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游矶钓(系列之一)

来源 :海峡钓之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vs18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矶钓,有人说就是“轻矶钓”,也有人认为它是“针对浮水鱼”的钓法,更有人引用日本名词说它是“矶上物钓”,甚至有人说是“浮卡世钓法”。到底哪一个对?实在令人不知所措。其实,严格讲起来,上述各个称呼都有一点对又都不太对,因为:
  一、“轻矶钓”主要是相对于重矶钓而来的称呼,意思是指用较轻便的家俬,在矶岩海岸钓取比较小型的对象鱼。这名词并未表达出“浮游”的意义。
  二、“针对浮水鱼”一说中的“浮水鱼”是什么?表层洄游鱼吗?应该不是如此狭窄吧!但若硬要把底栖的鹦哥和近底层活动的黑鲷也归类为浮水鱼,则显然十分牵强。所以此种讲法会令人搞不清楚状况。
  三、“矶上物钓”中的“矶上物”三个字,意思跟浮水鱼很接近,说不定所谓的浮水鱼还是由这个日本词汇勉强翻译过来的,所以,讲矶亡物钓同样有涵盖面不够周全的问题。
  四、“浮卡世钓法”意思是漂浮仕挂的钓法,亦即用有浮标的、很轻巧的钓组去钓鱼。有人认为浮标必须很轻且子线很长、不加任何咬铅(全漂)才算浮卡世钓法。但那是日本比较过时的讲法,而且如此定义也嫌严苛了一点。基本上只要有使用浮标、钓饵能够相当自由地随流与浪漂晃,且钓组上没有太多、太重的额外装备,就可以算是漂浮仕挂了。所以日本钓界倾向于把“浮卡世钓法”一词用为相对于诱饵笼矶钓法(日语发音为kako-tsuri)的称呼。
  另外,日本矶钓界还有一个比较被大家忽略的名词“浮标钓法”(曰语发音叫做Uki-tsuri),也在某种程度上颇能传达浮游矶钓的含意,它代表包括浮卡世、诱饵笼、矶上物、矶底物等各种钓法,只要有用浮标、钓组重量不太夸张(没有大到像吹气球搞放流那样的程度者),都算。
  我们的浮游矶钓应该也是指包容以上各种玩法的活动,只要有不太庞大的浮标、家口不太笨重、在矶岩(包括防波堤)海岸下竿、钓组能够自由漂晃(打沉底不算)等等,原则上都可以归类于浮游矶钓。那么,根据这种原则定义出来的垂钓方式,应该包含哪些重点呢?
  一、因为使用浮标,故钓棚深度有重大意义,但此一深度却跟下竿地点海底的实际深度不尽相同,而是需要取决于钓手主观意念和鱼群吃饵泳层的相互搭配(打沉底则几乎不必考虑此点,反正都是直接搞到海底的)。
  二、为让钓组漂晃自然,钓者必须充分掌握水流,并运用娴熟的操竿控线技巧驾驭浮标、钩饵,以达狙击水中大物的目的。
  三、既然是在岸边下竿,而非在船上靠探鱼机找鱼群,适当地使用诱饵就有其必要了,并且这打诱饵的功夫还得跟水流、风浪、标点状态、当天鱼儿的脾性相互搭配,更必须符合钓手自行设定的钓棚深度。
  看起来很难做到是不是?其实还好啦!运用一些基本知识,再加上平时积累的经验,任何人都能玩好浮游矶钓。只不过经验必须靠自己不断累积,别人帮不上忙,所以本文就在基本知识方面做一简单介绍:
  鱼在哪里?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在海里!只不过海太大,我们还得把范围再缩小一些。
  多数矶钓鱼种在找东西吃时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第一、除非要长距离移徙,否则它们都宁愿逆着水流觅食而非顺流找食物:第二、它们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岩为屏障,躲在周围(特别是后方)伺机进食;第三、它们常常会守在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激起的白沫带外围,或是直接冲进白泡沫堆里找食物。
  为什么鱼儿要逆流觅食呢?这么做不是挺费力的吗?其实不然!因为:一、假如顺流找,除非它游的速度跟水流很不同,否则会一直跟着同一块水团运动。假如这片水里食物有限或根本没有的话,那口岂不就要挨饿了?二、如果鱼的泳速跟水流大不相同,那么即使是顺流运动,也还是要花费很大力气的(这是物理学上“相对速度”的问题),那可就不一定比逆流时等食物送上门来得划算了;三、假如顺流觅食,鱼会很快离开匿居的场所,因此除非它想搬家,否则还得再费力游回来。
  鱼类为什么喜欢躲在水底礁石的后方呢?一、岩石后方比较闪流,可节省体力;二、可躲避洄游性掠食大鱼的猎捕,因为口们多半在本流里面讨生活;三、自己可以机动冲入流水中攫取食物;四、食物经常会自动送上门(流水在石头后方形成倒卷的窝流,会把食物卷进来)。
