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而各类网民中大学生是受到关注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除了其学历高、年龄较小、无稳定收入来源之外,其处于心理转型及价值观、人格的形成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容易受到各类信息造成的结构性压力和煽动,容易短期内在网络中形成集群并影響整个集群的导向,并且进而引发社会的讨论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集群 影响 延伸
据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今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而各类网民中大学生是受到关注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在统计调查的18种应用中除了网络炒股之外的应用,大学生的应用普及率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博客、论坛是他们极为活跃的领域,这直接导致大学生成为了当今网络集群行为的主体。而大学生群体本身在社会中又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除了其学历高、年龄较小、无稳定收入来源之外,其处于心理转型及价值观、人格的形成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容易受到各类信息造成的结构性压力和煽动,容易短期内在网络中形成集群并影响整个集群的导向,并且进而引发社会的讨论和思考。由于大学生代表了未来的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社会给予其的关注自然非同一般,由大学生引发的事件更容易在社会中形成舆论和导向。
一、大学生网络集群的特点
“网络集群行为”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的提出,之所以将网络中的由于某个刺激因素而导致的短期大量网民聚集概括为此,是因为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集群行为的特征。集群行为,又称为“集聚行为”或“聚合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或者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大学生网络集群作为网络集群中特殊的一个类型,和其他的网络集群行为出现了一定的区分,本文以清华大学出现的“C语言门”事件进行解释。一般来说,网络集群事件发生发展可以看作三个阶段:爆发期、交互期、平息期。
1.爆发期
“C语言门事件”即2010年1月10日,网友“puppyxy”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发布了一则《一清华女为C语言程序和人上床》的帖子,称自己的女友勾引学长,以开房为条件“交换”C语言作业,并因此和自己分手。此帖发出后,立即引起热议,帖文内容被各大论坛、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C语言门”事件成为网络热词。
可以看出,由于大学生网络集群本身依存于大学生群体之上,往往其集群在现实中为一个更小的集合圈,这样使得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从一开始的爆发期就渗入到了现实当中。从评论内容来看,初期的大学生网络集群都处于一种情绪的感染阶段,用词基本为“Re(意为回复,表赞同)”“顶”等表达关注的词语,但未附加个人的价值评价,并且对于帖子真实性的质疑来的要早于其他网络群体的集群。
总结来看,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爆发期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渗入性、情绪感染性、理性力量更为强大的特征。
2.交互期
此阶段作为一般网络集群行为表现出的是理性力量与非理性力量在网络互动中的争论,而由于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理性力量在初期就体现出了主导性,所以在此阶段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显得格外特别。
“C语言门”在爆发过后,水木BBS的帖子被删,未继续引发相关讨论,这一点也体现了大学生的网络集群更容易受到控制和秩序的监督。但由于其本身依托于学校的群体之上,根本并没有解决网络集群造成的影响。由于该事件的进一步感染和扩展,延伸到学校之外,“人肉搜索”等后续的行为依然发生,尤其是人肉搜索依托校内网更是瞬间突破,并且在网络中对于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照片、相关视频给以了详细的曝光。总结来看,这个阶段中,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有着以下的特点:
(1)受到现实环境约束:校内环境之下会有现实对于虚拟网络秩序的引导力量。
(2)看待事件角度分散。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集群事件较为熟悉,并且由于网络集群行为的普遍导致其看待事物的角度更为多元,通常在一个事件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针对面。这也使得大学生网络集群无法集中成强大的狂热导向。
(3)各类价值观的冲击。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道德认同,而非其他网络集群中会出现压倒性的观念引领者,这也是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征,看待问题更自我而决定的。所以,大学生的网络集群行为理性成分和探讨成分更多,但也存在不同价值观冲突的可能性。
3.平息期
