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芳礼老人结束了十余年靠蹬三轮车资助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努力,在天津去世;2006年11月24日,71岁的武汉“希望老人”江诗信在令2164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之后,因善款被窃,心理之弦不堪重负,跳楼自杀;如今,赵在和同样发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
面对教育公平的制度性漏洞,民间的个人救助者持续做着力不从降的填补。
5月27日,赵在和站在湘潭市老市委的大门口迎候记者。他个子不高,白发稀疏,精神奕奕。约定的时间是下午两点,但赵在和说:“我怕你会提前到,一点半就来等了。”
此前的约访过程颇费周折,赵在和曾明确、坚决、几次三番地拒绝跟记者见面。后来他解释说,今年春天以来,他已遇到了两拨前来行骗的“记者”,本刊记者被他看成了第三拨。
赵在和把记者带到老市委大院右侧的家属区,他在这儿租了间小屋。“在家里办公不行,晚上还有电话来,家里人都睡不着。”
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阴暗,潮湿,记者进去坐了两分钟,就被蚊子叮了五六下。赵在和的睡铺是一张支起的木板,上面挂着老式蚊帐。每天下午四五点,他就开始用扇子把蚊子打走,放下蚊帐。屋里的电风扇用了29年了,办公桌则是赵在和从外面拣来的茶几。“这房子一般干部都不愿住,嫌丢人。”赵在和说。
但对这位湘潭市著名的民间劝募老人来说,这间门框上用粉笔写着“赵老家在此”的小屋,是展示他艰苦朴素,严于自律,把所募款项都用到贫困学生身上的窗口,是一个劝募的“活广告”。
一个人的事业
记者问赵在和:“在这11年里,有没有人来找过你,愿意跟你一起干?”
赵回忆说:“5年前,有人说你一个人太累了’是不是找个人帮你干?我先后在县里找了10个离退休干部,都比我年轻三四岁,结果没一个答应的。他们有的原来当老师,退休后教补习班挣钱,但‘一帮一’扶贫挣不了钱,还得贴钱。有的老干部打麻将、打门球好多年了,少一个就打不成。有的是孙子正读书,儿子、媳妇让他每天接送。还有的自己或老伴有病,他们说:‘一帮一’要到农村跑,你这事儿我学不了。”
也曾有两人主动来帮赵在和。一是2001年,湘潭市媒体报道赵在和,说他做的是好事后,一个老干部想跟他一起搞。“他比我还小3岁,但他不知道做这件事的艰苦。他跟我跑了两天,累了,第三天不来了,电话也没再打过。”赵在和笑道。
另一个是大学生,毕业后来帮赵工作。这个大学生有经济头脑,建议赵在和成立“基金会”,对善款统收统付,由他来发开票。赵不赞成:“我的扶贫方式就是一帮一’——人家给我多少钱,我就给学生多少。”结果,大学生也跑了。
那是2004年的事,此后无人再来申请加入赵在和的事业。
劝募“14字诀”
每天早上,赵在和在家就着咸菜,喝一碗稀饭,抹抹嘴,6点准时出门。他家住在湘潭市区,乘公交到湘潭县城需25分钟,他要赶在党政机关上班之前到达那里。“你要按部就班,不紧不慢,等你到单位,就找不到领导了。”
“劝募”是一项既耗体力,又耗心神的工作,尤其耗费劝募者的感情及自尊心。为此,赵在和给自己总结了14字秘诀:“嘴甜、腿勤、头硬、心宽、脸厚、眼明、性缓。”
“领导都爱听好话,嘴不甜找不出愿意扶助的人。”赵在和说,“现在湘潭县许多领导,都是我的晚辈、以前的部下,但如果我说‘你公款吃喝少花个三五百,拿出来扶助一下学生吧’!他们肯定不爱听,我称他们是‘爱心人士’……腿不勤也不行,你得跑人家那儿做工作,不能等人家来找你。头硬,是遇到困难不退缩。我为孩子们办实事,看起来脸皮厚,但我不觉得是丑事。眼明,是先看看单位效益好不好?像税务局、烟草局、财政局、银行都有钱,请他们扶助容易答应,文化局底子薄,不行。”
赵在和说自己原来也是急性子,但教育扶贫的事不能急。有一次,他去湘潭县某局找一把手劝募。这个一把手比赵在和小十几岁,曾经是赵的部下。
