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生长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要让学生亲历“循序渐进—品析词句—数度重逢”的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在品味中,在反复阅读中形成语感。学生语感的生长是阅读教学达到高效的体现。
[关键词]语感 培养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52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重视语感教学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教材文本中努力探寻可以促进学生语感生长的地方,引领学生反复练习,逐渐形成语感。
一、循序渐进——以读为主
朗读,一直以来都是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感的培养上,教师要循序渐进,以读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进而使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语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草原》一课时,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的美景,语言清新,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轻松愉快之感。在教学这段话时,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在教学时就以读为主,采取了三步朗读法:一是读得正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是读得流利,读得纯熟,熟读成诵。三是有感情朗读,读出意趣。怎样才能读出意趣呢?我主要采取了“读、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读、评评,然后再读、再评,引领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让学生的语感生长、生根、发芽、成长。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指导,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文本的情味。
二、品析词句——体会精妙
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如能引领学生从品词析句入手,引导学生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揣摩比较,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妙,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水》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然后又滑过了……”这里一连用了几个“滑”字。为了使学生对“滑”的感悟力更强,我问学生:“读了这段话以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说:“舒服。”然后,我又围绕着舒服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舒服。学生通过品读,认为“滑”字更能体现水流过身体之后舒服的感觉。这时,我再继续引导:“你认为水滑过身体,流得是快还是慢?”学生一致认为是“快”。“可是,在这儿连续用了几个‘滑’字,又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水流得怎样?”经过品词析句,学生说是“慢”。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以后,我继续问学生:“既然水流得很快,可是为什么会给作者一种很慢的感觉呢?”有学生说:“因为水太珍贵了,作者希望水在自己身体上多停留一会儿。”有学生说:“每一滴水都很珍贵、很舒服,所以作者特意用这几个‘滑’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滑过”到底是快还是慢呢?抓住这个词语进行品味可以使最平常的语言文字变得深刻起来,而且在品味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数度重逢——升华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本中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散发出的意蕴是不同的。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来看,即使是同一文本内容,朗读次数不同,学生的感悟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在数度重逢中升华语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军神》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72刀。”“72刀”这个数字加量词的组合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是这个量词组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放置的环境不同,这些熟悉的语言格式也会发出不同的语言味道。我在教学时,就是围绕着这个训练点使学生在数度重逢中升华了语感。我是这样设计的:“72刀,刘伯承( )地说。”我让学生用词语把空白处补充完整。有学生认为可以填上“激动”,说明他的心里不平静;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填上“平静”,说明刘伯承遇到这样大的事情都能够泰然处之。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我让学生重新阅读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刘伯承精神的词句。通过反复再现,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刘伯承做手术时的冷静、镇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刘伯承平静中的不平凡。
由此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给学生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只有让学生从熟悉的文本入手,再把文本置身于陌生的语言环境中,然后在语言品味、感知中再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经验。这时候,学生的体验感受才更加深刻,语感的扩展也随之可以完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找准语感生长的地方引领学生品味、感受是一种有效的培养语感的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循序渐进——品析词句——数度重逢”的过程。只有这样,在朗读中,在品味中,在反复阅读中,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语感 培养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52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重视语感教学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教材文本中努力探寻可以促进学生语感生长的地方,引领学生反复练习,逐渐形成语感。
一、循序渐进——以读为主
朗读,一直以来都是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感的培养上,教师要循序渐进,以读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进而使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语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草原》一课时,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的美景,语言清新,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轻松愉快之感。在教学这段话时,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在教学时就以读为主,采取了三步朗读法:一是读得正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是读得流利,读得纯熟,熟读成诵。三是有感情朗读,读出意趣。怎样才能读出意趣呢?我主要采取了“读、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读、评评,然后再读、再评,引领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让学生的语感生长、生根、发芽、成长。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指导,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文本的情味。
二、品析词句——体会精妙
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如能引领学生从品词析句入手,引导学生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揣摩比较,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妙,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水》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然后又滑过了……”这里一连用了几个“滑”字。为了使学生对“滑”的感悟力更强,我问学生:“读了这段话以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说:“舒服。”然后,我又围绕着舒服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舒服。学生通过品读,认为“滑”字更能体现水流过身体之后舒服的感觉。这时,我再继续引导:“你认为水滑过身体,流得是快还是慢?”学生一致认为是“快”。“可是,在这儿连续用了几个‘滑’字,又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水流得怎样?”经过品词析句,学生说是“慢”。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以后,我继续问学生:“既然水流得很快,可是为什么会给作者一种很慢的感觉呢?”有学生说:“因为水太珍贵了,作者希望水在自己身体上多停留一会儿。”有学生说:“每一滴水都很珍贵、很舒服,所以作者特意用这几个‘滑’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滑过”到底是快还是慢呢?抓住这个词语进行品味可以使最平常的语言文字变得深刻起来,而且在品味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数度重逢——升华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本中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散发出的意蕴是不同的。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来看,即使是同一文本内容,朗读次数不同,学生的感悟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在数度重逢中升华语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军神》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72刀。”“72刀”这个数字加量词的组合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是这个量词组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放置的环境不同,这些熟悉的语言格式也会发出不同的语言味道。我在教学时,就是围绕着这个训练点使学生在数度重逢中升华了语感。我是这样设计的:“72刀,刘伯承( )地说。”我让学生用词语把空白处补充完整。有学生认为可以填上“激动”,说明他的心里不平静;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填上“平静”,说明刘伯承遇到这样大的事情都能够泰然处之。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我让学生重新阅读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刘伯承精神的词句。通过反复再现,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刘伯承做手术时的冷静、镇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刘伯承平静中的不平凡。
由此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给学生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只有让学生从熟悉的文本入手,再把文本置身于陌生的语言环境中,然后在语言品味、感知中再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经验。这时候,学生的体验感受才更加深刻,语感的扩展也随之可以完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找准语感生长的地方引领学生品味、感受是一种有效的培养语感的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循序渐进——品析词句——数度重逢”的过程。只有这样,在朗读中,在品味中,在反复阅读中,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