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尝试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
方法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经病理确诊的421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术后狭窄者89例(狭窄组)、未发生术后狭窄者332例(非狭窄组)。通过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发生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应用Bootstrap完成内部验证以避免模型过拟合。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标本中位长径、标本中位短径、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固有肌层损伤与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与<1/2环周比较:P<0.01,OR=48.453,95%CI:11.288~207.983)、固有肌层损伤(P<0.01,OR=4.671,95%CI:2.283~9.557)和纵向长径≥50 mm(与<50 mm比较:P=0.008,OR=2.741,95%CI:1.299~5.785)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以上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原始模型的C-index为0.934(95%CI:0.909~0.959),经过100次Bootstrap内部抽样验证后C-index为0.931,该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观察概率吻合度较好。
结论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发生固有肌层损伤和病灶纵向长径≥50 mm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以上3个指标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的预测效果较好,有助于对术后食管狭窄高风险患者建立提前干预的标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