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收藏,人们往往先想到瓷器、玉器、书画等藏品。刚刚过去的秋拍以及今年春拍前的媒体报道,几乎都被这几大项占据了版面。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能够产生增值收益的藏品,不过是人们收藏活动中的一小部分,也可以叫它“小收藏”,而真正的大收藏,则是源于人们的性情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受到启发引起的收藏活动。
葫芦迷郭葫芦
郭先生,高个儿,魁梧,面色黑红,胸前一缕长髯。从侧面看,俨然有关公之相。人很健谈,到他那儿一坐下来就要聊个不停。我们俩聊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葫芦。我就纳闷儿,葫芦有什么可收藏的?它是一个自然长成的东西,不像艺术品源于创造。
郭先生说他打小就喜欢葫芦这东西,尤其喜欢颜色很深的那种葫芦。小时候听人家说,这种红皮葫芦是用手盘红的。这更加重了葫芦的神秘色彩。一只葫芦能够被人用手盘红?那得多大的功夫啊!他从小也试着盘过不少葫芦,有的甚至盘了好几年,除了一只很小的葫芦,稍大点儿的没有一只能够盘红。可是他不死心,一直把这事儿放在心里。后来当了兵,还是没有忘记他的葫芦和葫芦梦。郭先生的葫芦梦和他的大胡子一样,就是在当兵的时候成长起来的。当兵不能玩葫芦,他可以在心里玩。当兵不能留长胡子,可他的长胡子长到很长也不分叉,连长说像你这样的胡子天下很少见,就《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有,于是就让他留了起来。好在那时的胡子还没有现在这样长。
复员以后,郭先生一边做买卖,一边一心一意地琢磨:葫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弄红的?他四处打听,听说有人用水煮红了,于是买了一个大铁盆,装满水烧开,把葫芦按到滚水中。可是大个儿的葫芦浮力很大,任你怎么按也按不下去。又有人告诉他用茶水煮,他也试了,葫芦还是进水立马就漂起来,要想让它沉到水里去,就非得用重东西压着不可。可是有重物压着,水一开,葫芦遇热就炸了。那还怎么玩?郭先生发现用水煮这个办法,只能煮开口葫芦,就是把葫芦的一头切掉,这样才不会炸。但他要做的是合口葫芦,就是把一只整个儿的葫芦加工成红色。这下可犯难了,一晃好几年过去了,又有人跟他说用油炸能让葫芦变红。郭先生没敢试,也多亏他没试。有人试了,穿上雨衣,戴上眼镜,一切防护工作都做好了以后,把葫芦往油锅里一放,不到一分钟,“嘭”的一声响,整个葫芦炸开了!滚开的油溅得满屋都是,差点儿把房子炸了,多亏了那人防护措施做得好,没烫着。
不久前,郭先生玩瓷器,突发奇想:瓷器表面的釉是烧出来的,一块泥巴经过火烧,可以变出多种颜色,葫芦为何不可?于是他又开始试验,自己造了一个烧葫芦的窑,一连几个星期,终于做出了第一只棕红色的葫芦。今天看,这只葫芦做得不是很成功,可是当时他见到这只葫芦时,心中的那份喜悦,几年试验的回报啊!他终于可以收藏各式各样颜色的葫芦作品了。
现在再有人跟郭先生说葫芦是盘红的,他就一个字:“蒙”!他分析说,葫芦的表皮能够变红,靠的是手掌与其摩擦时产生的温度,手到的地方温度高,没到的地方是凉的。葫芦很小,可以握在手心里均匀地盘,天长日久可以盘红。他指着一个有小孩脑袋那么大的葫芦说:“但这么大的葫芦,怎么也盘不红。”
烧制葫芦作品,虽然是为了自己收藏,也不是件容易事,不能分心。有一回,一位朋友来找郭先生,正赶上他在做葫芦。两人好长时间没见面了,聊了几分钟,郭先生说我先进去看看我的葫芦,等他进去一看,火候时间大了,一炉的葫芦全都完了。后来他不断改进做法,以前做一只葫芦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只要一两个小时,而且比以前做得还好。
今生与扑克有缘
小豆子,原名刘正清,1966年的时候改名刘斗争,加上他个子很矮,就得了个外号“小豆子”。人都说,个子矮的人心眼多,一点儿不假。1966年以后,老百姓手里凡是被认为属于“四旧”的东西,统统扫光,扑克牌也在其列。小豆子打小就喜欢玩扑克牌,扑克牌都烧光了,弄得他天天想日日想,就是没地方弄去。
不过什么事也难不住有心人。小豆子的邻居是印刷厂的职工,有一回,邻居拿回一个自己做的钱包,是用当时毛选封面下脚料做的。这种封面是塑料压膜的,小豆子妈见了,让人家也帮着做一个自己用。可小豆子见了,一下子就想到扑克牌上了。他跟邻居说,把下脚料切成扑克牌大小拿回来,他自己往上画扑克牌。大杂院里的人知道后,都说这小豆子真是异想天开,就这个也能画出扑克牌来?他们都怀疑,还有的说:“你就不怕挨斗?”
