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是华侨永恒的情结
许焕炳先生是缅甸华侨,虽从小生活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感情却从来没有褪色,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许焕炳先生说:“早年离开祖国的华侨文化程度一般来说不是很高,但是对于祖国的感情却异常坚定,很多华侨不让自己的小孩学习当地的文化,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同化,成为外国人,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学习中文,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们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爱国的程度从来不会受到文化程度高低的影响,爱国仿佛是全球华裔统一的认同标志。
一种叫做“爱国”的种子洒在了华夏后裔子孙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坚定的信念,方式是对还是错?是传统还是现代?已无需深究,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递爱国的精神,让人无法质疑。
许焕炳先生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究其原因,便是得益于从小学习中文,他的家庭和其它许多华侨家庭一样,一直保持着一种优良的传统,整个家庭被一种浓鬰的爱国氛围笼罩着,许焕炳先生说:“从小,父辈就在我们的脑海里灌输了爱国的思想,读书时候接受的教育也与爱国有关,因此,我们的脑海里被这种思想填充得满满的。”爱国成为了华侨心中永恒的情结,作为一位缅甸华侨,许焕炳先生的身上拥有的这样一种爱国情操,它大如珠玉、细如暮霭,坚如盘石,贯穿他的一生。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一场排华风潮,来势汹汹,许焕炳先生说:“如果要讲,那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故事。那个故事里有流血,有牺牲,华侨的工作被剥夺,财产被征收。华人的生存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威胁,华侨开始陆续离开缅甸。”就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许焕炳先生产生了离开侨居地的想法,即使被告知一旦选择离开,就无法再次获准回到缅甸,1970年,他还是带着妻儿义无反顾离开了缅甸,是社会环境所迫,更是爱国心使然。
在众多的地区中,他选择了澳门,他是较早一批来到澳门的缅甸华侨。七十年代的澳门,工业还不发达,经济环境还不太成熟,许焕炳先生说他之所以选择澳门,是因为他看中了澳门自由的空气,历经那场规模庞大的排华运动,自由在他的心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焕炳先生常常回忆当初来澳定居的条件,那段记忆虽然已经过去许久,但是他仍感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只要有亲朋好友在澳门,并愿意拿出两万元作为担保,就能获准入住澳门。正是因为有亲朋好友的帮忙,我才得以顺利地来到澳门。”这份感激之情,他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只盼着有一天能将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延续下去,这仿佛成为他心中一种无法拒绝的使命。
初到澳门的许焕炳先生跟大多数华侨一样,首先面对的是生计的问题,他以打工开始,先后从事过服装和饮食两个行业的工作,许焕炳先生说:“虽然初到澳门时条件也很差,但是我们的内心都很渴望一种安宁,澳门是讲究民主和人权的地方,我们到了澳门有一种安居乐业的感觉,生活虽然过得普普通通,但是我们都很开心,澳门给我们创造了很多优越的条件,免费教授我们葡文和中文等。”
澳门,给了许焕炳先生家一般安宁的感觉,于是,他在澳门扎下根来,靠着自身的努力,他开办了自己的茶餐厅,生活稳定、平和。他感恩澳门给予他的一切,也常提醒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澳门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第二代来澳华侨已经长大成人,在澳门安定下来了。四十年来,华侨们一直在为澳门的发展努力地付出着,而许焕炳先生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定不移地走在了无私奉献的道路上。
做华侨之家的建设者
1971年9月16日,一批早期来澳的缅甸华侨有志之士倡导成立了澳门缅华互助会,许焕炳先生便是这批有志之士中的一位,作为创会顾问的他亲历了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过程。
许焕炳先生说:“之所以取名为‘互助会’,是因为我们成立这个会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发扬互相帮助的精神。”为了帮助更多华侨来澳,澳门缅华互助会向政府提出了降低押金的申请,因为就当时的经济条件来说,两万元的保证金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在缅华互助会成员的努力下,当时的澳葡政府作出了让步,将两万元的保证金降低至两千元,于是大批华侨来澳。八十年代澳门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年来到澳门的大批华侨,因为,千千万万的华侨积少成多,为澳门带来了数目可观的资金,同时,两万多华侨移居澳门,居住的问题被放在了眼前,进而推动了澳门建筑业的发展,房地产的项目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这批华侨便充当了劳动力的角色。在这样的循环中,澳门经济有了新的改变,开始腾飞,缅甸华侨逐渐地成为了澳门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枚军功章里,有许焕炳先生的一份功劳。
