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昔日种玉米时总是“满天星”,认为这样玉米才搬得来,才能增产,勤除草,按时施肥,但都是“蜜蜂型”玉米,周而复始,年年如是,始终没有达到种时的丰收愿望。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推站介绍“夹二行”,选风向,因地制宜。父亲不完全相信他们的说法,就在一块土中做实验,一半仍按他往昔的种,另一半按“夹二行”,选风向种,最终他相信了“夹二行”种植法。“满天星”种植法强调的是苗多,望在丰收;“夹二行”种植法主张苗少,丰收在即。“满天星”种植法破坏了玉米的自由生长规律,而“夹二行”种植法为玉米的自由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父亲培育的是玉米,教师培育的是祖国的未来,万事万物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新课标以前,大部分教师都采取“满天星”种植法,都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仔细越透彻,学生就收获越多学得越好,殊不知违背了规律,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呢?
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描绘通常有“园丁”“春蚕”“灵魂工程师”“蜡烛”“一桶水”这五种。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少教师这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要说爱你很容易,那就是必须“洗心革面”,就是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要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变“片面”为“全面”,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要从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权威的理念中走出来,要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中平等的交流者,由课堂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主权真正返还给学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先学后教,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就是常说的课前预习,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先学后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学生预习时,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要让学生知难而上,让学生敢于发难,若学生能提出疑问,提出问题,那说明预习已经到位了。因为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整体感知的过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没有预习的过程,那就是被动的学习,这样学生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工具了,读的就是“死”书。尤其是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科目,讲求的就是读,学生先利用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感悟感情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教师的“弹性导入”要有的放矢,“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把握中间——教法运用的灵活性和伸缩性。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这一节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设计每一堂课时,要体现在“导”字上,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弹性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思想的释放、个性的张扬、进取心的激发、想象力的的膨胀、知识的全面升华。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要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做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做;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一起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写周记,或把有意思的事记下来。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语文周报》《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生辅导》等。这样不仅培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对这些课后作业的完成,别忘了赞扬,培养学生更大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就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父亲培育的是玉米,教师培育的是祖国的未来,万事万物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新课标以前,大部分教师都采取“满天星”种植法,都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仔细越透彻,学生就收获越多学得越好,殊不知违背了规律,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呢?
一、教师角色的自我定位,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端
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描绘通常有“园丁”“春蚕”“灵魂工程师”“蜡烛”“一桶水”这五种。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少教师这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要说爱你很容易,那就是必须“洗心革面”,就是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要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变“片面”为“全面”,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要从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权威的理念中走出来,要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中平等的交流者,由课堂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主权真正返还给学生。
二、先学后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先学后教,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就是常说的课前预习,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先学后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学生预习时,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要让学生知难而上,让学生敢于发难,若学生能提出疑问,提出问题,那说明预习已经到位了。因为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整体感知的过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没有预习的过程,那就是被动的学习,这样学生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工具了,读的就是“死”书。尤其是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科目,讲求的就是读,学生先利用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感悟感情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三、弹性教学,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潮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教师的“弹性导入”要有的放矢,“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把握中间——教法运用的灵活性和伸缩性。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这一节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设计每一堂课时,要体现在“导”字上,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弹性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思想的释放、个性的张扬、进取心的激发、想象力的的膨胀、知识的全面升华。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要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做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做;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一起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写周记,或把有意思的事记下来。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语文周报》《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生辅导》等。这样不仅培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对这些课后作业的完成,别忘了赞扬,培养学生更大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就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和规划人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