切好的下脚料,没几天就拿回来了。小豆子旷了几天课,把自己关在家一张张地画扑克牌。找不着样子,就按照心里想的画。“最难画的就是大王八、小王八和JQK,咱连字都写不好,哪会画画儿?”小豆子的办法是,大王八就写“大王”两字,小王八也照样,JQK就在牌中间写一个大字母。一副牌画完用了三四天。“刚画完的时候,那个兴奋劲儿,别提了!”小豆子画的这副牌跟真的扑克牌比起来,一个是不好看,另外比真牌厚很多。不过聊胜于无。
星期天,几个小朋友一块打升级,“开始觉得别扭,牌拿在手里的感觉不一样。渐渐就习惯了。”就这样一副牌,陪伴了小豆子好几年。
后来小豆子的家长托人买了一副牌,跟谁都不敢说,也就逢年过节的时候全家人拿出来偷偷玩一把,平日玩的还是小豆子自己画的那副牌。
小豆子说:“有意识地收集扑克牌,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过他的收藏和人们说的收藏有点儿不同,他没想弄一个收藏专题,见着自己喜欢的就买来,放在一个抽屉里,后来东西多了就放在一个柜子里。那天,他听说我手里有一副上世纪70年代的扑克牌,死活要过来看。我没给他看牌,而是拍了张照片给他传过去。他来电话说:“至于吗,还怕我抢你的?”我说那倒不是,这副牌陪伴我快40年啦,连我自己都舍不得碰它。
小豆子收藏的扑克牌不算多,也就二百来副,虽然不多,也不算什么家,可他却可以在这些牌里面还原自己儿时的生活与快乐,还原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风景。
电话藏着一个世界
我说处处留心皆藏品,有千奇百怪的东西,就有千奇百怪的收藏。高兄不藏别的,专门收藏老电话机。采访之前打了个电话,高兄在电话那头第一句就问:“什么是电话机?”谁不知道电话机是什么?可真这么一问,还真被问住了。撂下电话,翻出词典,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是相隔远距离的人相互间通话时使用的装置”或者是“为了传达语言或电波而安装在电话线终端的设备”。听起来多冷冰?收藏是活的,定义是死的。
敲开高兄的家门,入眼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电话机:手摇的,黑乎乎的以及《甲午风云》里面的那种清末电话机。间或摆放着一两只老钟表,房间里面没有什么现代家具,还真有置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感觉。我们聊天的时候,那老钟表的滴答声和电话机的默默无语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昔日电话的声音是那么烦人,在你不想听它的时候,却偏偏响个不停。而钟表则在悄悄地走着它自己的路。它们也曾风光过,它们也许曾经是李大钊的电话,也许是胡适的电话。可是现在它们在这里成了一道风景,一台旧式电话、一架旧式电扇、一部老式收音机,再加上一座老钟表,这就是一幅风俗画。如果这时候某台电话机突然响了,一定是给人一种惊喜。
高兄把玩着一台老电话,典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一边抚摸着,一边拨着号码。那声音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熟悉,那年月,谁家要是有这样一部电话机,真是牛死了!