许焕炳先生常说:“缅华互助会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因此,即使当时工作十分忙碌,他总是要求自己做到两者兼顾,他是一个文明和善良的播种者,他要将互助、服务这种抽象的改变化为真实的行动。
十多年前,许焕炳先生被推选成为澳门缅华互助会副会长。澳门缅华互助会以“热爱祖国、热爱澳门、维护归侨、侨眷的正当权利、关心社会事务、促进同侨团结互助和会友福利”为宗旨,当一些初到澳门的华侨没有地方居住的时候,澳门缅华互助会的会所便成为了他们的家。就这样,许焕炳先生和互助会的同仁们用不计回报地关爱,将一批批来澳华侨安顿下来,将无私的关爱一点点地传递到每个华侨的心中,这个家里,透着真诚、温馨和温暖,蕴藏着他的一片赤诚、一片无私。
除了关爱华侨,缅华互助会还参与了澳门的发展事务,他们将泼水节活动带到了澳门,这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还成为了配合澳门特区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大型活动;他们常与各省市侨联团体交流来往,加强团结,共谋商机;联络乡谊,增进了解;在祖国号召下,缅华互助会积极支持教育希望工程的工作、华东华南水灾和云南地震的赈灾工作、宣传支持祖国的经济改革、开发大西北等,不遗余力地发动归侨朋友参与和支持;他们为澳门的社会进步、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贡献。
时至今日,澳门缅华互助会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四十年前,许焕炳先生等人用一颗爱心创办了缅华互助会,这颗爱心中不含有丝毫与利益有关的成分;四十年来,他们用努力和无私建造了一个来澳华侨共有的温暖的家,同时他们也播下了善良和真诚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他们的精心浇灌下,历经四十个春秋岁月的茁壮成长,如今早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一批批来澳的华侨已经可以在这棵树下享受阴凉。许焕炳先生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棵树继续成长,洒下更多阴凉,惠及更多的人,让“无私的精神”在传递中继续,在传递中永恒。
【人物简介】
许焕炳先生,缅甸华侨、澳门缅华互助会副会长、澳门新桥商会副会长、奥么台山同乡会副会长、澳门缅甸南洋中学校友会荣誉会长、广东省侨联顾问、江西省侨联顾问、台山市侨联顾问、澳门归侨总会名誉顾问、广东省珠海市新马泰侨友名誉会长等。
许焕炳先生是缅甸华侨,虽从小生活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感情却从来没有褪色,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许焕炳先生说:“早年离开祖国的华侨文化程度一般来说不是很高,但是对于祖国的感情却异常坚定,很多华侨不让自己的小孩学习当地的文化,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同化,成为外国人,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学习中文,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们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爱国的程度从来不会受到文化程度高低的影响,爱国仿佛是全球华裔统一的认同标志。
一种叫做“爱国”的种子洒在了华夏后裔子孙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坚定的信念,方式是对还是错?是传统还是现代?已无需深究,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递爱国的精神,让人无法质疑。
许焕炳先生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究其原因,便是得益于从小学习中文,他的家庭和其它许多华侨家庭一样,一直保持着一种优良的传统,整个家庭被一种浓鬰的爱国氛围笼罩着,许焕炳先生说:“从小,父辈就在我们的脑海里灌输了爱国的思想,读书时候接受的教育也与爱国有关,因此,我们的脑海里被这种思想填充得满满的。”爱国成为了华侨心中永恒的情结,作为一位缅甸华侨,许焕炳先生的身上拥有的这样一种爱国情操,它大如珠玉、细如暮霭,坚如盘石,贯穿他的一生。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一场排华风潮,来势汹汹,许焕炳先生说:“如果要讲,那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故事。那个故事里有流血,有牺牲,华侨的工作被剥夺,财产被征收。华人的生存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威胁,华侨开始陆续离开缅甸。”就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许焕炳先生产生了离开侨居地的想法,即使被告知一旦选择离开,就无法再次获准回到缅甸,1970年,他还是带着妻儿义无反顾离开了缅甸,是社会环境所迫,更是爱国心使然。
