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加固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q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MF)的临床效果。

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确诊为MF的36例患者36只眼纳入研究。自愿接受后巩膜加固手术治疗者24例24只眼作为手术组;同意定期随访,但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12例12只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劈裂类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高度(CFT)、劈裂最高值(Mx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眼治疗后3、6、9个月时随访;对照组患眼首诊后每隔3个月随访。均随访9个月。对比观察患眼BCVA、CFT和MxFT变化以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同时观察手术组患眼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手术组24只眼中,劈裂腔消失、视网膜完全复位6只眼,占25.0%;劈裂腔隙不同程度缩小、视网膜层间积液吸收、视网膜部分复位16只眼,占66.7%;视网膜未复位2只眼,占8.3%。视网膜未复位2只眼分别表现为黄斑裂孔、劈裂腔高度增加。对照组12只眼视网膜均未复位,其中2只眼在随访后第6、8个月时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占16.7%。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眼治疗后BCVA(Z=-3.430)明显提高,CFT(Z=-2.707)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xF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0,P>0.05)。与首诊时比较,对照组患眼随访第9个月时BCV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0,P>0.05);CFT、MxFT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3、-2.040,P<0.05)。手术组患眼均未发生眼压增高、眼底出血、黄斑前膜、眼内炎、涡静脉回流障碍、眼前部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

结论

后巩膜加固手术治疗MF,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CFT;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儿童牵牛花综合征(MGS)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MGS的14例患儿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女性各7例7只眼。合并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4只眼,占28.57%;合并视网膜脱离4只眼,占28.57%,均未见视网膜裂孔;合并视盘旁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1只眼,占7.14%。所有患儿应用第三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仪行眼底及FFA检查。测量患眼及对侧健康眼视盘纵轴、横轴长
目的观察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V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的RMVEC依照TTR浓度不同分为0(初始浓度)、4 μmol/L组。培养48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TTR对RMVEC增生、迁移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培养0(初始时间)、24、48 h时细胞损伤愈合情况。结果MM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初始浓度组、4 μmol/L组吸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和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非面向下体位组)、面向下体位(面向下体位组)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9篇。其中,非面向下体位组285只眼,其中裂孔直径≤400 μm小裂孔者145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不明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裂开,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ILM剥除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到患眼的内层视网膜。因此,从传统剥除ILM转为利用ILM生理作用促使裂孔闭合成为了新的手术理念。药物玻璃体溶解术可解除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区视网膜的紧密粘连,解除前后方向的牵引,在IMH的预防及早期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