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年龄差异、心理特点、知识储备等都会影响不同阶段学生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和接收。高中生是与成人最为接近的一个学习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于教学实践的认知和反馈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将“欣赏—分析—运用—评价”四步教学法与高中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特征充分融为一体,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认知心理;教学
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完整体系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思维的方向性、目的性更加明确,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也有较大发展,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因此,笔者从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出发,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为例,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不同教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的变化,通过“欣赏、分析、运用、评价”四步法来进行教学。
● 第一步:欣赏——感知活动目的性、持久性和概括性
对新生事物,学生都会保持很强的好奇心,尤其是一些令他们感兴趣的新生事物能够促使他们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保持对新生事物的高度关注。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高中生的感知目的性更为明确,能够做到对新事物感知的自我调控;意志力较强,能够保持持久地观察新事物;对新事物的感知既能整体辨认又能从细节处认识,感知的准确性提高;此外,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新事物的概括性更强。
针对高中生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笔者在《表格信息加工》一章开讲之前,会设置几个问题,如:“杂乱无序的数据,如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如果有不同种类的数据怎么排序呢?”“给出一系列数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它们的和、积呢?”然后,将Excel电子表格中的排序、筛选、计算等功能向学生们演示一遍。通过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来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和重点内容,培养他们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这样就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欣赏环节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加强感知、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不宜设置过多教学目标,一般以2~3个为宜,防止一味追求“全”而突出不了主题。
● 第二步:分析——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占据主导
高中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时候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尤其是要注重抓住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记忆目的上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记忆方法上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以及在记忆水平上的抽象记忆占优势的特点。其中,有意记忆是需要通过某一方面完整、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实现自觉、独立地记忆。
例如,在讲解数据排序时,笔者会从数据排序大/小排序的意义——Excel数据选择范围——执行数据/排序(大小),再到Excel中排序中“主关键词”、“次关键词”、“第三关键词”的作用及运用,来逐渐深入、由易到难地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还以数据排序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排序,笔者重点分析了一般排序和自定义排序,以及同一类与不同类别数据排序的意义,然后通过实例给学生演示了“递增”、“递减”情形下的数据排序问题,这样,通过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据排序的实用价值,使其很好地记住了不同情况下的数据排序应用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分析这一步骤后,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为下一步实际运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 第三步:运用——合理复习,培养记忆的目的性、自觉性、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依靠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精髓,也不是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所在。通过“分析”之后,学生们会对知识点有了理性认知,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学会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实际中使用。
在《表格信息加工》一课的讲解中,经过详细分析之后,笔者首先会制定一个短期的记忆任务,要求学生将“40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对Excel工具栏中“数据/排序”的使用,在这一基础上,又让学生将其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这两项任务既是对学科中已有案例的一种复制或模仿,也是一次教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对这项任务的完成正是基于从第一步欣赏视觉所获取的知识要领,加上通过分析使高中生对原理的大脑记忆进一步增强,最后经过心理运动器官的操练,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运用”这个环节,也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复习,做到及时复习与经常性复习相结合,讲求复习方式的多样化,又要避免复习份量过度,出现疲劳;既要掌握进度,又要合理讲求速度,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设置顺序。
● 第四步:评价——提升有意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随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不断发展,这一阶段也成为他们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而且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日益占优势,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注重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设置“评价”这一环节来达到预期效果。
以数据的排序为例,在练习了简单的排序之后,为了让他们真正掌握住“主关键词”、“次关键词”、“第三关键词”在排序中的含义。笔者又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亲自演练并解说多条件排序,虽然不同学生所选择的角度不同,但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提升了有意想象,也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这时,笔者还会设置一个“评价”环节。先是让同位的学生两两相互评价,分别就对方完成的作业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点评,由于视角和知识储备不同,完成的质量差异在所难免,通过互评增强了创造性想象。除了学生之间的点评,笔者还会在学生作业中选择1~2份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演示,边演示边进行点评。当然,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注意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体验信息技术课的快乐所在。
总之,要让承受繁重升学压力的高中生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来,掌握一定的信息应用技术,既要传授他们一定的知识,也要结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将心理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有机串联、结合起来,采用“四步法”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军,江建华.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1):21-23.