在众多的地区中,他选择了澳门,他是较早一批来到澳门的缅甸华侨。七十年代的澳门,工业还不发达,经济环境还不太成熟,许焕炳先生说他之所以选择澳门,是因为他看中了澳门自由的空气,历经那场规模庞大的排华运动,自由在他的心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焕炳先生常常回忆当初来澳定居的条件,那段记忆虽然已经过去许久,但是他仍感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只要有亲朋好友在澳门,并愿意拿出两万元作为担保,就能获准入住澳门。正是因为有亲朋好友的帮忙,我才得以顺利地来到澳门。”这份感激之情,他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只盼着有一天能将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延续下去,这仿佛成为他心中一种无法拒绝的使命。
初到澳门的许焕炳先生跟大多数华侨一样,首先面对的是生计的问题,他以打工开始,先后从事过服装和饮食两个行业的工作,许焕炳先生说:“虽然初到澳门时条件也很差,但是我们的内心都很渴望一种安宁,澳门是讲究民主和人权的地方,我们到了澳门有一种安居乐业的感觉,生活虽然过得普普通通,但是我们都很开心,澳门给我们创造了很多优越的条件,免费教授我们葡文和中文等。”
澳门,给了许焕炳先生家一般安宁的感觉,于是,他在澳门扎下根来,靠着自身的努力,他开办了自己的茶餐厅,生活稳定、平和。他感恩澳门给予他的一切,也常提醒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澳门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第二代来澳华侨已经长大成人,在澳门安定下来了。四十年来,华侨们一直在为澳门的发展努力地付出着,而许焕炳先生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定不移地走在了无私奉献的道路上。
做华侨之家的建设者
1971年9月16日,一批早期来澳的缅甸华侨有志之士倡导成立了澳门缅华互助会,许焕炳先生便是这批有志之士中的一位,作为创会顾问的他亲历了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过程。
许焕炳先生说:“之所以取名为‘互助会’,是因为我们成立这个会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发扬互相帮助的精神。”为了帮助更多华侨来澳,澳门缅华互助会向政府提出了降低押金的申请,因为就当时的经济条件来说,两万元的保证金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在缅华互助会成员的努力下,当时的澳葡政府作出了让步,将两万元的保证金降低至两千元,于是大批华侨来澳。八十年代澳门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年来到澳门的大批华侨,因为,千千万万的华侨积少成多,为澳门带来了数目可观的资金,同时,两万多华侨移居澳门,居住的问题被放在了眼前,进而推动了澳门建筑业的发展,房地产的项目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这批华侨便充当了劳动力的角色。在这样的循环中,澳门经济有了新的改变,开始腾飞,缅甸华侨逐渐地成为了澳门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枚军功章里,有许焕炳先生的一份功劳。
许焕炳先生常说:“缅华互助会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因此,即使当时工作十分忙碌,他总是要求自己做到两者兼顾,他是一个文明和善良的播种者,他要将互助、服务这种抽象的改变化为真实的行动。
十多年前,许焕炳先生被推选成为澳门缅华互助会副会长。澳门缅华互助会以“热爱祖国、热爱澳门、维护归侨、侨眷的正当权利、关心社会事务、促进同侨团结互助和会友福利”为宗旨,当一些初到澳门的华侨没有地方居住的时候,澳门缅华互助会的会所便成为了他们的家。就这样,许焕炳先生和互助会的同仁们用不计回报地关爱,将一批批来澳华侨安顿下来,将无私的关爱一点点地传递到每个华侨的心中,这个家里,透着真诚、温馨和温暖,蕴藏着他的一片赤诚、一片无私。
除了关爱华侨,缅华互助会还参与了澳门的发展事务,他们将泼水节活动带到了澳门,这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还成为了配合澳门特区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大型活动;他们常与各省市侨联团体交流来往,加强团结,共谋商机;联络乡谊,增进了解;在祖国号召下,缅华互助会积极支持教育希望工程的工作、华东华南水灾和云南地震的赈灾工作、宣传支持祖国的经济改革、开发大西北等,不遗余力地发动归侨朋友参与和支持;他们为澳门的社会进步、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贡献。
时至今日,澳门缅华互助会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四十年前,许焕炳先生等人用一颗爱心创办了缅华互助会,这颗爱心中不含有丝毫与利益有关的成分;四十年来,他们用努力和无私建造了一个来澳华侨共有的温暖的家,同时他们也播下了善良和真诚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他们的精心浇灌下,历经四十个春秋岁月的茁壮成长,如今早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一批批来澳的华侨已经可以在这棵树下享受阴凉。许焕炳先生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棵树继续成长,洒下更多阴凉,惠及更多的人,让“无私的精神”在传递中继续,在传递中永恒。
【人物简介】
许焕炳先生,缅甸华侨、澳门缅华互助会副会长、澳门新桥商会副会长、奥么台山同乡会副会长、澳门缅甸南洋中学校友会荣誉会长、广东省侨联顾问、江西省侨联顾问、台山市侨联顾问、澳门归侨总会名誉顾问、广东省珠海市新马泰侨友名誉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