早上8点,赵在和去了,开门见山地对一把手说:“我今天来,想让你搞个扶助。”一把手满口答应:“要得,要得,你等我开个会。”赵在和从8点等到11点40分,把一张报纸从头版看到四版,又从四版看回头版,连报缝里的“征婚启事”都仔细看了。一把手开完会出来,一看赵在和还在等,脸腾地就红了。赵在和把情况跟他一讲,一把手说这事儿搞得好!立即签了字,答应扶助学生。
“如果我等到11点走了,他11点40分出来,这笔钱就不会给——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他不给也不犯错误。”赵在和对记者说。
除找领导干部外,赵在和还找企业家劝募。“找一个企业家,可以扶助3至5个,甚至10个学生。找干部,他一般只能扶助 一个。”赵在和说。
湘潭有名的连锁超市集团“步步高”老总张海霞,热心公益。2005年,赵在和找她劝募。张海霞二话没说,签字同意,开始是一个、两个,很快增加到9个。实际上,在赵在和劝募之前,从1999年起,张海霞已经开始扶助贫困学生,总数达80多人。每年春节,张海霞打电话给她扶助的大学生,请他们到“步步高”过年,领他们到商场买衣服、鞋子。去年她被评为“2006感动湘潭十大新闻人物”,为她颁奖的正就是2005年的获奖者赵在和。
“她(张海霞)看我的工作搞得扎实,让我今年再给她搞10个(贫困大学生),以后每年都要增加10个。”赵在和兴奋地跟记者说。
民间劝募是非常琐碎、细致的工作,每一个微小的成绩,都需要付出反复努力。4年前的一天,有人跟赵在和说:“你劝募应该找某某,他有钱,赌博刚输了32万。”这人是一个企业领导。赵在和找到他,说:“你赌博不好,爱人知道了会‘扯麻纱’(纠缠、吵闹之意),领导知道了会处分你。”赵在和给他算账,说他赌输的钱可扶助8名学生。最后,这个企业领导答应扶助一名高中生。如该生将来考上“一本”,他可继续扶助。
赵在和说:“我这个工作,很多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他向某个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家推荐扶助对象(大学生),开始推荐的是湖南科技大学等地方性大学的学生,后来“逐步高升”,一直推荐到清华、北大的贫困生。“这样,她(企业家)也会越来越有自豪感。”
去年赵在和扶助了30多名大学生,他说,今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50个。有些来赵家行骗的人,以为他手里起码有几十万元善款,但赵在和说,他所劝募的资金,都是通过“三直一托”(一是捐助者直送,二是捐助者直寄,三是受捐学生直领,四是捐助者托赵在和带去)的方式,到达受助学生手中,都有受助者在《学费到位清单》上签名。赵在和并交待受助孩子,要及时给捐助人写信,“这样就清白了。”赵在和说。
赵在和主要扶助的是成绩特优、家庭特困的学生。所有被扶助孩子的家里,赵在和都走遍了’最多的去过10次。他自制的《教育扶贫联系表》,里面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该生期考名次、有何特长、获得荣誉等;学生的经济状况,包括基本生活状况、家庭住房及吃、穿情况、有何困难等,表上还要填写“所在学校意见”、“所在乡镇党政机关意见”,并盖公章。
赵在和对这通来电的评价是“不礼貌”,“好像我扶助她就是应该的,我又没欠你……我的意思是,送一个是送,送三五个也是送,想凑齐了一起送——我来回一趟,路费就得30块钱呢。”
为了教学生“学会做人”赵在和制作了一份“协议书”,协议书前面是一篇名为《学会感恩》的文章,后面要求受助学生及家长签字。学生签字内容是:“本人读了《学会感恩》一文后深受教育,一定学会做人,特立此为据。”家长签字内容是:“这确实是学会做人的一些道理,我们家长将指导孩子好好领会。”在协议书上,赵在和还给自己留下了“代甲方(捐助人)签字”的位置。
但令赵失望的是,他发出了50多份《“学会感恩”协议书》,只收回了一份。
记者问赵在和:“会不会有些学生,出于自尊心的需要,不愿反复提起自己家庭贫困,曾接受别人捐助的事情?”
