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点滴积累的重要性。接手初中语文教学近25年的时间,最让我头疼和无措的应该算得上作文教学了。每次面对学生那苍白的语言和肤浅的主题,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
如何改变学生现有作文的窘况,也就成了困扰我教学的一个“重头戏”。也许上天眷顾,无意中让我突发灵感,对作文教学有了自己的一点“感觉”。作文教学还是应该从点滴做起,“分而练之,合而成文,文出必胜。”要达到此种境界,我有以下的几种做法。
一、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作文教学应该从一个个环节入手,各个击破。
学生畏惧作文,往往是被纷繁的作文环节吓怕了,总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而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对学生作文技巧的训练和讲授,却忽视作文最本质因素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畏惧心理日益加剧。其实,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即作文技巧的运用。写作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把真情实感写出来,而不是虚情假意。因此,教作文就应该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这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先生曾经形象地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所以,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写读书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就有了充足的作文之源,既可以让他们丰富积累,又可以让他们深化思想,鍛炼文笔。
二、解决学生语言过于平铺直叙,没有文采可言的问题
记得一次作文课上,学生写了一段这样的文字:“我和妈妈今晚吃过晚饭后去了大福源超市买东西。大福源超市人很多,东西也很多,有电器、饮料、食品、自行车、体育用品、衣服等,我和妈妈来到体育用品专区买篮球,篮球品种真多,有世达,有耐克,有阿迪,可就是没有我要的牌子。后来我们去了步行街买了个篮球,我很满意,也谢谢妈妈,她对我很好,从不为难我,母爱真是伟大。”无疑,他的作文很难看到对于某个细节或人物的细致描述。
正在我烦恼之际,一个学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老师,我们每次作文要写得太多,平时训练又少,作文我们只是应付,你说我们语言平淡,其实我们多练习就好了。”是啊,如何训练呢?我采用的方式是,每天给学生一张图片,看过图片后写出200字的文章,细致地描述所看到的内容。如,看到一位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脸上露出忧伤的表情,学生就可以想象:母亲此时在想什么呢?进而把母亲的心理活动细致地描述出来,大胆想象。第二天上课前五分钟学生交流,看看谁写得最好,老师加以点评。另外,我将学生作文中有特色但有欠缺的文段找出来,让学生加以补充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作文的理解就更加具体形象了。
其次,学生语言不够生动,每次都是一句话两句话就直白地引出文章,丝毫没有嚼头。如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掌声”,许多同学都是这样的开头:“每个人都得到过掌声,我也曾经得到过。记得有一次……”,便开始了大篇叙事。其实文章的语言最彰显学生的语文功底,而阅读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就要在修辞和句式上下功夫。而仿写就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三、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而情感的培养更不可或缺
在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则是有效的方法。老师课堂的激情讲授,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外活动中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点滴生活中都融入了浓浓真情。
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个庞杂的系统,哪个环节都要注意训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作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花架子,而应从点滴入手,如同“绣花”般仔细、认真且耐心十足,既要“分而练习,各个击破”,又要“分而成文,文出必胜”。点滴之水,能成江河,我会在教学之路上勤奋耕耘,汇点滴之水,润万千禾苗。
如何改变学生现有作文的窘况,也就成了困扰我教学的一个“重头戏”。也许上天眷顾,无意中让我突发灵感,对作文教学有了自己的一点“感觉”。作文教学还是应该从点滴做起,“分而练之,合而成文,文出必胜。”要达到此种境界,我有以下的几种做法。
一、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作文教学应该从一个个环节入手,各个击破。
学生畏惧作文,往往是被纷繁的作文环节吓怕了,总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而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对学生作文技巧的训练和讲授,却忽视作文最本质因素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畏惧心理日益加剧。其实,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即作文技巧的运用。写作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把真情实感写出来,而不是虚情假意。因此,教作文就应该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这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先生曾经形象地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所以,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写读书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就有了充足的作文之源,既可以让他们丰富积累,又可以让他们深化思想,鍛炼文笔。
二、解决学生语言过于平铺直叙,没有文采可言的问题
记得一次作文课上,学生写了一段这样的文字:“我和妈妈今晚吃过晚饭后去了大福源超市买东西。大福源超市人很多,东西也很多,有电器、饮料、食品、自行车、体育用品、衣服等,我和妈妈来到体育用品专区买篮球,篮球品种真多,有世达,有耐克,有阿迪,可就是没有我要的牌子。后来我们去了步行街买了个篮球,我很满意,也谢谢妈妈,她对我很好,从不为难我,母爱真是伟大。”无疑,他的作文很难看到对于某个细节或人物的细致描述。
正在我烦恼之际,一个学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老师,我们每次作文要写得太多,平时训练又少,作文我们只是应付,你说我们语言平淡,其实我们多练习就好了。”是啊,如何训练呢?我采用的方式是,每天给学生一张图片,看过图片后写出200字的文章,细致地描述所看到的内容。如,看到一位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脸上露出忧伤的表情,学生就可以想象:母亲此时在想什么呢?进而把母亲的心理活动细致地描述出来,大胆想象。第二天上课前五分钟学生交流,看看谁写得最好,老师加以点评。另外,我将学生作文中有特色但有欠缺的文段找出来,让学生加以补充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作文的理解就更加具体形象了。
其次,学生语言不够生动,每次都是一句话两句话就直白地引出文章,丝毫没有嚼头。如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掌声”,许多同学都是这样的开头:“每个人都得到过掌声,我也曾经得到过。记得有一次……”,便开始了大篇叙事。其实文章的语言最彰显学生的语文功底,而阅读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就要在修辞和句式上下功夫。而仿写就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三、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而情感的培养更不可或缺
在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则是有效的方法。老师课堂的激情讲授,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外活动中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点滴生活中都融入了浓浓真情。
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个庞杂的系统,哪个环节都要注意训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作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花架子,而应从点滴入手,如同“绣花”般仔细、认真且耐心十足,既要“分而练习,各个击破”,又要“分而成文,文出必胜”。点滴之水,能成江河,我会在教学之路上勤奋耕耘,汇点滴之水,润万千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