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走出抑郁阴霾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睡,不吃,也不理人,成天颓丧地说:“活着好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不得不面对患上忧郁症的父亲的反常行为,心情也曾起伏不定。
  两年前,70岁的父亲因脑中风后遗症引发抑郁症。我除了照顾他的身体,还必须关注他的情绪变化。父亲开始对周遭事物缺乏兴趣,不看电视,不爱吃饭,连觉都睡不着。有一段时间,我最怕半夜家里发出声响,这意味父亲又失眠,更令我担心的是,父亲常跟我说“活下去没意思”。我白天上班不时担心父亲寻短见;下班回家看到父亲郁郁寡欢,也感到无助。父亲的抑郁症还没好,巨大的心理压力却已快压垮我了。
  有一段时间,父亲自我封闭,像一个闷葫芦,完全不跟他人诉说,也不愿听从专业诊断。我想,要像小时候父亲送我上幼儿园一样,照顾他,带着他过日子。每天早晨,我叫他起床,陪他吃东西,出门办事也带着他。日常生活的小事,事事处理之前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买一包盐,我也征求他的意见。医生告诉我,如果遇到老人已严重到不吃不喝时,照顾者一定要带他接受医院的专业治疗。
  有一段时间,父亲认为医学知识他都懂,一有好转就擅自停药。我就劝父亲:“你很了解自己的病情了,和我们的主治大夫交流交流如何,看看他说的对不对,你也帮助他,让他进步。”就这样,父亲慢慢改变了“自行决定”的认识,乐于跟医生交流。在医生和父亲的共同努力下,父亲的抑郁症逐渐好转起来,又恢复了乐观向上的性格。
  在照顾抑郁症患者的时候,很多陪护者也免不了随着患者病情起落而影响心情,虽不至于跟着得病,但心情常无法开朗。为此,我建议和我有同样经历的朋友,除了注意患者的病情,自己也要有喘息的空间,可视情况另外寻找亲友或医师来宣泄情绪。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北京人称的白薯,又称地爪、红薯、红苕、蕃薯。我们家乡,也许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原因,不种白薯。每年庙里唱戏的时候,便有不少小贩,其中就有外乡农民担了白薯来卖。那时候,我还很小,向爷爷要枚铜板,买一块白薯,细细长长,皮儿紫红,嚼了几口,也没有嚼出什么味来,便丢到大庙大门背后去了。后来参了军,先是行军打仗,全国解放后又在“军官食堂”就餐,白薯也就很少吃到了。直到三年自然灾害,这不起眼的白薯却救了不少人的
父亲爱狗,说狗对主人忠诚,很“讲义气”,可是,我们家养过两条狗,都是下楼遛弯儿的时候不辞而别,父亲从此不提养狗之事;母亲则爱猫,说猫优雅、文静、本分,还恋家。可是,母亲养过的两只猫也都先后“离家出走”,不知是跟别的猫“私奔”了,还是觉得在我家待遇不咋地,全然没有半点恋家的意思。母亲很不甘心。  几个月前,母亲又从宠物市场抱回一只猫儿。这一次,母亲特意给它取名“不离”,顾名思义,即希望它不要像前几只
退役后,我落户到了夫人所在的北京石景山区。我们的团首长为了我的安置问题亲自找到区委,于是我就留在了区机关组织部工作,但是因为受“王亚卓事件”株连,工资待遇连降3级,做的是组织干部的工作,享受的是工人待遇。 一直到1984年,根据有关政策我才由复员改为转业,而我早在1983年就已经介入老干部工作了。  1983年,我和老局长孙喜清共同负责建立了石景山区老干部活动站,这也是全北京市的第一个老干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