赵在和说:“有这情况。湘潭县一中高二某班的班长,父亲做生意亏了几十万元,躲债跑了,母亲也离婚走了,只有70岁的爷爷靠种菜、卖鸡蛋养活他。我给他搞了个老板扶助,他却在班上吹牛皮,说他爸爸是大老板,可有钱了。我知道后批评他,他说,我怕同学们知道我是贫困家庭,看不起我。我说,你家庭贫困不是丑事,不懂道理才是丑事呢。”
赵在和认为,学生不知道感恩,一是素质不行,二是“每天只知道学习书本知识,没好多心思感恩,学做人”。
赵在和也向记者透露,自己热心劝募有“两图”:“一图寒门学子早日成才;二图将来我死了,开追悼会那天,学生们知道消息,送几十个花圈来(他特意说明:‘不收礼金!’)。这些花圈得是自己掏钱买的,不是部下、单位和领导花公款送的。我一共扶助过500名学生,其中1/10给我送花圈还是有可能的,如果有二三十个花圈,那我绝对就是湘潭市第一名!”
赵在和也劝被扶助的学生们,过年时跟扶助者电话联系,拜个年。“每年农历除夕,在湘潭是‘团年’的日子,趁这个时候,为企业家、领导干部打个‘步步高升’的祝贺,听了多舒服!”
唯一一次被干预
2006年4月20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在一份《关于加强和规范慈善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除中央统一安排的民政经常性社会募捐活动、大灾之年以政府名义开展的赈灾募捐、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开展的募捐以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在社会上进行 公开劝募活动”。
记者将这份规定拿给赵在和看,赵说:“没有人跟我说过不让个人劝募,新华社也说我搞得好。如果有人制止,我就不干了。如果没人说,我就还干……湘潭市慈善会对我也很好,今年准备给我两个大学生指标,代表他们扶助。”
另一方面,亦可说赵在和的工作并非个人行为,而是12年前湘潭县6部门发起的“一帮一”教育活动的延续,事实上,赵在和一直就是这样认为的。每年年终,他都要给6个发起单位写信,汇报工作,但这些部门大都更换过三四任领导了,对当年的“一帮一”活动恍若隔世,一次也没给赵回过信。赵在和说:“我经常有‘没娘崽’的感觉。是不是他们觉得无所谓了?不好说……好在荣誉还是我得的。”
赵在和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为湘潭县教育服务,市里也让县有关部门为他报销“教育扶贫”的路费,但该部门领导跟他说“你年纪大了,要出了什么事故,儿女来找我们,我们受不了”后在县直工委批示下,县有关部门为赵在和报销2000~2004年的路费4000多元,此后没再管过他。
今年3月27日,新华社报道了赵在和的事迹后,湘潭县县委书记、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到家里看望赵在和,赵感到莫大的安慰。
组织上对赵在和民间劝募活动唯一的一次干预,是1998年4月,湘潭市关工委副主任把赵叫去问:“下面有人反映,你对赵在和说确有此事。这个女学生名叫小辉,家住霞岭乡最著名的贫困村——龙午村,全家姊妹三个,她是老大,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赵在和觉得山区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想树她为典型,就帮小辉办了扶助指标。
赵在和向领导保证:以后不会再扶助超生户家庭的子女了。
记者通过当地同行得知,当初,赵在和了解到小辉的情况后,立即找到《湘潭日报》社,得到当时的报社总编廖才定的帮助。廖调任湘潭市委宣传部部长后,小辉由《湘潭日报》数名领导接力,从初中二年级一直扶助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小辉到《湘潭晚报》实习,后又应聘至《湘声报》工作,她说自己的愿望,就是多写、多报道赵老这样的好人。
