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水平,努力成为教育家。同时,还必须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应当充分肯定,多数大学书记、校长都在勤奋努力工作,是学校最忙最累的人,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大学校长成为全身心履职尽责的典范,赢得了广大干部和师生的敬佩。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办学治校成效不理想、对学校管理工作掌控不够的情况。怎样形成普遍共识和良好氛围,进而形成有效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校长的职业能力?本刊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校长乔建永,共同探讨这一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唯有敬业尽职、全身心投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内部结构还是外部环境,今天的中国大学组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各国高等学校之间办学质量的激烈竞争态势已经形成,如何建设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如何培养全球化时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人才,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周期性震荡,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放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元文化的碰撞及由此附带的精神价值观方面的深刻冲突,无不在大学校园里引发剧烈反应。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些困难和障碍,既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又必须最终赢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在这个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强化大学校长职务的专业性和职业素养,已成为重要的认识问题,需要大学管理者们,以自身思考和行动尽快破题。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大潮中,大学校长应当以战略家的视野,回归到大学本位上,从“学生”“学术”这个高等教育的原点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最佳的路径。从吴玉章校长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唯有对教育事业心存敬畏与热爱,唯有满怀历史使命感和对人民的责任心,唯有敬业尽职、用情用心,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投入岗位工作,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有效完成人民交付的历史任务。
校长是大学理念与精神的执行者
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大学常被人们比喻成“学术的圣殿”“社会的灯塔”,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形象代表,更是大学理念与精神的执行者。他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还要掌握办学的基本规律,并且要具备自己的教育思想;他不仅要致力于大学教育环境的优化、大学战略发展的谋划,在大学运作资金的筹措、大学内外重要关系的协调方面也必须竭尽所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学校长不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他的首要角色一定是能够领导大学科学发展的懂政治的教育家。
早在1929年,武大老校长王世杰先生就曾经提出:“武汉大学要能履行新的使命,担起文化中枢的责任。”武大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追逐这一梦想、逐步实现这一梦想的历程。我调任武汉大学时正值武大合校10周年,我很庆幸和武大共同站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在广泛征求校内外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学校“一手抓校内、一手抓校外”“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很好成绩。学校2011年新增5位两院院士,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在科研项目及成果方面也有较大收获。学校在发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在改善校园环境和师生员工生活条件方面的努力得到广泛认同,极大地振奋了士气,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要求更高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益春
作为教育部首次面向全球公开选拔出的直属高校校长,我既感到荣幸,又深感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的光荣。现在我仍时时想起自己在竞职和就职演讲中的工作设想和庄严承诺,敦促我勤勉敬业,全力以赴,兑现诺言。校长公开选拔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东北师范大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本人也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校长应该具备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廉洁奉公等全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是两点,第一,要具备高超的管理能力。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对象复杂多样,只有不断学习、注重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师生的关切,才能切实提升管理水平。现代大学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系统性、发展性的特征,大学的工作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地方的区域发展、师生的实际状况都息息相关,唯有注重把握原则性、方向性与灵活性、可行性的统一,大学的发展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校长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可能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校长的“人品”如何,是否具备公道正派的品质,不因私而偏,不因亲而向,公平处事,公正待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学校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师范大学的校长,更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和教职工的表率,促进全校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領导力靠的是眼界心胸品德责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校长 乔建永
大学校长的职责是什么?不同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学校间的文化背景、学科门类、办学定位和办学风格等均存在着差异。然而,大学校长作为一种职业,其内在的规律性对任职者却有一系列共性的要求。它要求任职者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明德,凝力治学。这些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这方面我有四点体会: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履职尽责谋发展。校长必须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率。任校长九年来我深切认识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促进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度保证,这一制度在集中集体智慧攻坚克难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校长应当充分认识到,党委领导与校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实现了有机统一,对这个统一性的理解与把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校长管理学校的水平。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明确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校长必须具有开阔的战略眼光,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思路。这就要求校长不但要勤于学习,更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需求,更要当作一种事业责任,率先垂范,自觉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努力把政治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工作的新举措。
三是坚持“三个面向”,不断夯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生命。校长必须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能否为行业母体做出突出贡献,已经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校长必须肩负起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以身作则,明德修身。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要求大学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优秀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更加自觉地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对大学的侵蚀。
链接
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大学校长
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教育家胡元曾用八个字形容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有所不为者,狷潔也,则非义不取,其行也正。无所不容者,广大也,则兼收并蓄,其量也宏。蔡元培是对事有主张、对人无成见的长者,一生从善如流,却未尝疾恶如仇。有容乃大,真可谓百川归海而不觉其盈。
蔡元培不惮烦劳为青年人写推荐信,除了爱惜人才,也因为他有一个定见:“希望在中年人青年人身上。为这些人挺身请命,披荆斩棘,是老年人的义务!”然而,有大力有高位的人与蔡元培同调的并不多,坎坎伐檀者倒是不少。
