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拼多多上市了。对,就是那个号称“3亿人都在拼的购物App”。北京时间7月17日凌晨,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更新后的招股书,计划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板块申请挂牌。
成立仅3年。拼多多就汇聚了3亿名用户和上百万家商家。从2018年6月30日倒推这一年时间里,其平台交易总额达到2612亿元,成为仅次于阿里、京东的第三大电商平台。
外界一度认为,综合电商平台难有新玩家的生存空间。没想到,主打“低价拼团”模式的拼多多却以黑马姿态,表现出了超强的成长爆发力。
不过,速度从来都不能掩盖问题。拼多多在创造高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瑕疵暴露出来,并演变为信誉危机——涉嫌售假、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商家维权。
一路狂奔的拼多多“跑”进了暴风眼。面对质疑和争议,拼多多火线IPO。问题是,一个成立仅3年的公司,是否在各方面做好了进入资本市场,接受更大范围监督的准备?
江湖不安,但更加不安的是漩涡中的拼多多自己。
9.9元包邮的世界你不懂
原本以为在拼多多上买了一台创维32英寸平板高清电视,到货后仔细一看Logo却是“创维e家”;花9.9元在拼多多上买1件石榴,结果6个烂了3个,只好自我安慰,“这么便宜的价格能买到3个好的石榴,也不亏”……在知乎上浏览“如何看待拼多多?”这个话题,通常能看到这样的用户回答。
所以,“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到底在卖什么?
打开拼多多App可以发现。商品涵盖服饰、鞋包、电器、日化、食品、美妆、母婴等主要消费品类。商品的销量大得惊人。拼多多App公布的拼单数显示:一款11.9元的抽纸售出660万件,一款14.7元的凉席套件售出300万件,一款14.9元的男式短袖T恤售出50万件,而随便一双休闲鞋的销量都在1万件以上。有网友总结,拼多多有“三宝”——纸巾、丝袜、内衣裤,这些日常生活品凭借着“9.9元包邮”“7.9元拼单”的极致低价成为拼多多的爆款。
根据拼多多招股书显示。在2017全年及2018年第1季度期间,其订单总数分别达到43亿单和17亿单,分别实现了1412亿元和662亿元的交易总额。
如此海量的低价商品从哪里来?
拼多多平台活跃商家数量超过100万家,拼多多为了大规模招募商家,以“零门槛”的名义吸引商家入驻。商家根据经营类别,则需要缴纳1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保证金,上传相关资质信息,即可快速入驻。根据拼多多官方招商信息显示。其店铺类型可以分为个人店、普通店、专卖店、专营店和旗舰店。仔细浏览拼多多上的商品,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折扣名品。这些产品主要来自入驻拼多多的品牌旗舰店,比如大宝、回力、晨光文具等知名品牌都在拼多多开设了官方旗舰店。还有就是得到品牌授权的专卖店和专营店。
第二,库存尾货。库存一直是鞋服产业的老大难问题,产能过剩导致了大量的库存积压。此前,有很多库存尾货流向了批发市场、乡镇集市,现在正逐渐流向低价走量的电商平台。拼多多为此开辟了一个“品牌清仓”频道。另据《天下网商》报道,一位叫王丰平的义乌商人就专门从工厂收集库存货,为拼多多上的中小商家供货。
第三,非知名品牌商品。拼多多平台可以看到不少缺乏知名度的“杂牌”商品,这些商品原本主要供给线下低端消费市场,拼多多的出现为它们提供了“触网”的机会。因此有网友戏言。“干掉地摊的不是城管,而是拼多多”。此外,还可以看到一些疑似仿冒名牌的产品,比如KOIVIKDA(康佳KONKi)、容声ROSHELLE(容声Ronshen)等。其中,这款容声ROSHELLE冰箱的生产企业为“深圳容声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而大众熟知的容声冰箱是由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出品,其前身为广东珠江冰箱厂,成立于1984年。
第四,拼多多专款。一些商家直接与拼多多合作,压缩供应链和产品成本,调整生产线,专供拼多多渠道。比如,江西一家卫生纸厂家可心柔,专门针对拼多多的订单调整了生产周期,释放产能。迅速成为拼多多爆款纸巾品牌,已卖出数百万件。
表面上看,3亿用户在拼多多上买到了便宜商品,但事实上,仿冒山寨、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拖延等问题一直被外界所诟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高达13.12%,位居行业第一。
黄峥的针,拼多多的拼
谁在消费拼多多?
根据极光大数据,拼多多65%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70.5%为女性,57%的用户年龄段在25-35岁。据《财经》杂志报道,一位投资人曾总结,拼多多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红利带来的下沉人群。但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对此并不买账,“只有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我们抓住了下沉人群,我们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此前接受36氪采访时,公开夸赞黄峥很厉害,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每次零售革命,归根结底都要能创造新的价值。我在想拼多多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是一起拼团买东西更快乐?还是便宜?”