全靠自律的民间劝募
“我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喝饮料,冷饮店碰到我都要关门。”赵在和说,他很喜欢展示自己生活的简朴、艰苦,可能这也是使那些捐助者放心,使受捐助学生安心的最好办法。他说,家人怕出安全事故,给他配了手机,但他每月只用手机打出去两三条,而用劝募单位的电话打出去的至少有200条,“目的是节省自己有限的资金”。
为节约费用,赵在和下乡时,一般选择离县城近的乡村,每次公交车费控制在8元以内。今年他的劝募重点转移到长沙,坐长途车来回一趟38元,70分钟即到。但赵在和凭借一张《湖南省老年人优待证》,换乘6趟(两市)公交车,耗时4个钟头左右,可免付车费。
记者了解到,在湘潭市,民间劝募者并非赵在和一人,有的因涉嫌“经营行为”,或账目不清,在当地引起争议,而赵在和的劝募活动也完全依靠严格自律,而非外部监督。他说:“如果谁对我的募款有疑问,可以让他看清单,但现在还没人这样讲。”
今年3月份,新华社的报道中,提及赵在和“迄今已经募得近百万元善款,与整个湘潭市慈善会目前掌握的善款总额大体相当”。赵在和说,他不知道这个数字对比是怎么得出来的。湘潭市慈善会一名女工作人员跟记者说:“我们募得的善款,绝对不止100万元,去年光赈灾款就搞了几百万元,‘慈善医疗金叶卡’(湖南省慈善总会与省烟草专卖局联合实施的助医项目)搞了二三十万,还有匿名捐款五六万元……新华社的记者没来采访过我们,不知道他这个对比是怎么得出的。”
记者查阅当地媒体,在2006年3月28日的《湘潭晚报》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今年3月22日上午,湘潭市慈善会收到一笔署名‘顺自然’的5万元善款……在‘顺自然’的影响下,到4月3日止,短短10天内,全市就新开慈善捐款户头23个,收到慈善捐款12万多元,是去年全年捐款的3倍。”
即是说,湘潭市慈善会2005年收到的慈善捐款总额是4万元。在另一篇题为《湘潭慈善会11岁了》的报道中,提及“1994年9月10日,湘潭慈善会创立时,筹集而来的10万元善款成为多年来慈善会扶贫济困的经济基础。11年过去,现在慈善会仍旧只有近10万元的善款。前段时间,为了资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他们想方设法联系、衔接,最终才资助了10余名找上门来的学子……”
新华社报道称:赵在和“义务助学11年里扶助了471名学生,募得善款97万元”。赵在和说,这是截至去年年底的数字,今年他扶助的贫困生又增加了30多名,总数已超过500人。去年也是赵在和劝募数额最多的一年,他搞到了30多万。
劝募路能走多远
从1995年下半年到1998年,赵在和的劝募活动,以县级机关领导干部为主。他在当地工作了40多年,在文化、行政、新闻等部门都任过职,交际面广劝募起来如鱼得水。
1998年,湘潭市新闻媒体报道赵在和的劝募事迹后,赵觉得自己在市里的知名度也有了,就转移到湘潭市区,连续搞了8年。
今年1月16日,湖南省召开首届慈善大会,赵在和获得了“湖南慈善奖”。3月份,中央及本省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赵在和,借着这个势头,赵积极准备向长沙发展。“省里有十多个湘潭籍的正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还有七八个在湘潭市工作过的人士,我都会去找他们劝募,原省政协主席刘夫生对我的事情很感兴趣,我准备找他去放第一炮。”
在赵在和写给市、县文明办、关工委等部门的工作报告上,屡次提及鉴于本地劝募已呈饱和趋势,他想把劝募活动引伸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