蔡元培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平日集会,其言讷讷,如不能出诸口,但与人交接,则侃侃如也。他最爱谈论的话题并非时事,而是教育、思想和文化。当教育部部长也好,当北大校长也好,当大学院院长也好,当“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好,蔡元培偏于理想,始终只负责确立宗旨,制订方针,并不羁縻于行政。很显然,蔡元培慧眼识珠,他总能擢选到好帮手,如范源濂、蒋梦麟、杨杏佛、丁文江,都是偏于实践的干练之才,为他打理实际事务。蔡元培无为而治,治绩有目共睹,原因只有一个:那些大名鼎鼎的学者无不发自内心地敬重蔡元培,乐于为他效命,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最大的。无论在哪儿,蔡元培都能聚拢人才,培养人才。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与有荣焉’而已。”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人物》杂志2010年第10期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办学治校成效不理想、对学校管理工作掌控不够的情况。怎样形成普遍共识和良好氛围,进而形成有效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校长的职业能力?本刊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校长乔建永,共同探讨这一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唯有敬业尽职、全身心投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内部结构还是外部环境,今天的中国大学组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各国高等学校之间办学质量的激烈竞争态势已经形成,如何建设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如何培养全球化时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人才,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周期性震荡,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放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元文化的碰撞及由此附带的精神价值观方面的深刻冲突,无不在大学校园里引发剧烈反应。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些困难和障碍,既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又必须最终赢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在这个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强化大学校长职务的专业性和职业素养,已成为重要的认识问题,需要大学管理者们,以自身思考和行动尽快破题。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大潮中,大学校长应当以战略家的视野,回归到大学本位上,从“学生”“学术”这个高等教育的原点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最佳的路径。从吴玉章校长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唯有对教育事业心存敬畏与热爱,唯有满怀历史使命感和对人民的责任心,唯有敬业尽职、用情用心,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投入岗位工作,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有效完成人民交付的历史任务。
校长是大学理念与精神的执行者
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大学常被人们比喻成“学术的圣殿”“社会的灯塔”,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形象代表,更是大学理念与精神的执行者。他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还要掌握办学的基本规律,并且要具备自己的教育思想;他不仅要致力于大学教育环境的优化、大学战略发展的谋划,在大学运作资金的筹措、大学内外重要关系的协调方面也必须竭尽所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学校长不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他的首要角色一定是能够领导大学科学发展的懂政治的教育家。
早在1929年,武大老校长王世杰先生就曾经提出:“武汉大学要能履行新的使命,担起文化中枢的责任。”武大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追逐这一梦想、逐步实现这一梦想的历程。我调任武汉大学时正值武大合校10周年,我很庆幸和武大共同站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在广泛征求校内外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学校“一手抓校内、一手抓校外”“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很好成绩。学校2011年新增5位两院院士,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在科研项目及成果方面也有较大收获。学校在发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在改善校园环境和师生员工生活条件方面的努力得到广泛认同,极大地振奋了士气,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要求更高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益春
作为教育部首次面向全球公开选拔出的直属高校校长,我既感到荣幸,又深感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的光荣。现在我仍时时想起自己在竞职和就职演讲中的工作设想和庄严承诺,敦促我勤勉敬业,全力以赴,兑现诺言。校长公开选拔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东北师范大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本人也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校长应该具备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廉洁奉公等全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是两点,第一,要具备高超的管理能力。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对象复杂多样,只有不断学习、注重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师生的关切,才能切实提升管理水平。现代大学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系统性、发展性的特征,大学的工作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地方的区域发展、师生的实际状况都息息相关,唯有注重把握原则性、方向性与灵活性、可行性的统一,大学的发展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校长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可能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校长的“人品”如何,是否具备公道正派的品质,不因私而偏,不因亲而向,公平处事,公正待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学校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师范大学的校长,更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和教职工的表率,促进全校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領导力靠的是眼界心胸品德责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校长 乔建永
大学校长的职责是什么?不同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学校间的文化背景、学科门类、办学定位和办学风格等均存在着差异。然而,大学校长作为一种职业,其内在的规律性对任职者却有一系列共性的要求。它要求任职者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明德,凝力治学。这些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这方面我有四点体会: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履职尽责谋发展。校长必须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率。任校长九年来我深切认识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促进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度保证,这一制度在集中集体智慧攻坚克难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校长应当充分认识到,党委领导与校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实现了有机统一,对这个统一性的理解与把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校长管理学校的水平。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明确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校长必须具有开阔的战略眼光,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思路。这就要求校长不但要勤于学习,更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需求,更要当作一种事业责任,率先垂范,自觉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努力把政治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工作的新举措。
三是坚持“三个面向”,不断夯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生命。校长必须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能否为行业母体做出突出贡献,已经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校长必须肩负起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以身作则,明德修身。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要求大学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优秀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更加自觉地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对大学的侵蚀。
链接
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大学校长
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教育家胡元曾用八个字形容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有所不为者,狷潔也,则非义不取,其行也正。无所不容者,广大也,则兼收并蓄,其量也宏。蔡元培是对事有主张、对人无成见的长者,一生从善如流,却未尝疾恶如仇。有容乃大,真可谓百川归海而不觉其盈。
蔡元培不惮烦劳为青年人写推荐信,除了爱惜人才,也因为他有一个定见:“希望在中年人青年人身上。为这些人挺身请命,披荆斩棘,是老年人的义务!”然而,有大力有高位的人与蔡元培同调的并不多,坎坎伐檀者倒是不少。
蔡元培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平日集会,其言讷讷,如不能出诸口,但与人交接,则侃侃如也。他最爱谈论的话题并非时事,而是教育、思想和文化。当教育部部长也好,当北大校长也好,当大学院院长也好,当“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好,蔡元培偏于理想,始终只负责确立宗旨,制订方针,并不羁縻于行政。很显然,蔡元培慧眼识珠,他总能擢选到好帮手,如范源濂、蒋梦麟、杨杏佛、丁文江,都是偏于实践的干练之才,为他打理实际事务。蔡元培无为而治,治绩有目共睹,原因只有一个:那些大名鼎鼎的学者无不发自内心地敬重蔡元培,乐于为他效命,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最大的。无论在哪儿,蔡元培都能聚拢人才,培养人才。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与有荣焉’而已。”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人物》杂志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