  白沫带的意义有哪些?一、矶钓鱼种多半对吃海藻颇有兴趣(尤其是生长在潮间带的藻类,而白沫带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现象);二、有些鱼就算不爱吃藻类,岸上或靠近岸边的海域也是供应食物的重要所在。当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会带着许多生物、有机物等一起灌入深处,然后再随着白泡翻涌出去。因此,鱼群常守在白沫带外围捡拾这类食物;三、波浪从石上灌回海里时,还会将空气卷入水中制造大量溶氧,使鱼类乐于聚集在此。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每一种鱼的生态习性并不一样,所以即使白沫带、海底礁岩均有其重要性,各鱼种的活动范围也还是颇有差异的。比方说黑手类,通常尾长黑毛(红皮拢,或称细鳞仔)喜欢在流区边缘出没,而口太黑手(菜毛,又叫粗鳞仔)则多在矶际缓流区生活。此二者都会随水温高低而有活泼与否的差别,但也都有可能被诱饵吸引到某个特定深度(甚至水表面);其它鱼类如白手比较喜欢趁着涌浪,冲到岩石边啃咬脚白菜、鹿角菜之类,或者混迹于白泡沫中捡食被浪刷下来的藻类,因此勉强可算是接近上层水域活动的族群;臭肚的活动变化很大,它们可以为了抢食物跑到水面打尾,也可以一大群窝在水底厮混,不过总的来说其生活水域并不太深,通常均在二十五尺以内;黑鲷就不一样了,它是底层活动的鱼种,而且不只浅海沿岸有鱼踪,深达七八十尺之处也钓得到它,就算偶尔跑到中上层水域,也必然是在有屏障之处(例如岩石、堤防、蚵棚等等);黄鸡也属于深水区讨食的鱼族,但它们却并不贴底活动,而是单纯的喜欢在水的较深处出没。所以,钓者可将各鱼种的生态习性与水域环境综合起来研判,就不难找出鱼群活跃所在了。流水怎么看?
  日本矶钓名人小里哲也曾说:选择标点有三大考量要素:潮流、暗礁、白沫带。这里面暗礁与白沫带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了,且即使是初学者也不难看出它们的位置。但潮流呢?它有哪些种类?我们又如何知道它在哪里?方法其实很简单:
  一、寻找本流。所谓“本流”,并不是某种特定流况的固定称呼,而是相对于一个区域内比较强大的、速度快的、最主要的一股水势。通常那种方向固定(意指在涨潮或退潮过程中方向固定,潮水转换后方向即可能改变)且表面波浪起伏甚大,浮标钓组一进入就会被迅速带走,即使用“恐龙蛋”也无法停留的所谓“流沟”,就一定会被称为本流。但有的时候流速并不那么强劲、波浪起伏也不那么大的水势也会被叫做本流,其原因就是它跟钓场上别的流水比较起来要强大些罢了。
  二、寻找支流。“支流”二字也不是专有名词,乃是相对于本流而言比较小区域的、速度慢的、不容易引起波浪变化的水势。此类潮流有沿着海岸推送者,也有冲向海岸或往外流出者,其成因包括风 力、波浪、潮汐现象与本流的分支等等,且多半会受海岸地形、海底状态影响而改变方向、速度、规模。一般说来,这种流水不大容易凭海洋表面状态加以分辨(至少初学者常常看不出来),但却不难靠某些现象来发现它,那就是借观察漂流物、诱饵、浮标等的走向而加以判读。
  三、寻找潮目。所谓“潮目”,就是方向不同的两股(或以上)流水相互交会、撞击,或方向虽相同但流速不同的两股水流相互摩擦,因而造成一个表面比较平整无波、看似甚少流动、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区。这种地方也不难凭肉眼分辨,你只要看到平整无波、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域,把钓组投入后可见它会持续在里面打转而不容易漂走的,即潮目了。
  四、寻找洄流带。运动中的潮流如果碰到障碍(例如暗礁、凸岬),或海域深度改变,抑或是从静止水域旁边擦身而过之时,都容易造成一坨翻涌打转的水团,这就是“洄流带”。钓者只要注意看前述有障碍之处、深度变化之处、静止水域与流水交界之处等等,就很容易发现它了。
  五、寻找反拨潮。一道道涌向岸际的波浪,带着大股大股的海水打上礁石,然后再返身灌回大海,这些水必须有个路径流出去,此种路径就叫做“反拨潮”,其方向均为从岸边往外海流者。要寻找反拨潮时,除了可利用浮标当佐证外,还可以注意看波浪造成的白泡沫,假如有一条持续往外拖出去相当距离的白浊水域(所谓白浊是指细碎白泡沫造成的水色泛白而非真的水浑浊),那就是了!