在《赵在和2006年度义务扶贫助学活动总结》上,赵写到他今后担心的两个问题一是经费困扰,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个人健康状况大不如前,有力不从心感。但他仍决心“做一名堂堂正正的退休干部,做一名勤勤恳恳的扶贫义工”。
赵最后写道:“义工11周年过去了。我第一次恳求县级发起的6个单位,派员亲临我租用的9平方米卧室兼办公室视察一次……义工:赵在和草上。”
面对教育公平的制度性漏洞,民间的个人救助者持续做着力不从降的填补。
5月27日,赵在和站在湘潭市老市委的大门口迎候记者。他个子不高,白发稀疏,精神奕奕。约定的时间是下午两点,但赵在和说:“我怕你会提前到,一点半就来等了。”
此前的约访过程颇费周折,赵在和曾明确、坚决、几次三番地拒绝跟记者见面。后来他解释说,今年春天以来,他已遇到了两拨前来行骗的“记者”,本刊记者被他看成了第三拨。
赵在和把记者带到老市委大院右侧的家属区,他在这儿租了间小屋。“在家里办公不行,晚上还有电话来,家里人都睡不着。”
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阴暗,潮湿,记者进去坐了两分钟,就被蚊子叮了五六下。赵在和的睡铺是一张支起的木板,上面挂着老式蚊帐。每天下午四五点,他就开始用扇子把蚊子打走,放下蚊帐。屋里的电风扇用了29年了,办公桌则是赵在和从外面拣来的茶几。“这房子一般干部都不愿住,嫌丢人。”赵在和说。
但对这位湘潭市著名的民间劝募老人来说,这间门框上用粉笔写着“赵老家在此”的小屋,是展示他艰苦朴素,严于自律,把所募款项都用到贫困学生身上的窗口,是一个劝募的“活广告”。
一个人的事业
记者问赵在和:“在这11年里,有没有人来找过你,愿意跟你一起干?”
赵回忆说:“5年前,有人说你一个人太累了’是不是找个人帮你干?我先后在县里找了10个离退休干部,都比我年轻三四岁,结果没一个答应的。他们有的原来当老师,退休后教补习班挣钱,但‘一帮一’扶贫挣不了钱,还得贴钱。有的老干部打麻将、打门球好多年了,少一个就打不成。有的是孙子正读书,儿子、媳妇让他每天接送。还有的自己或老伴有病,他们说:‘一帮一’要到农村跑,你这事儿我学不了。”
也曾有两人主动来帮赵在和。一是2001年,湘潭市媒体报道赵在和,说他做的是好事后,一个老干部想跟他一起搞。“他比我还小3岁,但他不知道做这件事的艰苦。他跟我跑了两天,累了,第三天不来了,电话也没再打过。”赵在和笑道。
另一个是大学生,毕业后来帮赵工作。这个大学生有经济头脑,建议赵在和成立“基金会”,对善款统收统付,由他来发开票。赵不赞成:“我的扶贫方式就是一帮一’——人家给我多少钱,我就给学生多少。”结果,大学生也跑了。
那是2004年的事,此后无人再来申请加入赵在和的事业。
劝募“14字诀”
每天早上,赵在和在家就着咸菜,喝一碗稀饭,抹抹嘴,6点准时出门。他家住在湘潭市区,乘公交到湘潭县城需25分钟,他要赶在党政机关上班之前到达那里。“你要按部就班,不紧不慢,等你到单位,就找不到领导了。”
“劝募”是一项既耗体力,又耗心神的工作,尤其耗费劝募者的感情及自尊心。为此,赵在和给自己总结了14字秘诀:“嘴甜、腿勤、头硬、心宽、脸厚、眼明、性缓。”
“领导都爱听好话,嘴不甜找不出愿意扶助的人。”赵在和说,“现在湘潭县许多领导,都是我的晚辈、以前的部下,但如果我说‘你公款吃喝少花个三五百,拿出来扶助一下学生吧’!他们肯定不爱听,我称他们是‘爱心人士’……腿不勤也不行,你得跑人家那儿做工作,不能等人家来找你。头硬,是遇到困难不退缩。我为孩子们办实事,看起来脸皮厚,但我不觉得是丑事。眼明,是先看看单位效益好不好?像税务局、烟草局、财政局、银行都有钱,请他们扶助容易答应,文化局底子薄,不行。”
赵在和说自己原来也是急性子,但教育扶贫的事不能急。有一次,他去湘潭县某局找一把手劝募。这个一把手比赵在和小十几岁,曾经是赵的部下。