高兄拿出一张纸片,说电话的历史全在上面了——“美国科学家贝尔于1876年发明最早的电话机,1878年在美国一些城市得到应用。1882年电话进入中国,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及英商合作建立了电话交换所,同时在上海开办了电话业务。1897年,德国在山东沿海城市安装电话。1900年,丹麦人璞尔生在天津成立‘电铃公司’,架设电话线路至塘沽、北塘,同年电话线一直连到北平(北京)。从此北京有了电话。1904年11月,京津长途电话线路架成通话……”
听高兄这么一说,我才知道电话机的收藏其实和瓷器、铜器等收藏一样有趣有故事有乐子。高兄那儿还有一架万年钟,不用上弦,可以一直走下去。原理是:钟里面有个气囊,可以根据环境气温的变化来调节自己,通过气囊的一伸一缩来为钟表提供动力。
正聊着,电话铃响了,我们突然觉得这声音特别亲切特别悦耳。收藏电话机不仅仅是收藏一种技术产品,也是收藏科学技术的历史。
编辑/王文娜wangwenna@yeah.net
葫芦迷郭葫芦
郭先生,高个儿,魁梧,面色黑红,胸前一缕长髯。从侧面看,俨然有关公之相。人很健谈,到他那儿一坐下来就要聊个不停。我们俩聊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葫芦。我就纳闷儿,葫芦有什么可收藏的?它是一个自然长成的东西,不像艺术品源于创造。
郭先生说他打小就喜欢葫芦这东西,尤其喜欢颜色很深的那种葫芦。小时候听人家说,这种红皮葫芦是用手盘红的。这更加重了葫芦的神秘色彩。一只葫芦能够被人用手盘红?那得多大的功夫啊!他从小也试着盘过不少葫芦,有的甚至盘了好几年,除了一只很小的葫芦,稍大点儿的没有一只能够盘红。可是他不死心,一直把这事儿放在心里。后来当了兵,还是没有忘记他的葫芦和葫芦梦。郭先生的葫芦梦和他的大胡子一样,就是在当兵的时候成长起来的。当兵不能玩葫芦,他可以在心里玩。当兵不能留长胡子,可他的长胡子长到很长也不分叉,连长说像你这样的胡子天下很少见,就《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有,于是就让他留了起来。好在那时的胡子还没有现在这样长。
复员以后,郭先生一边做买卖,一边一心一意地琢磨:葫芦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弄红的?他四处打听,听说有人用水煮红了,于是买了一个大铁盆,装满水烧开,把葫芦按到滚水中。可是大个儿的葫芦浮力很大,任你怎么按也按不下去。又有人告诉他用茶水煮,他也试了,葫芦还是进水立马就漂起来,要想让它沉到水里去,就非得用重东西压着不可。可是有重物压着,水一开,葫芦遇热就炸了。那还怎么玩?郭先生发现用水煮这个办法,只能煮开口葫芦,就是把葫芦的一头切掉,这样才不会炸。但他要做的是合口葫芦,就是把一只整个儿的葫芦加工成红色。这下可犯难了,一晃好几年过去了,又有人跟他说用油炸能让葫芦变红。郭先生没敢试,也多亏他没试。有人试了,穿上雨衣,戴上眼镜,一切防护工作都做好了以后,把葫芦往油锅里一放,不到一分钟,“嘭”的一声响,整个葫芦炸开了!滚开的油溅得满屋都是,差点儿把房子炸了,多亏了那人防护措施做得好,没烫着。
不久前,郭先生玩瓷器,突发奇想:瓷器表面的釉是烧出来的,一块泥巴经过火烧,可以变出多种颜色,葫芦为何不可?于是他又开始试验,自己造了一个烧葫芦的窑,一连几个星期,终于做出了第一只棕红色的葫芦。今天看,这只葫芦做得不是很成功,可是当时他见到这只葫芦时,心中的那份喜悦,几年试验的回报啊!他终于可以收藏各式各样颜色的葫芦作品了。
现在再有人跟郭先生说葫芦是盘红的,他就一个字:“蒙”!他分析说,葫芦的表皮能够变红,靠的是手掌与其摩擦时产生的温度,手到的地方温度高,没到的地方是凉的。葫芦很小,可以握在手心里均匀地盘,天长日久可以盘红。他指着一个有小孩脑袋那么大的葫芦说:“但这么大的葫芦,怎么也盘不红。”
烧制葫芦作品,虽然是为了自己收藏,也不是件容易事,不能分心。有一回,一位朋友来找郭先生,正赶上他在做葫芦。两人好长时间没见面了,聊了几分钟,郭先生说我先进去看看我的葫芦,等他进去一看,火候时间大了,一炉的葫芦全都完了。后来他不断改进做法,以前做一只葫芦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只要一两个小时,而且比以前做得还好。
今生与扑克有缘
小豆子,原名刘正清,1966年的时候改名刘斗争,加上他个子很矮,就得了个外号“小豆子”。人都说,个子矮的人心眼多,一点儿不假。1966年以后,老百姓手里凡是被认为属于“四旧”的东西,统统扫光,扑克牌也在其列。小豆子打小就喜欢玩扑克牌,扑克牌都烧光了,弄得他天天想日日想,就是没地方弄去。
不过什么事也难不住有心人。小豆子的邻居是印刷厂的职工,有一回,邻居拿回一个自己做的钱包,是用当时毛选封面下脚料做的。这种封面是塑料压膜的,小豆子妈见了,让人家也帮着做一个自己用。可小豆子见了,一下子就想到扑克牌上了。他跟邻居说,把下脚料切成扑克牌大小拿回来,他自己往上画扑克牌。大杂院里的人知道后,都说这小豆子真是异想天开,就这个也能画出扑克牌来?他们都怀疑,还有的说:“你就不怕挨斗?”
