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炀帝杨广在中国历史上以暴君著称,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著名的佛教信徒。杨广的奉佛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是他作为晋王的阶段,后一个是他登基为炀帝的阶段。
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统一天下,第二年,杨广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江南作为当时佛教义学的中心,集中了许多义学高僧和重要的佛教典籍,而在平陈之时,僧侣四散,寺院被毁,“钟梵响辍,鸡犬不闻”,南方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据载,在平定江南高智慧之乱时,杨广曾命令众军收集保护佛典,并将所收佛典藏于慧日、法云两道场和京都诸寺,挽救了很多重要佛典。
杨广还在江都建造了四道场,招揽江南宗教界德高望重的人物。四道场指的是慧日、法云两佛寺和玉清,金洞两道观。当时的慧日道场,聚集了众多的江南名僧,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据载,曾入住慧日道场的名僧有智脱、慧越、法安、法称、吉藏、智炬、慧觉、法澄、道庄等。
杨广与天台智者大师的关系,非比寻常。智颚是陈、隋时的著名高僧,是天台宗的创始人,在江南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开皇十一年(591年)晋王杨广将智顗请至扬州,同年十一月,智顗为杨广授菩萨戒,并授予“总持菩萨”之号,杨广则赐予智顗“智者”大师的称号。此后,一直到智顗去世,两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杨广被立为皇太子,在京城大兴城(长安)建造日严寺。如同江都的慧日道场一样,日严寺作为京城的佛教中心,也集中了众多的佛教高僧,如彦琮、智脱、法澄、智炬、明舜、吉藏等,其中的许多人如吉藏、智脱、智炬等都是从扬州慧日道场迁来的。
炀帝即位后,在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广招僧侣,大兴佛寺。大业元年(605年)在长安为文帝造西禅定寺,又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东京洛阳建慧日内道场,在长安还建有清禅、香台等寺,在泰陵、庄陵也建有寺院。
大业二年(606年)炀帝迁都洛阳,并在宫廷内建慧日内道场,据称此为中国佛教史上内道场之名的开始。东京慧日内道场不仅云集了许多义学高僧,而且还招揽了一些异能之士。《续高僧传》卷十三《法护传》载:“大业三年,……俄而有敕,远召艺能住内道场。……既居慧日,高彦成群。”
炀帝对佛经的翻译也很重视,大业二年移都洛阳之后,下敕在洛阳上林园设翻经馆,翻译佛经。《续高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载:“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
据《辩正论》卷三所载,炀帝一代的佛教成绩,表现在物化层面也是非常可观的。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像十万一千躯,修治新旧佛经六百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
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统一天下,第二年,杨广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江南作为当时佛教义学的中心,集中了许多义学高僧和重要的佛教典籍,而在平陈之时,僧侣四散,寺院被毁,“钟梵响辍,鸡犬不闻”,南方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据载,在平定江南高智慧之乱时,杨广曾命令众军收集保护佛典,并将所收佛典藏于慧日、法云两道场和京都诸寺,挽救了很多重要佛典。
杨广还在江都建造了四道场,招揽江南宗教界德高望重的人物。四道场指的是慧日、法云两佛寺和玉清,金洞两道观。当时的慧日道场,聚集了众多的江南名僧,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据载,曾入住慧日道场的名僧有智脱、慧越、法安、法称、吉藏、智炬、慧觉、法澄、道庄等。
杨广与天台智者大师的关系,非比寻常。智颚是陈、隋时的著名高僧,是天台宗的创始人,在江南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开皇十一年(591年)晋王杨广将智顗请至扬州,同年十一月,智顗为杨广授菩萨戒,并授予“总持菩萨”之号,杨广则赐予智顗“智者”大师的称号。此后,一直到智顗去世,两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杨广被立为皇太子,在京城大兴城(长安)建造日严寺。如同江都的慧日道场一样,日严寺作为京城的佛教中心,也集中了众多的佛教高僧,如彦琮、智脱、法澄、智炬、明舜、吉藏等,其中的许多人如吉藏、智脱、智炬等都是从扬州慧日道场迁来的。
炀帝即位后,在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广招僧侣,大兴佛寺。大业元年(605年)在长安为文帝造西禅定寺,又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东京洛阳建慧日内道场,在长安还建有清禅、香台等寺,在泰陵、庄陵也建有寺院。
大业二年(606年)炀帝迁都洛阳,并在宫廷内建慧日内道场,据称此为中国佛教史上内道场之名的开始。东京慧日内道场不仅云集了许多义学高僧,而且还招揽了一些异能之士。《续高僧传》卷十三《法护传》载:“大业三年,……俄而有敕,远召艺能住内道场。……既居慧日,高彦成群。”
炀帝对佛经的翻译也很重视,大业二年移都洛阳之后,下敕在洛阳上林园设翻经馆,翻译佛经。《续高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载:“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
据《辩正论》卷三所载,炀帝一代的佛教成绩,表现在物化层面也是非常可观的。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像十万一千躯,修治新旧佛经六百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