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高中体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教育课程。它坚持“健康第一”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包含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发展。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三角力量”,而情感性因素则是连接三者之间关系的“润滑油”和“膨化剂”。换言之,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情感因素渗透其中,势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体育意志奠基铺路。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情感渗透教育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中,对课程教学教学质效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有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两大类,后者是通常意义上的情感性因素。情感性因素能够达到弱化、维持、指向和强化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往往比智力性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更大,表现得更强烈。如对于比较机械、枯燥的田径类体育锻炼,大多数学生持有“敬而远之”的学习态度。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情感因素的有效渗透,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放大课程教学效应,为激活体育意识、发展能力素养、增强情感意志,充分发挥正能量的强化作用。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体育的情感教学呢?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存在于教师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三者关系之中。也就是说,从教师角度而言,首先要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和尽职尽责的师德师风,具有爱生如子、爱生如己的热情风范,只有这样,才能把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其次,教学中要做到推己及人,讲求一定的情感艺术,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感、主动意识和实践精神,着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充分發挥亲师信道的教育教学作用。再次,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适当渗透一些挫折性教育因素,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信念,为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奠基。如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等长距离跑,如果在训练中注重激励,并转换成“以赛激趣促学”的趣味形式,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挫折忍受力,于无形之中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
1.寓教于乐,灵活选取教学活动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体能和技能训练形式为主,身心消耗比较大,再加上应试教学的影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挑战。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讲解动作要领—教者适当示范—学生巩固训练”的简单模式,代之以生动活泼、快乐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跑步等田径类运动项目,可以采用“越野探险”、“警察追捕”、“迎面接力”、“动开火车”等形式;以球杆类为主的投掷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投篮入筐”、“投掷沙包”、“对手竞技”等游戏活动形式。再如,在教学跳远和跳高的腾空训练时,可用竹竿系球撑在起跳线上空,让学生在向上跳的瞬间中努力触摸球。如此,既可激发学生兴趣,又可强化项目训练效果。
2.典型辐射,增强情感意志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不在于培养大批的体育专业人才,而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为铸造他们的终身体育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善于选择一些与之相应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渗透、注入教学中,以此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如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时,在介绍体育运动发展史的过程中,尤其要把我国近年来成功申奥、举办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等体育盛事凸显,也可结合“东亚病夫”的民族屈辱,让学生从中深刻地感受国强体盛的重要性和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意识。再如,可把李小龙、邓亚萍、姚明等不同类型的国际体育巨星的雄威事迹和重大影响等渗透到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树立“发展体育、振兴民族”的伟大精神。
3.美体交融,有效培养体育表现能力。美育在人的健康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辅助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和体育是并行不悖的运动教育内容,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新西兰国家就把“帮助学生轻松优美地进行体育运动”明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施教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善于把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美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理解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素养。这是体育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如在运动训练中,提醒学生要注重感受身体角度的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注重感受运动角度的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注重感受行为角度的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促使他们身心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把情感教育作为发展性课题认真探究和努力实践,为发展学校体育事业贡献出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情感渗透教育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中,对课程教学教学质效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有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两大类,后者是通常意义上的情感性因素。情感性因素能够达到弱化、维持、指向和强化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往往比智力性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更大,表现得更强烈。如对于比较机械、枯燥的田径类体育锻炼,大多数学生持有“敬而远之”的学习态度。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情感因素的有效渗透,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放大课程教学效应,为激活体育意识、发展能力素养、增强情感意志,充分发挥正能量的强化作用。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体育的情感教学呢?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存在于教师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三者关系之中。也就是说,从教师角度而言,首先要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和尽职尽责的师德师风,具有爱生如子、爱生如己的热情风范,只有这样,才能把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其次,教学中要做到推己及人,讲求一定的情感艺术,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感、主动意识和实践精神,着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充分發挥亲师信道的教育教学作用。再次,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适当渗透一些挫折性教育因素,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信念,为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奠基。如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等长距离跑,如果在训练中注重激励,并转换成“以赛激趣促学”的趣味形式,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挫折忍受力,于无形之中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
1.寓教于乐,灵活选取教学活动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体能和技能训练形式为主,身心消耗比较大,再加上应试教学的影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挑战。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讲解动作要领—教者适当示范—学生巩固训练”的简单模式,代之以生动活泼、快乐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跑步等田径类运动项目,可以采用“越野探险”、“警察追捕”、“迎面接力”、“动开火车”等形式;以球杆类为主的投掷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投篮入筐”、“投掷沙包”、“对手竞技”等游戏活动形式。再如,在教学跳远和跳高的腾空训练时,可用竹竿系球撑在起跳线上空,让学生在向上跳的瞬间中努力触摸球。如此,既可激发学生兴趣,又可强化项目训练效果。
2.典型辐射,增强情感意志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不在于培养大批的体育专业人才,而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为铸造他们的终身体育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善于选择一些与之相应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渗透、注入教学中,以此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如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时,在介绍体育运动发展史的过程中,尤其要把我国近年来成功申奥、举办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等体育盛事凸显,也可结合“东亚病夫”的民族屈辱,让学生从中深刻地感受国强体盛的重要性和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意识。再如,可把李小龙、邓亚萍、姚明等不同类型的国际体育巨星的雄威事迹和重大影响等渗透到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树立“发展体育、振兴民族”的伟大精神。
3.美体交融,有效培养体育表现能力。美育在人的健康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辅助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和体育是并行不悖的运动教育内容,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新西兰国家就把“帮助学生轻松优美地进行体育运动”明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施教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善于把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美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理解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素养。这是体育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如在运动训练中,提醒学生要注重感受身体角度的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注重感受运动角度的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注重感受行为角度的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促使他们身心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把情感教育作为发展性课题认真探究和努力实践,为发展学校体育事业贡献出应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