在此阶段,理性行为推动着网络参与者对事件讨论的深入,影响着网络集群行为的形态,在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继续反驳非理性的观点及参与行为。第二,探讨事件背后的本质,揭露事件暗含的利益诉求。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并未体现出过大的趨势差别,但因为前两个阶段体现出的不同特征,大学生网络集群的平息期也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
围绕“C语言门”事件,在平息阶段,各类网络文章怀疑此事件又是一个“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尽管在网络集群之后没有引发现实的集群行为,但“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暴力已经从一开始渗透到现实当中,在平息阶段虽然讨论逐渐消退,但在现实中的大学生小范围集合中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带来负面的影响,并且在教育完善中会被拿出不断的进行再分析和再讨论。
二、大学生网络集群在现实中的影响
1.从事件的爆发期
对于当事人的影响:造成扭曲的大学生社会化,这将为大学生教育和成长的心理引导带来难题。
信息传播的影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个价值观、道德观塑造的契机,这对于教育体制的广度做出了要求。
2.从事件的后延性
(1)造成现实中的感染升级、去个性化表现。例如,“C语言门”事件引发的现实讨论使得信息快速感染,并且形成了结构性的压力,未得到相关信息的大学生都迫于大众的信息压力而产生从众倾向,转而主动了解信息并加入讨论。 (2)造成现实中的集群现象。大学生由网络集群而引发的网聚和其他形式的现实结合非常之多。但在近期也发展处了一些逐步通过网络集群而稳定的组织化的群体,为大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3.从事件的深度
网络集群的现象被利用:2009年奥巴马访华期间曾在上海交大进行演讲,也出现了一起网络集群事件,即“奥巴马女郎”事件,即演讲中,一位长相身材都十分出众的上海交大女研究生一组脱外套的图片被上传,形成了网民的热烈评价,最后被查明是给女生和“网络炒手”一同设计的走红“阴谋”,妄图利用该事件步入演艺圈。这正是网络集群被利用的例证。网络炒手利用网络信息的感染和散播,将一件不带特殊含义的事件加以传播却造成了不一样的结果。而在大学生网络集群中,很多正处在极强的社会上升流动欲望中的大学生很可能利用网络集群现象作为上升的途径。
三、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现实中的延伸
由上文可知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现实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和更为紧密的结合,其主要意义在于使得人们对于网络集群行为有了辩证的看待。而这种网络集群行为在现实中的延伸意义,尤其是正面的看待之下,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大学生和社会互动的网络平台促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根据大学生处于心理转型和价值观形成期的特点,可以将大学生网络集群归结为三种性质的结果,这三种结果若经过正确引导都会对社会产生良性、正面的影响。
1.价值观讨论进而延伸,影响转型中的社会道德导向
“C语言门”事件中对于相关的“性伦理”讨论就引发了相关的性观念讨论,基本成两派,一类观点对大学生交易性质的性行为进行了批驳,一类观点认为这样的事情属于“你情我愿”,没有伤及任何人的利益,不存在道德问题。这样的讨论有助于转型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群体中个体的自省,而避免了冲突在现实群体中的升级。
2.网络集群成为了现实集群的联系渠道
网络集群也有被现实集群利用的可能性,作为现实集群感染的进一步扩大,造成现实集群行为的进一步激化。这也是学校、政府最为担心的一点,但大学生网络集群也并非只有负面的影响。94年的朱令铊中毒事件引发的大量网络集群将大家的视线集中于讨论朱令中毒的真相上面,但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是当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向互联网求助捐款,这也是网络集群的正面例证,成为一项社会救助途径。
3.网络集群成为现实集群的虚拟平台和缓冲阶段
由网络平台的双重性,可以看出,如果网络集群能够顺利平息,其对于现实的意义将会非常大。现实中的集群更为不易控制,若能先在网络上进行宣泄,现实中的行为将更加理性化。这也可以说明为何网络集群后发展成为的现实集群都有着鲜明的组织化和目的性。所以,如果过在网络集群中有效的解决集群行为和正确的引导,可以避免现实中的诸多冲突。
四、结语
集群行为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反社會性、引起社会动荡,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集群却给现实集群带来了系列的新的解释角度和发展导向。本文以大学生作为网络集群的主体,集中探讨了大学生在网络集群中行为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并由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集群行为和现实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性,以其为出发点透视了网络集群和现实的联系,集中在第三块内容进行了阐释,详述了网络集群作为现实集群的诱导、组织及讨论的平台,避免现实集群行為的非理性成分,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由于调研的不充分,很多观点证据不足,还显稚嫩和片面,请老师指导和评判。
参考文献:
[1]卢春伶,谭有模.网络“人肉搜素”集群现象浅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03):120-121.
[2][法]古斯塔夫·勒 庞著.冯克利 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
[3]王道勇.匿名的狂欢与人性的显现——对2006年若干网络集群事件中网民行为的分析.