  需注意者,上述各种水流状态对垂钓的重要性,并不是排在越前面就越重要。相反的,后三者更常成为寻找矶钓标点的依据。标点在哪里?
  鱼群在哪里,标点就是哪里。以下几个原则可以让你减少许多摸索的时间:
  一、除非你要钓拉仑、青旗、烟仔之类外道鱼,否则就不必让钓组在水势汹涌的本流里厮混了,拿它来当“钓组运输工具”即可。真正的标点在本流边缘洄流带或潮目处。
  二、当你发现钓场上有较小型、较弱的水流时(意即非水势湍急的本流),请特别注意它运动方向跟海岸地形的相关性:假如是平行海岸的流水,标点多半在岸际地形突出或凹入之处,不然就是水下有大型暗礁的地方,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会产生洄流带。
  三、前述水流如果是向岸边立足点冲进来者,因为会把钓组一直往里推,使你既难以向外探寻鱼群又容易挂底,故需找水流碰到岸边后转折出去的(在外礁地形则是找绕过岛礁之后的)洄流带。
  四、至于远离海岸的流水就好办了。只要其途径上有暗礁、深沟,或者流出去不远就会跟另一股水势交错、合并、撞击的话更棒,这些位置就是一级标点。
  五、若是钓场上有明确的反拨潮,它的边缘、整个路径上、甚至波浪撞击岩石造成之大量白泡沫的正下方,都有可能成为鱼群聚集的标点。
  六、如果在峭壁型急深海岸下竿,请特别注意岩壁呈阶梯状变化的转角处,或者是有垂直裂隙、转折之处,各种鱼儿都会找此类地形藏匿。同时,下竿时也不可让钓组离开岸壁太远,否则必然扛只大龟回家。
  至于具体的寻找标点技巧,基本上可有下列几个步骤:
  一、用眼镜观察,看看海岸岩石构造如何?潮水动向如仰岸边有无白沫带?哪里有暗礁?从而找出最有机会的下竿区域。
  二、假如海底地形不易观察出来,那就要善用潮流,让流水带着钓组去探询水下状况。
  三、不要怕挂底。其实只要钓组配置不太夸张,也就是说应尽量轻敏、灵巧,不要太笨重。钓棚设定也不可太离谱,并善用“拉拉放放”的“N”字操竿法,而非把钓组往水里一丢就不再管它,一般而言是不大容易挂的。
  四、就算挂底也不坏,至少你因此而确知了一处水下障碍的所在和深度——别忘了,鱼群是喜欢有暗礁庇荫的。
  五、搞清楚潮流与水下环境状况之后,再把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惯套进来,试试看它们是否聚集在你所预期的位置(注意:这种位置钓场上不会只有一处,所以要各点都试,直到有目标鱼咬饵为止)。
  六、万一实在无流、无浪,且缺乏明确下竿标的,那就靠自己撒诱饵的功夫制造标点。
  总而言之,要是你懒得记那么多的话,只要特别注意“潮流与暗礁交会”、“暗礁与白沫带交会”、“白沫带与潮流交会”这三个微妙所在就八九不离十了。如何确定钓棚深度?