这个话题应该放在整个电商行业变局,以及中国消费跃迁的逻辑之下去解讀。在拼多多上线的2015年,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大平台收割了绝大部分流量和用户,各类垂直电商虽然层出不穷,但难以撼动整个格局。
再挤也要上桌吃饭。之前,黄峥曾做过3C电商网站、电商代运营公司和游戏运营公司,都颇为成功。2013年,黄峥突然患上了中耳炎,睡眠质量很差,他索性就在家休息了大半年,思考创业新方向。
黄峥注意到。彼时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流量正处于爆发阶段,但市场上并没出现基于社交流量变现的电商项目。如果把电商与社交平台相结合,加上游戏的元素,或许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按坊间说法,针灸对治疗中耳炎有特效。不知道黄峥是否试过针灸,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找到了做电商的“那根针”。
2015年5月,黄峥上线拼好货,采取自营模式,主打水果生鲜类商品,通过类似团购的玩法,微信邀请好友参与拼单。4个月后,拼多多上线,定位为商家人驻的全品类社交电商平台。2016年9月,黄峥将拼多多和拼好货合并,品牌统一为拼多多。
“拼”就是黄峥的针,一根可以捅破电商格局的针。
首先,用“拼单”来卖货的方式非常有吸引力。比如,一件女式九分棉麻裤单独购买需要49元,但如果邀请好友拼单,就只需支付27.8元。这种购物分享方式,可以在社交圈快速传播裂变,从而高效获取流量。
其次,用低价的全品类商品,覆盖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拼多多不遗余力地向用户传递“全网最低”“物美价廉”“9块9特卖”的平台特色,加上限时秒杀、品牌清仓、名品折扣、天天领现金、砍价以及免费团等页面功能,营造了低价狂欢的购物氛围。
對于很多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而言,首先关注的是“便宜”,其次才是“好货”。两者兼得当然最好,如果“好货”被打折扣,至少还可以用“便宜”进行自我安慰。想来,大多数用户不会对一件“9.9元包邮”的衣服或者一台388元的电视机抱有太多心理预期。
黄峥一再强调,拼多多的快速崛起是因为找到了更适合时代和消费者的玩法,用“社交+拼团”的模式,吸引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但不要忽视一点,微信流量在拼多多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2016年7月拼多多的B轮融资开始。腾讯参与了拼多多的多轮融资,并于2018年2月正式与拼多多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腾讯同意向拼多多提供微信钱包接口上的接入点,使其能够利用腾讯微信钱包的流量。而拼多多更新的招股书显示。IPO之后,腾讯持股比例将达到17.0%,是拼多多第二大股东。
从拼多多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腾讯不仅为拼多多提供了资金上的“弹药”,还提供了流量护城河。
钱、钱、钱!
拼多多也向外界展示了打假的决心。据其发布的《2017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报》显示,拼多多主动下架1070万件疑似侵权商品。全年拦截4000万条侵权链接,将95%售假商家拒之门外。
不过。这又带来另一种质疑。
“黄峥还钱,拼多多还钱!”据猎云网报道。今年6月13日,拼多多上海总部,十多名商家统一身穿“拼多多非法冻结商家资金”白色T恤进行“维权”。一些商家情绪失控,一度与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
此次商家抱团上门“砸场子”,缘起于拼多多对商家的处罚。按照一些参与“维权”商家的说法。他们因为被拼多多认定为售假和虚假发货等,导致账户被冻结、账户余额和保证金被扣款、关联店铺被关闭。被罚商家们质疑拼多多处罚定性随意、尺度过于严厉。
拼多多针对商家售假、延迟发货、虚假发货等方面设置了明确的罚款规则,并在商家入驻时,通过《拼多多平台合作协议》进行了约定。比如。商家销售“严重问题商品”的,拼多多可以要求商家支付销售该商品历史总销售额的10倍作为违约金,若商家拒绝支付,拼多多有权以商家店铺资金抵扣为违约金。
事实上。一些被罚商家曾因此起诉拼多多。记者在天眼查和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到多起因商家不满拼多多处罚引发的诉讼案例,他们提出的解冻账户、恢复提现和返还扣款等诉讼请求全部被法院驳回。
审理这些案件的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拼多多依据协议认定商家售假行为及售假金额均于法有据,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应当遵循商事主体意思自治原则,在法律底线内不干涉电商平台的自律管理。
那为什么要制定这么严苛的规则?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公开表示,10年前电商平台的治理逻辑是好的往上升,差的慢慢淘汰,但拼多多没有时间窗口去做这样的平台治理。
“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对比较激烈的方式让好的更快上去,让差的更快被淘汰”。
一些被罚商家仍然感到不满。在一个“坑多多商家受骗者”微信群里,他们谴责拼多多“过河拆桥。养肥了再杀”“靠罚款商家牟利”。
关于罚没资金去向,拼多多方面宣称,所有的罚款都以现金券的形式赔付给用户,优惠券的使用时效为50年,目前现金券的使用率高达95%。
