的家痛怎么办),特别是最后的一关可以说是最为严峻的考验,这里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拷问、灵魂的苦刑,小说真实地写出来了,因而具有惊心动魄的效果。
(四)写作形式
在形式上,革命小说也做过一些心得探索与实验。有些作品故事采用串联式的结构方式,不少作品吧真实的文件、新闻报道、事实材料、流行歌曲都引进小说,以增强真实感和新鲜感。所有这些,都同向国外同类小说的借鉴有关。
(五)风格特色
革命小说是创造社转变的产物,许多作品比前期创造社增多了现实主义成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保留了创造社小说风格。譬如放任感情,直抒胸臆,袒露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是表现而非再现。以洪灵菲的《流亡》为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较强的小说,但风格上仍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作者接力把激烈奔放的感情,直接从笔尖倾泻出来。作品中视活泼涌动的浪花为追求自由的象征,一居高临下的心态俯视芸芸众生,时时处处都要有革命的鼓动,景物带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和主观色彩,带有鲜活的郁达夫、郭沫若的气息。
作品中另一个显著特色是在作品中注重塑造群像,以体现集体主义思想。这种理论与苏联当时所流行的简单庸俗化的理论不无关系,这其中曾影响了国内的小说创作,削弱了小说中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和个性人物的刻画 ,给左翼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挫折和偏差。
参考资料: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8.7
关键词: 太阳社 革命小说 写作形式 风格特色
(一)代表作家
中国文学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受日本左翼文学运动影响的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人,另一部分则是接受苏俄文学运动的影响的如瞿秋白、蒋光慈、曹靖华。这两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所结合,但由于后者是直接来自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蒋光慈正是后一方面的一位代表人物。同时杰出代表除了蒋光慈之外,还有长篇《流亡》三部曲和中篇《大海》的作者洪灵菲,长篇《地泉》三部曲和中篇《女囚》的作者阳翰笙等人。
(二)产生背景
革命小说的兴盛,一方面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对文学的巨大推动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一九二七年以后革命现实深入发展的反映。同时该小说流派的兴盛也离不开特定的国际背景,二十年代中后期正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德国、日本、朝鲜等国先后掀起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种情况给中国革命作家以推动和鼓舞。一些国家展开的工农通讯员运动和“无产阶级小说特征”的探讨,也给中国小说以极大的影响。
(三)历史功绩
革命小说的一个重要功绩是在于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将革命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引进了小说创作的领域。初期无产阶级小说采用某些真是的历史事件和报告性材料,是小说具有报告文学的性质。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这部小说是蒋光慈接近十分成熟的一部作品,小说不但以它写湖南农民运动和最后向井冈山进军的题材的主要性引人注目,而且在描写革命和革命者本身的复杂性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小说初步而又十分生动的写出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需要自我教育也能够自我教育的过程。但是在作品中它也显示出了农民的毛病和弱点,一方面迷信落后,另一方面农民还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游民习气(如赌博、虐待妻子、互不团结)作品没有吧革命群众神圣化,而是写出了农民在革命过程中既改造着社会,也不断地铸造这自己。作品中叙述了农民从不觉悟到觉悟、从落后到进步、从存在着各种毛病到逐渐克服这些毛病的过程。小说以生活本身的逻辑证明,农民中也有痞子存在,但不能简单的把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当做“痞子运动”。同时小说也立体而深刻地写出了革命者、革命知识分子本身的复杂性。书里面有两个革命知识分子:一个是李杰,一个是何月素,他们背叛了自己出身的地主阶级,跟农民站在一起一起反对来向封建阶级进行斗争,从而获取了农民的拥护和爱戴。但是他们也要经历痛苦的自我斗争。这些农民都分别经历着几个大关:生活关(在农民家里吃住)、感情关(是孤芳自赏。格格不入还是和农民打成一片)、家庭关(直接斗争到自己的家痛怎么办),特别是最后的一关可以说是最为严峻的考验,这里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拷问、灵魂的苦刑,小说真实地写出来了,因而具有惊心动魄的效果。
(四)写作形式
在形式上,革命小说也做过一些心得探索与实验。有些作品故事采用串联式的结构方式,不少作品吧真实的文件、新闻报道、事实材料、流行歌曲都引进小说,以增强真实感和新鲜感。所有这些,都同向国外同类小说的借鉴有关。
(五)风格特色
革命小说是创造社转变的产物,许多作品比前期创造社增多了现实主义成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保留了创造社小说风格。譬如放任感情,直抒胸臆,袒露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是表现而非再现。以洪灵菲的《流亡》为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较强的小说,但风格上仍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作者接力把激烈奔放的感情,直接从笔尖倾泻出来。作品中视活泼涌动的浪花为追求自由的象征,一居高临下的心态俯视芸芸众生,时时处处都要有革命的鼓动,景物带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和主观色彩,带有鲜活的郁达夫、郭沫若的气息。
作品中另一个显著特色是在作品中注重塑造群像,以体现集体主义思想。这种理论与苏联当时所流行的简单庸俗化的理论不无关系,这其中曾影响了国内的小说创作,削弱了小说中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和个性人物的刻画 ,给左翼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挫折和偏差。
参考资料: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