[2]殷利.学生的认知风格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策略[J]福建电脑,2006(10):204-20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认知心理;教学
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完整体系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思维的方向性、目的性更加明确,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也有较大发展,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因此,笔者从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出发,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为例,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不同教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的变化,通过“欣赏、分析、运用、评价”四步法来进行教学。
● 第一步:欣赏——感知活动目的性、持久性和概括性
对新生事物,学生都会保持很强的好奇心,尤其是一些令他们感兴趣的新生事物能够促使他们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保持对新生事物的高度关注。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高中生的感知目的性更为明确,能够做到对新事物感知的自我调控;意志力较强,能够保持持久地观察新事物;对新事物的感知既能整体辨认又能从细节处认识,感知的准确性提高;此外,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新事物的概括性更强。
针对高中生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笔者在《表格信息加工》一章开讲之前,会设置几个问题,如:“杂乱无序的数据,如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如果有不同种类的数据怎么排序呢?”“给出一系列数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它们的和、积呢?”然后,将Excel电子表格中的排序、筛选、计算等功能向学生们演示一遍。通过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来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和重点内容,培养他们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这样就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欣赏环节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加强感知、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不宜设置过多教学目标,一般以2~3个为宜,防止一味追求“全”而突出不了主题。
● 第二步:分析——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占据主导
高中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时候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尤其是要注重抓住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记忆目的上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记忆方法上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以及在记忆水平上的抽象记忆占优势的特点。其中,有意记忆是需要通过某一方面完整、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实现自觉、独立地记忆。
例如,在讲解数据排序时,笔者会从数据排序大/小排序的意义——Excel数据选择范围——执行数据/排序(大小),再到Excel中排序中“主关键词”、“次关键词”、“第三关键词”的作用及运用,来逐渐深入、由易到难地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还以数据排序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排序,笔者重点分析了一般排序和自定义排序,以及同一类与不同类别数据排序的意义,然后通过实例给学生演示了“递增”、“递减”情形下的数据排序问题,这样,通过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据排序的实用价值,使其很好地记住了不同情况下的数据排序应用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分析这一步骤后,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为下一步实际运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 第三步:运用——合理复习,培养记忆的目的性、自觉性、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依靠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精髓,也不是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所在。通过“分析”之后,学生们会对知识点有了理性认知,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学会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实际中使用。
在《表格信息加工》一课的讲解中,经过详细分析之后,笔者首先会制定一个短期的记忆任务,要求学生将“40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对Excel工具栏中“数据/排序”的使用,在这一基础上,又让学生将其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这两项任务既是对学科中已有案例的一种复制或模仿,也是一次教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对这项任务的完成正是基于从第一步欣赏视觉所获取的知识要领,加上通过分析使高中生对原理的大脑记忆进一步增强,最后经过心理运动器官的操练,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运用”这个环节,也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复习,做到及时复习与经常性复习相结合,讲求复习方式的多样化,又要避免复习份量过度,出现疲劳;既要掌握进度,又要合理讲求速度,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设置顺序。
● 第四步:评价——提升有意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随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不断发展,这一阶段也成为他们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而且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日益占优势,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注重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设置“评价”这一环节来达到预期效果。
以数据的排序为例,在练习了简单的排序之后,为了让他们真正掌握住“主关键词”、“次关键词”、“第三关键词”在排序中的含义。笔者又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亲自演练并解说多条件排序,虽然不同学生所选择的角度不同,但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提升了有意想象,也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这时,笔者还会设置一个“评价”环节。先是让同位的学生两两相互评价,分别就对方完成的作业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点评,由于视角和知识储备不同,完成的质量差异在所难免,通过互评增强了创造性想象。除了学生之间的点评,笔者还会在学生作业中选择1~2份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演示,边演示边进行点评。当然,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注意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体验信息技术课的快乐所在。
总之,要让承受繁重升学压力的高中生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来,掌握一定的信息应用技术,既要传授他们一定的知识,也要结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将心理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有机串联、结合起来,采用“四步法”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军,江建华.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1):21-23.
[2]殷利.学生的认知风格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策略[J]福建电脑,2006(10):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