被罚商家对这一说法并不买账,重庆一位不愿具名的拼多多商家认为,“根本无法证明全部罚金是否变成了消费券,即便用户使用了这么多券,钱还是在拼多多的盘子里打转”。而针对资金池的质疑,黄峥曾公开发声否认,表示在整个交易链当中,拼多多本身不触碰资金,交易资金直接存入第三方机构的监管账户。
问题来了,拼多多靠什么盈利?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拼多多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1季度,分别实现营收5.05亿元、17.44亿元和13.85亿元。
营收主要来自两大方面——自营商品销售和线上市场服务。随着拼好货与拼多多战略合并,2017年1季度之后,自营业务逐步被平台业务取代,营收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线营销(关键词竞价、广告)成为主要营收方式。2018年1季度,在线营销服务的营收占比达到80%。
营收增长的背后却是亏损。拼多多累计亏损已经超过13亿元。2016年和2017年净亏损分别为2.92亿元和5.251亿元,今年1季度净亏损2.01亿元。截至今年第1季度末,拼多多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86.34亿元。
钱花在了哪些地方?营销费用是其主要支出。2017年拼多多投入销售和市场开支的费用为13.45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今年1季度投入销售和市场开支的费用更是达到了12.17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相比之下,拼多多的研发费用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季度,分别为0.29亿元、1.29亿元和0.73亿元。 拼多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非常高,并且逐年猛增,高昂的营销费用确实也拉动了其用户数量和平台交易额的快速提升。今年以来,拼多多依然不惜重金在各种渠道砸广告,做推广,吸引用户,可以看出拼多多对流量、品牌曝光度、业绩增长的迫切渴望。
谁拿青春赌明天
放眼望去,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和电商消费环境里,似乎存在着“两个”拼多多,如此割裂却又同样真实存在。
一个是所谓“中高端用户”眼中的山寨货、便宜货大卖场。这个“拼多多”被鄙视,被冷嘲热讽,一些人甚至为表明自己的消费审美和圈层,表示“从不用那玩意儿”。
另一个是为中小城市甚至乡镇消费群体制造购物狂欢的拼多多。这个“拼多多”某种意义上充当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出口,是黄峥心中“为最广大的用户创造价值而存活,融合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价值公司,是投资机构眼中的电商黑马。
“你可以说我low,说我初级,但你无法忽视我。”几个月前,在回应外界质疑时,黄峥曾表现出了坚定的生存发展决心。这个决心的外在表征就是上市。
火箭一般的增长速度,或许是拼多多成立3年就IPO的底气所在。北京时间6月30日,拼多多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半个多月后的7月17日,拼多多更新了此前提交的招股书,宣布将通过IPO募集最多18.7亿美元资金用以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
黄峥在写给股东的公开信里表示。“虽然拼多多是一个3岁的小孩,身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也面临许多危险和挑战。但拼多多的业务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它终将走向公众。”
挑战既来自内部治理,更来自外部竞争。虽然黄峥反复强调,拼多多与阿里、京东之间是“错位竞争”,而阿里、京东高层也多次表示“不care”拼多多,但“战略上的藐视”丝毫不影响巨头们在“战术上的重视”。今年,阿里和京东已经开始采取防御性措施,分别推出淘宝特价版和京东拼购,用同样的手法阻击拼多多。
拼多多目前的护城河仍然不够深,靠低价聚拢的用户缺乏黏性和价值提升空间。因此,囤积弹药,升级护城河,是黄峥必须考虑的问题,这或许也是拼多多这么早选择IPO的原因之一。毕竟,上市对拼多多的品牌、平台价值、投资信心以及公司治理等都有推动作用。
外界另一种猜测是,拼多多急于上市的背后是资本力量在推动。
创立之初,拼多多就拿到段永平、丁磊、王卫、孙彤宇等大佬的个人投资。之后的几轮融资中,腾讯、IDG资本、光速中国、红杉资本、高榕资本更是构成了拼多多堪称豪华的“金主”阵容。而根据拼多多招股书显示,其估值有望达到240亿美元。
也有声音认为力主火线上市的是黄峥本人。要知道,IPO之后,黄峥持股比例高达46.8%,且拥有89.8%的投票权。这是很多上市企业创始人所不具备的,可见黄峥本人对拼多多的发展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在黄峥的构想中,拼多多未来一定会实现产品、服务水平乃至商业模式的升级。但关键是,拼多多能否解决好粗放式扩张中的供应链质量、平台管理以及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黄峥的创业导师段永平曾告诉他,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意思是萬物都有它的最佳生长速度,如果要强制改变这个速度,更快会导致更慢,甚至停止或死亡。
不要忘了,上一个创办4年就火线登陆美股的电商平台,后来却因为平台假货、业绩萎靡等问题受挫,市值缩水大部分。它的名字叫聚美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