[4]徐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与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思考——以大学“贴吧”为个案.现代企业文化,2009,(27):71-72.
[5]何白.网络集群:非理性行为的温床.东南传播,2007,(07):74-75.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集群 影响 延伸
据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今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而各类网民中大学生是受到关注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在统计调查的18种应用中除了网络炒股之外的应用,大学生的应用普及率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博客、论坛是他们极为活跃的领域,这直接导致大学生成为了当今网络集群行为的主体。而大学生群体本身在社会中又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除了其学历高、年龄较小、无稳定收入来源之外,其处于心理转型及价值观、人格的形成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容易受到各类信息造成的结构性压力和煽动,容易短期内在网络中形成集群并影响整个集群的导向,并且进而引发社会的讨论和思考。由于大学生代表了未来的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社会给予其的关注自然非同一般,由大学生引发的事件更容易在社会中形成舆论和导向。
一、大学生网络集群的特点
“网络集群行为”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的提出,之所以将网络中的由于某个刺激因素而导致的短期大量网民聚集概括为此,是因为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集群行为的特征。集群行为,又称为“集聚行为”或“聚合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或者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大学生网络集群作为网络集群中特殊的一个类型,和其他的网络集群行为出现了一定的区分,本文以清华大学出现的“C语言门”事件进行解释。一般来说,网络集群事件发生发展可以看作三个阶段:爆发期、交互期、平息期。
1.爆发期
“C语言门事件”即2010年1月10日,网友“puppyxy”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发布了一则《一清华女为C语言程序和人上床》的帖子,称自己的女友勾引学长,以开房为条件“交换”C语言作业,并因此和自己分手。此帖发出后,立即引起热议,帖文内容被各大论坛、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C语言门”事件成为网络热词。
可以看出,由于大学生网络集群本身依存于大学生群体之上,往往其集群在现实中为一个更小的集合圈,这样使得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从一开始的爆发期就渗入到了现实当中。从评论内容来看,初期的大学生网络集群都处于一种情绪的感染阶段,用词基本为“Re(意为回复,表赞同)”“顶”等表达关注的词语,但未附加个人的价值评价,并且对于帖子真实性的质疑来的要早于其他网络群体的集群。
总结来看,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爆发期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渗入性、情绪感染性、理性力量更为强大的特征。
2.交互期
此阶段作为一般网络集群行为表现出的是理性力量与非理性力量在网络互动中的争论,而由于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理性力量在初期就体现出了主导性,所以在此阶段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显得格外特别。
“C语言门”在爆发过后,水木BBS的帖子被删,未继续引发相关讨论,这一点也体现了大学生的网络集群更容易受到控制和秩序的监督。但由于其本身依托于学校的群体之上,根本并没有解决网络集群造成的影响。由于该事件的进一步感染和扩展,延伸到学校之外,“人肉搜索”等后续的行为依然发生,尤其是人肉搜索依托校内网更是瞬间突破,并且在网络中对于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照片、相关视频给以了详细的曝光。总结来看,这个阶段中,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有着以下的特点:
(1)受到现实环境约束:校内环境之下会有现实对于虚拟网络秩序的引导力量。
(2)看待事件角度分散。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集群事件较为熟悉,并且由于网络集群行为的普遍导致其看待事物的角度更为多元,通常在一个事件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针对面。这也使得大学生网络集群无法集中成强大的狂热导向。
(3)各类价值观的冲击。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道德认同,而非其他网络集群中会出现压倒性的观念引领者,这也是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征,看待问题更自我而决定的。所以,大学生的网络集群行为理性成分和探讨成分更多,但也存在不同价值观冲突的可能性。
3.平息期
在此阶段,理性行为推动着网络参与者对事件讨论的深入,影响着网络集群行为的形态,在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继续反驳非理性的观点及参与行为。第二,探讨事件背后的本质,揭露事件暗含的利益诉求。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并未体现出过大的趨势差别,但因为前两个阶段体现出的不同特征,大学生网络集群的平息期也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