  知道标点在哪之后,是不是就能开始享受大咬了?不见得!因为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必须掌握,那就是鱼群泳层,而这泳层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钓棚。所以如何找出鱼群泳层也就等同于如何设定恰当的钓棚。
  掌握钓棚有两个方法,一是慢慢找出来;二是自己设定(即使用诱饵来把鱼群集中到你希望的位置)。具体做法为:
  一、除非是外洋性洄游鱼类,否则它们不会没事干就跑到缺乏隐蔽的空旷水域去。因此在沿岸矶钓场上,所谓的鱼群泳层,其实还是在海底附近的(意指有暗礁、沟口之处),只不过有“深处的底部”和“浅处的底部”之别而已。这就是说,钓者首先就应搞清楚:下竿时,鱼群在什么深度的海底附近?
  二、据日本钓友观察,当水温较暖时,像黑毛这类矶钓对象鱼的活力会比较旺盛,泳层也高些;水温低的话,则活动力降低,会跑到流缓而深的地方窝着不出来。依这个条件来看,当你到达一处陌生钓场时,如果当天水温不低,可将钓棚由十尺开始设起,而水温低时则由十五尺开始下竿。没有鱼咬的话就拉深个二三尺再试试看,如此直到中鱼或钓组拖底为止。
  所谓水温高低,我并不想用数字来表达,因为几乎没有人钓鱼时还会带支温度计去量水温,更何况水下温度跟表面是颇有差异的(甚至可能会有好几层不同温度)。所以比较合理的方法是用手触摸南极虾、钩子、咬铅、转环等物品,假如感觉十分冰冷,那就是该水层温度很低的表征。反之,如果只是凉凉的而非冰冷,那就表示水温不算太低。
  三、当必须自己设定钓棚时,你最好先搞清楚附近海底有多深,然后视所要钓的鱼种决定钓组放多长(即浮标到钩子的距离)。例如在水深超过两支竿子的地方钓黄鸡,就可直接把钓棚拉到一支半竿子以上的长度试试看;而在水深二三十尺之处钓黑毛时,不妨以一支竿长为度开始尝试。但这方法必须跟诱饵性质与施打技巧密切搭配,且需考虑水流、风浪对诱饵、钓组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比方说,当你使用比重大、黏性高的诱饵时,就应该先了解它会以较快的速度下沉,比较不容易漂远,也不易在水中化散。反之,比重小、黏度低的诱饵下沉较慢、较易化散,所以在流水中容易漂远、不大能沉到深处。这就是钓棚深度必须跟诱饵性质配合的原因。
  在水流与风浪的影响方面,前者是搬移诱饵的首要因素,后者则会对化散速率造成影响(浪越大散得越快、范围越广)。基本上这些作用都是发生在水表面之下的,跟钓组被影响的方式大不相同,原因为浮标漂在海水表面,上方还牵着一条长长的母线,因此很容易被风吹动产生移位。假如这风跟水流的方向不同时,钓组运动的状态就很难跟诱饵一致了,甚至很多时候还会造成子线在扬、钩子却离开钓棚的状况发生,故钓者需谨慎应对。
其他文献
路难行,行路难。用这句话来形容周末的深圳,一点也不为过。忙了一周,我们几个带着雀跃的心情踏上鹿嘴的海钓征程,结果却被周末那拥挤的交通弄得万般沮丧。天灰蒙蒙的,海面反射出让人难以睁眼的蒙雾光环,这刺眼的光环,夹杂着那灰蒙的天气,闷到让人快要窒息。  路,已经被堵得严严实实,既然无法通过,不如就地开竿,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商量片刻,背上装备,来到了那无人问津的大水泥墩子底下。同行的钓友动作麻利
期刊
尽管秋风已起,但广东的佛山还是骄阳似火。我们这群海钓爱好者逮着机会就冲出空调房,迫切向大海奔去。  我们一行从佛山出发,4个小时的车程过后,转乘渡船登上了放鸡岛的码头。匆匆将行李扔在酒店,旋即来到防波堤,苦战了一个多小时,居然有几条1斤左右的牛屎鲷和白鲷入账。转战到鸡头的黑毛位,我们也收获了一大堆两三斤的白鲷、黑鲷、石蚌、红友等。第一天的收获尽管不错,但还是遗憾于没有大鱼的入护。我们开始期盼第二天
期刊
在2008年7月8日经第8次部务会议通过的《游艇安全管理规定》将于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而针对我们海钓界对游艇交通法规的不熟悉,本刊特别摘录了部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对《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下文中简称为《规定》)的解读。  游艇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专业人士认为,