早上8点,赵在和去了,开门见山地对一把手说:“我今天来,想让你搞个扶助。”一把手满口答应:“要得,要得,你等我开个会。”赵在和从8点等到11点40分,把一张报纸从头版看到四版,又从四版看回头版,连报缝里的“征婚启事”都仔细看了。一把手开完会出来,一看赵在和还在等,脸腾地就红了。赵在和把情况跟他一讲,一把手说这事儿搞得好!立即签了字,答应扶助学生。
“如果我等到11点走了,他11点40分出来,这笔钱就不会给——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他不给也不犯错误。”赵在和对记者说。
除找领导干部外,赵在和还找企业家劝募。“找一个企业家,可以扶助3至5个,甚至10个学生。找干部,他一般只能扶助 一个。”赵在和说。
湘潭有名的连锁超市集团“步步高”老总张海霞,热心公益。2005年,赵在和找她劝募。张海霞二话没说,签字同意,开始是一个、两个,很快增加到9个。实际上,在赵在和劝募之前,从1999年起,张海霞已经开始扶助贫困学生,总数达80多人。每年春节,张海霞打电话给她扶助的大学生,请他们到“步步高”过年,领他们到商场买衣服、鞋子。去年她被评为“2006感动湘潭十大新闻人物”,为她颁奖的正就是2005年的获奖者赵在和。
“她(张海霞)看我的工作搞得扎实,让我今年再给她搞10个(贫困大学生),以后每年都要增加10个。”赵在和兴奋地跟记者说。
民间劝募是非常琐碎、细致的工作,每一个微小的成绩,都需要付出反复努力。4年前的一天,有人跟赵在和说:“你劝募应该找某某,他有钱,赌博刚输了32万。”这人是一个企业领导。赵在和找到他,说:“你赌博不好,爱人知道了会‘扯麻纱’(纠缠、吵闹之意),领导知道了会处分你。”赵在和给他算账,说他赌输的钱可扶助8名学生。最后,这个企业领导答应扶助一名高中生。如该生将来考上“一本”,他可继续扶助。
赵在和说:“我这个工作,很多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他向某个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家推荐扶助对象(大学生),开始推荐的是湖南科技大学等地方性大学的学生,后来“逐步高升”,一直推荐到清华、北大的贫困生。“这样,她(企业家)也会越来越有自豪感。”
去年赵在和扶助了30多名大学生,他说,今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50个。有些来赵家行骗的人,以为他手里起码有几十万元善款,但赵在和说,他所劝募的资金,都是通过“三直一托”(一是捐助者直送,二是捐助者直寄,三是受捐学生直领,四是捐助者托赵在和带去)的方式,到达受助学生手中,都有受助者在《学费到位清单》上签名。赵在和并交待受助孩子,要及时给捐助人写信,“这样就清白了。”赵在和说。
赵在和主要扶助的是成绩特优、家庭特困的学生。所有被扶助孩子的家里,赵在和都走遍了’最多的去过10次。他自制的《教育扶贫联系表》,里面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该生期考名次、有何特长、获得荣誉等;学生的经济状况,包括基本生活状况、家庭住房及吃、穿情况、有何困难等,表上还要填写“所在学校意见”、“所在乡镇党政机关意见”,并盖公章。
赵在和对这通来电的评价是“不礼貌”,“好像我扶助她就是应该的,我又没欠你……我的意思是,送一个是送,送三五个也是送,想凑齐了一起送——我来回一趟,路费就得30块钱呢。”
为了教学生“学会做人”赵在和制作了一份“协议书”,协议书前面是一篇名为《学会感恩》的文章,后面要求受助学生及家长签字。学生签字内容是:“本人读了《学会感恩》一文后深受教育,一定学会做人,特立此为据。”家长签字内容是:“这确实是学会做人的一些道理,我们家长将指导孩子好好领会。”在协议书上,赵在和还给自己留下了“代甲方(捐助人)签字”的位置。
但令赵失望的是,他发出了50多份《“学会感恩”协议书》,只收回了一份。
记者问赵在和:“会不会有些学生,出于自尊心的需要,不愿反复提起自己家庭贫困,曾接受别人捐助的事情?”