围绕“C语言门”事件,在平息阶段,各类网络文章怀疑此事件又是一个“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尽管在网络集群之后没有引发现实的集群行为,但“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暴力已经从一开始渗透到现实当中,在平息阶段虽然讨论逐渐消退,但在现实中的大学生小范围集合中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带来负面的影响,并且在教育完善中会被拿出不断的进行再分析和再讨论。
二、大学生网络集群在现实中的影响
1.从事件的爆发期
对于当事人的影响:造成扭曲的大学生社会化,这将为大学生教育和成长的心理引导带来难题。
信息传播的影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个价值观、道德观塑造的契机,这对于教育体制的广度做出了要求。
2.从事件的后延性
(1)造成现实中的感染升级、去个性化表现。例如,“C语言门”事件引发的现实讨论使得信息快速感染,并且形成了结构性的压力,未得到相关信息的大学生都迫于大众的信息压力而产生从众倾向,转而主动了解信息并加入讨论。 (2)造成现实中的集群现象。大学生由网络集群而引发的网聚和其他形式的现实结合非常之多。但在近期也发展处了一些逐步通过网络集群而稳定的组织化的群体,为大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3.从事件的深度
网络集群的现象被利用:2009年奥巴马访华期间曾在上海交大进行演讲,也出现了一起网络集群事件,即“奥巴马女郎”事件,即演讲中,一位长相身材都十分出众的上海交大女研究生一组脱外套的图片被上传,形成了网民的热烈评价,最后被查明是给女生和“网络炒手”一同设计的走红“阴谋”,妄图利用该事件步入演艺圈。这正是网络集群被利用的例证。网络炒手利用网络信息的感染和散播,将一件不带特殊含义的事件加以传播却造成了不一样的结果。而在大学生网络集群中,很多正处在极强的社会上升流动欲望中的大学生很可能利用网络集群现象作为上升的途径。
三、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现实中的延伸
由上文可知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现实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和更为紧密的结合,其主要意义在于使得人们对于网络集群行为有了辩证的看待。而这种网络集群行为在现实中的延伸意义,尤其是正面的看待之下,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大学生和社会互动的网络平台促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根据大学生处于心理转型和价值观形成期的特点,可以将大学生网络集群归结为三种性质的结果,这三种结果若经过正确引导都会对社会产生良性、正面的影响。
1.价值观讨论进而延伸,影响转型中的社会道德导向
“C语言门”事件中对于相关的“性伦理”讨论就引发了相关的性观念讨论,基本成两派,一类观点对大学生交易性质的性行为进行了批驳,一类观点认为这样的事情属于“你情我愿”,没有伤及任何人的利益,不存在道德问题。这样的讨论有助于转型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群体中个体的自省,而避免了冲突在现实群体中的升级。
2.网络集群成为了现实集群的联系渠道
网络集群也有被现实集群利用的可能性,作为现实集群感染的进一步扩大,造成现实集群行为的进一步激化。这也是学校、政府最为担心的一点,但大学生网络集群也并非只有负面的影响。94年的朱令铊中毒事件引发的大量网络集群将大家的视线集中于讨论朱令中毒的真相上面,但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是当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向互联网求助捐款,这也是网络集群的正面例证,成为一项社会救助途径。
3.网络集群成为现实集群的虚拟平台和缓冲阶段
由网络平台的双重性,可以看出,如果网络集群能够顺利平息,其对于现实的意义将会非常大。现实中的集群更为不易控制,若能先在网络上进行宣泄,现实中的行为将更加理性化。这也可以说明为何网络集群后发展成为的现实集群都有着鲜明的组织化和目的性。所以,如果过在网络集群中有效的解决集群行为和正确的引导,可以避免现实中的诸多冲突。
四、结语
集群行为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反社會性、引起社会动荡,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集群却给现实集群带来了系列的新的解释角度和发展导向。本文以大学生作为网络集群的主体,集中探讨了大学生在网络集群中行为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并由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集群行为和现实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性,以其为出发点透视了网络集群和现实的联系,集中在第三块内容进行了阐释,详述了网络集群作为现实集群的诱导、组织及讨论的平台,避免现实集群行為的非理性成分,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由于调研的不充分,很多观点证据不足,还显稚嫩和片面,请老师指导和评判。
参考文献:
[1]卢春伶,谭有模.网络“人肉搜素”集群现象浅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03):120-121.
[2][法]古斯塔夫·勒 庞著.冯克利 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
[3]王道勇.匿名的狂欢与人性的显现——对2006年若干网络集群事件中网民行为的分析.
[4]徐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与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思考——以大学“贴吧”为个案.现代企业文化,2009,(27):71-72.
[5]何白.网络集群:非理性行为的温床.东南传播,2007,(0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