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学生咬着笔头,老师邹着眉头。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成了许多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行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扩大视野,激发情趣
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整合作文资源,分解习作的难点,开放习作的视野,布置一些灵活多变的、动手动脑的、趣味性强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我们可指导学生,把数学习题编写成数学小故事,把观察实验写成实验小论文,把家庭学校生活编写成顺口溜,把诗歌改写成文章或把图画改写成文章,把看到的电影故事写成文章等等。这样开放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多学科、跨时空的交叉练习,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从开放的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从开放的写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不仅强化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习作的乐趣,收到开放活趣(激活兴趣)的效果。
二、注意观察,引导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认真细致的观察,所写的作文就会内容空洞、词不达意。例如:路边的花草、树林,家里的鸡、犬、猪,哪一样没见过?为什么写的时候无处下笔呢?缺乏观察。教师可以在每次作文之前强调对事物的观察,激发观察兴趣。久而久之,当他们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当观察成为一种习惯,作文就不在是什么难题。
三、发散引思、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经常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某个材料进行合理丰富的想像,之后进行“小作文”训练。这种作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有根有据,有话可说。比如:我在上《海滨小城》这一课之后就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来写我们西充的化凤山森林公园,结果效果很好。
四、口述训练,升华兴趣
口语训练课是书面语言表达的基础,口语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形式,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口头语言表达。所以,在写作训练的时候,先让学生充分说,使学生一吐为快,通过“说”的训练,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升华。可见,说话和作文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善于鼓励学生接触社会,能够口述所见所闻;2、课堂上应巧设问题让学生解答;3、切忌忽视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加强口语训练的做法;4、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问题;5、每次作文草稿均应让学生在班小组中读给大家听;6、开辟、利用第二课堂,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五、指导精读,明悟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之教师精要的点拨学生悟出课文作者是怎样围绕主题选择、组织材料、谋篇布局;悟出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及作者在写人记事中,如何做到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悟出作者是怎样写出真情实感来的。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着重向学生分析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和语言,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仔细领会,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采用这一结构,抓住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出来的文章既谨严有序,又条理分明。经过这一启发,学生李伟在作文《我的校园》中采用这一结构形式,抓住校园整洁、美观等特点,从教室、操场、花坛、走廊、厕所等几个角度来对校园进行说明,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准确。
六、组织活动,积累素材
每次写作之前教师应根据写作的要求组织一次相关活动,活动前要向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任务、还要介绍相应的知识,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准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陶冶情趣,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活动的目的不同,形式各异。但在活动中,我们每个孩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更是千差万别,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详细过程和学生内心的点滴感受,这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七、指导写作,从说到写
口语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结合课文进行欣赏,把握名篇佳作的主旨、情趣、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写作。先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写作,评写作。学生通过听别人说写作,获得了不少灵感,再自己说写作别人评改,完善了许多地方。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机会把口头作文变成书面写作,培养学生积累使用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写完后读给同学听,并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再次修改。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付出,找出他的作文中值得表扬的地方,有技巧地进行点评,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做到“赏罚”分明。
总之,写作是一个反复的复杂过程,教师应该在不厌其烦的引导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要求学生凭自身毅力,约束自己,逐渐把自己的兴趣培养起来。
一、扩大视野,激发情趣
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整合作文资源,分解习作的难点,开放习作的视野,布置一些灵活多变的、动手动脑的、趣味性强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我们可指导学生,把数学习题编写成数学小故事,把观察实验写成实验小论文,把家庭学校生活编写成顺口溜,把诗歌改写成文章或把图画改写成文章,把看到的电影故事写成文章等等。这样开放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多学科、跨时空的交叉练习,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从开放的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从开放的写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不仅强化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习作的乐趣,收到开放活趣(激活兴趣)的效果。
二、注意观察,引导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认真细致的观察,所写的作文就会内容空洞、词不达意。例如:路边的花草、树林,家里的鸡、犬、猪,哪一样没见过?为什么写的时候无处下笔呢?缺乏观察。教师可以在每次作文之前强调对事物的观察,激发观察兴趣。久而久之,当他们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当观察成为一种习惯,作文就不在是什么难题。
三、发散引思、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经常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某个材料进行合理丰富的想像,之后进行“小作文”训练。这种作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有根有据,有话可说。比如:我在上《海滨小城》这一课之后就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来写我们西充的化凤山森林公园,结果效果很好。
四、口述训练,升华兴趣
口语训练课是书面语言表达的基础,口语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形式,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口头语言表达。所以,在写作训练的时候,先让学生充分说,使学生一吐为快,通过“说”的训练,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升华。可见,说话和作文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善于鼓励学生接触社会,能够口述所见所闻;2、课堂上应巧设问题让学生解答;3、切忌忽视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加强口语训练的做法;4、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问题;5、每次作文草稿均应让学生在班小组中读给大家听;6、开辟、利用第二课堂,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五、指导精读,明悟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之教师精要的点拨学生悟出课文作者是怎样围绕主题选择、组织材料、谋篇布局;悟出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及作者在写人记事中,如何做到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悟出作者是怎样写出真情实感来的。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着重向学生分析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和语言,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仔细领会,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采用这一结构,抓住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出来的文章既谨严有序,又条理分明。经过这一启发,学生李伟在作文《我的校园》中采用这一结构形式,抓住校园整洁、美观等特点,从教室、操场、花坛、走廊、厕所等几个角度来对校园进行说明,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准确。
六、组织活动,积累素材
每次写作之前教师应根据写作的要求组织一次相关活动,活动前要向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任务、还要介绍相应的知识,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准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陶冶情趣,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活动的目的不同,形式各异。但在活动中,我们每个孩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更是千差万别,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详细过程和学生内心的点滴感受,这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七、指导写作,从说到写
口语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结合课文进行欣赏,把握名篇佳作的主旨、情趣、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写作。先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写作,评写作。学生通过听别人说写作,获得了不少灵感,再自己说写作别人评改,完善了许多地方。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机会把口头作文变成书面写作,培养学生积累使用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写完后读给同学听,并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再次修改。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付出,找出他的作文中值得表扬的地方,有技巧地进行点评,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做到“赏罚”分明。
总之,写作是一个反复的复杂过程,教师应该在不厌其烦的引导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要求学生凭自身毅力,约束自己,逐渐把自己的兴趣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