赵在和说:“有这情况。湘潭县一中高二某班的班长,父亲做生意亏了几十万元,躲债跑了,母亲也离婚走了,只有70岁的爷爷靠种菜、卖鸡蛋养活他。我给他搞了个老板扶助,他却在班上吹牛皮,说他爸爸是大老板,可有钱了。我知道后批评他,他说,我怕同学们知道我是贫困家庭,看不起我。我说,你家庭贫困不是丑事,不懂道理才是丑事呢。”
赵在和认为,学生不知道感恩,一是素质不行,二是“每天只知道学习书本知识,没好多心思感恩,学做人”。
赵在和也向记者透露,自己热心劝募有“两图”:“一图寒门学子早日成才;二图将来我死了,开追悼会那天,学生们知道消息,送几十个花圈来(他特意说明:‘不收礼金!’)。这些花圈得是自己掏钱买的,不是部下、单位和领导花公款送的。我一共扶助过500名学生,其中1/10给我送花圈还是有可能的,如果有二三十个花圈,那我绝对就是湘潭市第一名!”
赵在和也劝被扶助的学生们,过年时跟扶助者电话联系,拜个年。“每年农历除夕,在湘潭是‘团年’的日子,趁这个时候,为企业家、领导干部打个‘步步高升’的祝贺,听了多舒服!”
唯一一次被干预
2006年4月20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在一份《关于加强和规范慈善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除中央统一安排的民政经常性社会募捐活动、大灾之年以政府名义开展的赈灾募捐、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开展的募捐以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在社会上进行 公开劝募活动”。
记者将这份规定拿给赵在和看,赵说:“没有人跟我说过不让个人劝募,新华社也说我搞得好。如果有人制止,我就不干了。如果没人说,我就还干……湘潭市慈善会对我也很好,今年准备给我两个大学生指标,代表他们扶助。”
另一方面,亦可说赵在和的工作并非个人行为,而是12年前湘潭县6部门发起的“一帮一”教育活动的延续,事实上,赵在和一直就是这样认为的。每年年终,他都要给6个发起单位写信,汇报工作,但这些部门大都更换过三四任领导了,对当年的“一帮一”活动恍若隔世,一次也没给赵回过信。赵在和说:“我经常有‘没娘崽’的感觉。是不是他们觉得无所谓了?不好说……好在荣誉还是我得的。”
赵在和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为湘潭县教育服务,市里也让县有关部门为他报销“教育扶贫”的路费,但该部门领导跟他说“你年纪大了,要出了什么事故,儿女来找我们,我们受不了”后在县直工委批示下,县有关部门为赵在和报销2000~2004年的路费4000多元,此后没再管过他。
今年3月27日,新华社报道了赵在和的事迹后,湘潭县县委书记、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到家里看望赵在和,赵感到莫大的安慰。
组织上对赵在和民间劝募活动唯一的一次干预,是1998年4月,湘潭市关工委副主任把赵叫去问:“下面有人反映,你对赵在和说确有此事。这个女学生名叫小辉,家住霞岭乡最著名的贫困村——龙午村,全家姊妹三个,她是老大,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赵在和觉得山区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想树她为典型,就帮小辉办了扶助指标。
赵在和向领导保证:以后不会再扶助超生户家庭的子女了。
记者通过当地同行得知,当初,赵在和了解到小辉的情况后,立即找到《湘潭日报》社,得到当时的报社总编廖才定的帮助。廖调任湘潭市委宣传部部长后,小辉由《湘潭日报》数名领导接力,从初中二年级一直扶助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小辉到《湘潭晚报》实习,后又应聘至《湘声报》工作,她说自己的愿望,就是多写、多报道赵老这样的好人。
全靠自律的民间劝募