切好的下脚料,没几天就拿回来了。小豆子旷了几天课,把自己关在家一张张地画扑克牌。找不着样子,就按照心里想的画。“最难画的就是大王八、小王八和JQK,咱连字都写不好,哪会画画儿?”小豆子的办法是,大王八就写“大王”两字,小王八也照样,JQK就在牌中间写一个大字母。一副牌画完用了三四天。“刚画完的时候,那个兴奋劲儿,别提了!”小豆子画的这副牌跟真的扑克牌比起来,一个是不好看,另外比真牌厚很多。不过聊胜于无。
星期天,几个小朋友一块打升级,“开始觉得别扭,牌拿在手里的感觉不一样。渐渐就习惯了。”就这样一副牌,陪伴了小豆子好几年。
后来小豆子的家长托人买了一副牌,跟谁都不敢说,也就逢年过节的时候全家人拿出来偷偷玩一把,平日玩的还是小豆子自己画的那副牌。
小豆子说:“有意识地收集扑克牌,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过他的收藏和人们说的收藏有点儿不同,他没想弄一个收藏专题,见着自己喜欢的就买来,放在一个抽屉里,后来东西多了就放在一个柜子里。那天,他听说我手里有一副上世纪70年代的扑克牌,死活要过来看。我没给他看牌,而是拍了张照片给他传过去。他来电话说:“至于吗,还怕我抢你的?”我说那倒不是,这副牌陪伴我快40年啦,连我自己都舍不得碰它。
小豆子收藏的扑克牌不算多,也就二百来副,虽然不多,也不算什么家,可他却可以在这些牌里面还原自己儿时的生活与快乐,还原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风景。
电话藏着一个世界
我说处处留心皆藏品,有千奇百怪的东西,就有千奇百怪的收藏。高兄不藏别的,专门收藏老电话机。采访之前打了个电话,高兄在电话那头第一句就问:“什么是电话机?”谁不知道电话机是什么?可真这么一问,还真被问住了。撂下电话,翻出词典,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是相隔远距离的人相互间通话时使用的装置”或者是“为了传达语言或电波而安装在电话线终端的设备”。听起来多冷冰?收藏是活的,定义是死的。
敲开高兄的家门,入眼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电话机:手摇的,黑乎乎的以及《甲午风云》里面的那种清末电话机。间或摆放着一两只老钟表,房间里面没有什么现代家具,还真有置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感觉。我们聊天的时候,那老钟表的滴答声和电话机的默默无语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昔日电话的声音是那么烦人,在你不想听它的时候,却偏偏响个不停。而钟表则在悄悄地走着它自己的路。它们也曾风光过,它们也许曾经是李大钊的电话,也许是胡适的电话。可是现在它们在这里成了一道风景,一台旧式电话、一架旧式电扇、一部老式收音机,再加上一座老钟表,这就是一幅风俗画。如果这时候某台电话机突然响了,一定是给人一种惊喜。
高兄把玩着一台老电话,典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一边抚摸着,一边拨着号码。那声音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熟悉,那年月,谁家要是有这样一部电话机,真是牛死了!
高兄拿出一张纸片,说电话的历史全在上面了——“美国科学家贝尔于1876年发明最早的电话机,1878年在美国一些城市得到应用。1882年电话进入中国,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及英商合作建立了电话交换所,同时在上海开办了电话业务。1897年,德国在山东沿海城市安装电话。1900年,丹麦人璞尔生在天津成立‘电铃公司’,架设电话线路至塘沽、北塘,同年电话线一直连到北平(北京)。从此北京有了电话。1904年11月,京津长途电话线路架成通话……”
听高兄这么一说,我才知道电话机的收藏其实和瓷器、铜器等收藏一样有趣有故事有乐子。高兄那儿还有一架万年钟,不用上弦,可以一直走下去。原理是:钟里面有个气囊,可以根据环境气温的变化来调节自己,通过气囊的一伸一缩来为钟表提供动力。
正聊着,电话铃响了,我们突然觉得这声音特别亲切特别悦耳。收藏电话机不仅仅是收藏一种技术产品,也是收藏科学技术的历史。
编辑/王文娜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