期刊
人,从记事开始,就一直在圈子里活动。钓鱼,也是如此。  但凡钓鱼,基本都有某某人带入钓鱼大圈子,之后,才根据自己的爱好、志趣而渐渐进入某个圈子,或者逐渐形成自己的圈子。你可以进入多个圈子,也可以拒绝参加某个圈子,但无论如何,你的钓鱼生活却是无时不处于圈子之中。于是乎,你所处的圈子就会对你的钓鱼历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你可以选择进入或者选择退出。而这一切,一方面是决定于自身,另一方面的决定则来自于
期刊
口述 李兴汉    时间:2004年8月  钓点:广东台山铜鼓  人物:全国各地海钓选手90人左右  事件:李兴汉在2004年首届“光威杯”海钓大赛获得个人总成绩第十名    一、钓场介绍  广东台山,海岸逶迤,数岛竞秀,众屿争峭,遐迩国内。上下川岛若似两朵亭亭出水的芙蓉,上川岛南濒的围夹岛就是盈盈而卧的莲,引无数海钓人流连忘返。  围夹岛,位于北纬21°34'6",东经112°47'54",隶属
期刊
若从科学角度来审视丹锥的外观、结构、材料、涂装时,它应该呈现以下面貌:外观是上端小、下端大的泪滴型,以消除被鱼儿拉动下潜时所产生的涡流阻力,并提高乘流性与敏感度;结构重点在预埋配重位置应适度提高,以取得合理的摇晃效果,同时达到容易打斜的目的;材质应考虑整体比重需要,采上方为梧桐木、下方为黑檀木的搭配方式,以便与预埋配重互相搭配,获致恰当残存浮力,且提高浮标下段的耐撞性;涂装则应考虑识别需要,施以萤
期刊
垂钓之美,美在其身姿。英武、专注、轩昂——这是我对其外观的粉饰。  说其英武,是讲其装备专业,披挂齐整,一应行头俱全,看上去就是个活脱脱的“武装到头顶”的现代版姜子牙!古时候的“蓑笠翁”形象,是不可与其同日而语的,寒酸气早已远离了浑身上下灌注着新潮“佐料”的潇洒玩家——咱们的这些亲近山水、亲近大海的垂钓高手!  说其专注,是断然没有“小猫钓鱼”的三心二意,更不是作秀般的花拳绣腿,而是静下心来与鱼儿
期刊
海洋空气中蕴含着比陆地上多三分之二的高浓度负离子,给人以呼吸舒畅的惬意享受。游艇、海洋,为忙碌的现代人舒解了都市生活中的紧张与压力。  游艇仿佛一座海上的公寓,不仅是品位的体现,还在亲友聚会、商务交往中起着奇妙的作用。带上家人、孩子一同体验游艇的魅力,尤其对于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游艇与海洋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冒险精神,激发想象力。同时,正如陆地上有高尔夫交际一样,在游艇上进行商务交流也是不错的
期刊
在蓝天白云下,在地平线的尽头,在都市人很少涉足的地方,面对着一潭碧波,我的心便跳动异常,宛如相遇了离别已久的恋人,一切都是如此的急迫,在悄然无息中却令我激动得窒息。  然而,当我的金钩从芙蓉丛中缓缓沉入水底的时候,无论是翩翩起舞的彩蝶,还是停立在竿梢的蜻蜓以及那静卧在荷中的青蛙,我均无暇一览。在我的眼帘中,只有蓝天,只有了碧水,只有了在蓝天、碧水中静立的彩色浮漂。至此,心便若云了。  第一次空着鱼
期刊
船在浪涌间行进,近距离接触这湛蓝的海面,呼吸着浪花传来海的气息,我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赠予。今天出矶的有:胖哥、小钟、鹭岛蝶岛人、老蔡、老洪及我共六人,我们的目标是白屿岛。看着越来越清晰的白屿岛,心中的欲望也在慢慢强烈……  船顶着礁,众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迅速将装备传递上岸。老洪和老蔡两人玩沉底钓,带着大家的祝福转战浯屿。由于是初上白屿,该时间潮水处于退潮阶段。歇口气后,小钟、胖哥、鹭岛蝶岛人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