“我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喝饮料,冷饮店碰到我都要关门。”赵在和说,他很喜欢展示自己生活的简朴、艰苦,可能这也是使那些捐助者放心,使受捐助学生安心的最好办法。他说,家人怕出安全事故,给他配了手机,但他每月只用手机打出去两三条,而用劝募单位的电话打出去的至少有200条,“目的是节省自己有限的资金”。
为节约费用,赵在和下乡时,一般选择离县城近的乡村,每次公交车费控制在8元以内。今年他的劝募重点转移到长沙,坐长途车来回一趟38元,70分钟即到。但赵在和凭借一张《湖南省老年人优待证》,换乘6趟(两市)公交车,耗时4个钟头左右,可免付车费。
记者了解到,在湘潭市,民间劝募者并非赵在和一人,有的因涉嫌“经营行为”,或账目不清,在当地引起争议,而赵在和的劝募活动也完全依靠严格自律,而非外部监督。他说:“如果谁对我的募款有疑问,可以让他看清单,但现在还没人这样讲。”
今年3月份,新华社的报道中,提及赵在和“迄今已经募得近百万元善款,与整个湘潭市慈善会目前掌握的善款总额大体相当”。赵在和说,他不知道这个数字对比是怎么得出来的。湘潭市慈善会一名女工作人员跟记者说:“我们募得的善款,绝对不止100万元,去年光赈灾款就搞了几百万元,‘慈善医疗金叶卡’(湖南省慈善总会与省烟草专卖局联合实施的助医项目)搞了二三十万,还有匿名捐款五六万元……新华社的记者没来采访过我们,不知道他这个对比是怎么得出的。”
记者查阅当地媒体,在2006年3月28日的《湘潭晚报》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今年3月22日上午,湘潭市慈善会收到一笔署名‘顺自然’的5万元善款……在‘顺自然’的影响下,到4月3日止,短短10天内,全市就新开慈善捐款户头23个,收到慈善捐款12万多元,是去年全年捐款的3倍。”
即是说,湘潭市慈善会2005年收到的慈善捐款总额是4万元。在另一篇题为《湘潭慈善会11岁了》的报道中,提及“1994年9月10日,湘潭慈善会创立时,筹集而来的10万元善款成为多年来慈善会扶贫济困的经济基础。11年过去,现在慈善会仍旧只有近10万元的善款。前段时间,为了资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他们想方设法联系、衔接,最终才资助了10余名找上门来的学子……”
新华社报道称:赵在和“义务助学11年里扶助了471名学生,募得善款97万元”。赵在和说,这是截至去年年底的数字,今年他扶助的贫困生又增加了30多名,总数已超过500人。去年也是赵在和劝募数额最多的一年,他搞到了30多万。
劝募路能走多远
从1995年下半年到1998年,赵在和的劝募活动,以县级机关领导干部为主。他在当地工作了40多年,在文化、行政、新闻等部门都任过职,交际面广劝募起来如鱼得水。
1998年,湘潭市新闻媒体报道赵在和的劝募事迹后,赵觉得自己在市里的知名度也有了,就转移到湘潭市区,连续搞了8年。
今年1月16日,湖南省召开首届慈善大会,赵在和获得了“湖南慈善奖”。3月份,中央及本省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赵在和,借着这个势头,赵积极准备向长沙发展。“省里有十多个湘潭籍的正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还有七八个在湘潭市工作过的人士,我都会去找他们劝募,原省政协主席刘夫生对我的事情很感兴趣,我准备找他去放第一炮。”
在赵在和写给市、县文明办、关工委等部门的工作报告上,屡次提及鉴于本地劝募已呈饱和趋势,他想把劝募活动引伸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
在《赵在和2006年度义务扶贫助学活动总结》上,赵写到他今后担心的两个问题一是经费困扰,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个人健康状况大不如前,有力不从心感。但他仍决心“做一名堂堂正正的退休干部,做一名勤勤恳恳的扶贫义工”。
赵最后写道:“义工11周年过去了。我第一次恳求县级发起的6个单位,派员亲临我租用的9平方米卧室兼办公室视察一次……义工:赵在和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