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不锈钢不同渗氮方法对比试验

来源 :金属热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离子渗氮、液体渗氮及气体渗氮对耐蚀耐热马氏体型热稳定不锈钢1Cr12Ni2WMoVNb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不同渗氮方法下不锈钢的硬度、组织形貌、物相变化及脆性,并对3种渗氮方法下不锈钢的耐蚀性及耐高温磨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渗氮方法均可大幅度提高不锈钢的表面硬度,且不同渗氮处理后不锈钢的渗层组织结构大致相同,但表面物相有所差异,离子渗氮后的表面物相主要为Fe4 N及少量CrN相,液体渗氮后为Fe3 O4及ε相,气体渗氮后为Fe3 O4、Fe4 N及少量ε相;3种渗氮方法均可提高不锈钢的耐磨损性能,特别是在500~600℃下的高温耐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不锈钢渗氮后的耐蚀性均有所降低.
其他文献
研究了改善Cr-Ni-Co-Mo马氏体时效不锈钢超低温韧性的热处理工艺,即1000℃固溶处理后分别进行600℃预保温+750℃低温固溶处理和一次或两次直接750℃低温固溶处理,分析了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逆转变奥氏体含量的变化以及室温和-196℃抗拉强度、-196℃缺口抗拉强度和冲击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热处理工艺相比,增加750℃低温固溶处理后试验钢中含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再经500℃时效后可形成更多的逆转变奥氏体,更多的残留奥氏体/逆转变奥氏体含量起到韧化作用,可显著改善试验钢的超低温韧性.进一步对比分
通过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及背散射电子衍射,研究了退火温度对21Cr-0.3Cu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成形性能和微观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970℃退火时,晶粒细小且均匀,组织处于完全再结晶状态.退火温度低于970℃时,再结晶不完全;退火温度高于970℃时,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这两种情况均出现混晶组织.试验钢在970℃退火时,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473 MPa,屈服强度为315 MPa,伸长率35.7%.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平均塑性应变比rm值先增加后减少.当退火温度达到9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SEM进行组织观察,通过拉伸和低温冲击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对两种不同碳含量3.5Ni钢的力学性能和低温韧性的影响.两种3.5Ni钢热轧板分别经860℃ ×1 h空冷的正火处理和860℃ ×1 h水淬+(580,610,640)×1 h回火的调质处理.结果表明:含碳量较高的3.5Ni钢热轧态强度低塑性高,但-100℃冲击吸收能量低,经正火处理后试验钢的整体性能降低,而调质处理后强度和低温冲击吸收能量均明显提升,塑性略有降低;含碳量较低的3.5Ni钢热轧态已经具有优异的拉伸性能和低温冲击性能,经热
以分系统、分部件的方式,对WZC双室真空油淬气冷炉系统展开故障模式与故障树分析,分别建立了炉胆、真空系统、机构和电控系统的故障模式与故障树模型,归纳出基本事件,并运用Fussel法得出了各故障树的最小割集.
单向拉伸试验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力学性能试验,试验可以得到材料最主要的一系列性能数据,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与断面收缩率等.这些数据是控制生产过程中材料质量,评价新材料和机械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保证实验数据测定准确十分重要.
期刊
研究了07MnNiMoDR钢淬火和回火制度与晶粒尺寸和多边形铁素体含量的关系,建立了淬火保温时奥氏体尺寸窗口和回火保温时多边形铁素体含量窗口,确定了更为精准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奥氏体晶粒尺寸随淬火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均匀性存在最佳区间,合理的淬火制度为加热温度(940±10)℃保温(80±10)min;随回火温度升高,约650℃出现多边形铁素体,其含量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合理的回火制度为:加热温度(665±5)℃、保温时间(165±15)min.优选后最佳热处理工艺为
国内西北某钢厂生产的HRB400热轧带肋钢筋在冬天作业时常常出现冷弯断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以及光学显微镜(OM)等,对HRB400螺纹钢冷弯断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论述了非金属夹杂物、磷含量、钒氮比及显微组织对钢筋断裂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断口为脆性断口;破碎状的大尺寸夹杂物可能是裂纹产生的源头;钢中P含量偏高使得韧-脆转变温度升高,且自由氮的存在加剧了该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由于西北地区冬天气温低,钢筋作业时的温度很可能低于韧-脆转变温度,使钢筋处于脆
利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碳合金化层,借助OM、XRD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最佳工艺下合金化层的组织和性能,并与利用传统气体渗碳技术制备渗碳层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影响合金化层硬度的主次顺序为激光功率>搭接率>扫描速度;随着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搭接率的增大,合金化层的硬度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激光功率为1.5 kW、扫描速度为500 mm/min、搭接率为40%时,合金化层硬度最高,其厚度为600μm,组织由针状马氏体、碳化物(M7 C3、Fe3 C)以及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平均硬度约为61
通过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YG8硬质合金/42CrMo钢钎焊接头的焊接工艺模型和深冷处理工艺模型,分析了接头表面残余应力分布,并与经深冷+回火处理后的焊接接头表面残余应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可使焊接接头42CrMo钢侧形成残余压应力,且深冷温度对残余压应力的影响较深冷次数更明显.最优深冷工艺为-160℃深冷3次,且仿真结果与试验测量值相差不大,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为实现高淬火倾向的航空高强钢材料的高质量接头,以15CrMnMoVA高强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电子束焊接工艺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结构的电子束焊接接头,分析了焊缝显微组织特征、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和力学性能,探讨了电子束焊接工艺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CrMnMoVA钢的焊缝中心形成了网篮状马氏体组织,其显微硬度为典型的马鞍形分布.不同锁底结构的电子束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基本都与母材相当,但其疲劳性能差异明显,锁底长度为1.5 mm时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