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是为“向前看”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dw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一生几乎未动过“枪”,但其“枪的理论”却举世无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深谋远虑,面对苏、美两国激烈的太空角逐和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建设与未来的安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毅然作出“发展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包括现代火箭在内的尖端技术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
  据资料显示,1953年春天,毛泽东曾问周恩来:“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周恩来回答说:“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在导弹方面,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火箭专家钱学森早日回国。”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藩篱回到祖国后,毛泽东于1956年2月1日在百忙中接见了钱学森,亲自向他询问发展尖端科技的有关问题。毛泽东问:“从现在起,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使我国在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能不能做到?”钱学森答道:“只要计划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年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就批准了聂荣臻在《加强我国导弹研制工作的报告》中提出的发展导弹“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从此,中国的导弹事业在毛泽东“先写楷书,后写草书”的指示下拉开了序幕。
  然而,人世间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1960年,当我国的导弹仿制进入关键阶段,原苏联政府突然断绝援助,撤走了专家,使我国尖端武器研制陷入困境。这时毛泽东主席鼓励大家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于是,我国自己的专家、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仅仅在苏联专家撤走3个月后,就创造了世界奇迹,代号为1059的导弹就发射成功。1962年,面对中国人民“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严重灾害,毛泽东针对以“两弹”(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是“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以一个战略家应有决胜千里的运筹帷幄和一个伟人应有的担当指示说:“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这样,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勒紧腰带”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两弹”工程在国民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候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得到大发展。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毛泽东得知后十分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搞不成导弹核武器呢,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从此,共和国也就有了‘看家护院’‘杀手锏’;有了护佑共和国安全的完整的二次核打击能力;有了能够抵御外敌的立体防护力量;有了较为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
  有一种人,虽已离去,却仍刻骨铭记;有一种记忆,穿越时空,却仍历久弥新。毛泽东就是这类群体的杰出代表。睹物思源,当我们为共和国在空天防御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骄傲和自豪时,千万不要忘记今天中国航天大国地位的奠定与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今年1月17日,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吳运铎同志诞辰100周年。姚远主编约我写篇专文,作为一名军工人,我欣然应允,就永远学习军工英雄吴运铎写了此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上小学时,就学习过有关吴运铎事迹的课文。上中学时,就看了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同学们决心向他学习,长大做一名共产党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五机部工作期间多次与时任二十院副院长的吴运铎同志相会,他的
期刊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国核工业创建60多年来,立足自主创新,坚持安全发展,谱写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篇章,当前,以高温气冷堆技术为代表的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核电“走出去”迎来了重要历史机遇。  我国核电“走出去”具有坚实基础和多重优势  当今世界,在核安全标准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出于最高核安全標准以
期刊
华龙号  由中核集团ACP1000和中广核集团ACPR1000+两种技术融合而咸,以中核集团“177组燃料组件堆芯”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型。  总设计师  邢继  时间  2015·5·7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2016·11·21  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穹顶总装,主体工程建设进入
期刊
军工企业在自身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鲜明特点的军工企业文化,如何让军工企业文化落地,是每个军工企业都应重视的问题。军工故事恰恰是军工企业文化成长的沃土。通过挖掘军工企业发展中的军工故事,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生动地、真实地展现军工企业文化内涵,提升军工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和文化认同,促进军工企业文化落地。  军工故事军工史上不朽的丰碑  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军工故事不断演绎的过程,
期刊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火箭模型,该火箭于1960年2月19日发射成功。1993年8月21日,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由北京508所集邮协会发行专题纪念封一枚,留作永久记忆。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成功地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号送上了太空,令世界瞩目。而美国也于1958年1月31日,将一颗名为“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太空。中
期刊
2015年5月,“华龙一号”在万众瞩目中开工。作为工程总承包方的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既肩负着工程总体施工推进的任务,更担负着将“华龙一号”这一新的核电三代先进技术从图纸变成现实的重任,全球都在关注华龙首堆。日前,我们走进工程公司,就华龙首堆的具体挑战和华龙系列的未来创新方向,对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进行了专访。  首堆进展好于预期  作为福清五号机组的总包单位,您能否
期刊
放眼江西省乃至中国,像中航工业洪都这样有着深厚的历史、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雄浑大气改革气魄的企业凤毛麟角。在过去的几年,随着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这位航空工业长子再次散发出朝阳般的生机活力。追本溯源,是怎样的艰辛,炼就了这座现代化的航空企业的筋骨,又是怎样的辉煌,让它持续图强。  毛泽东 惊天动地的大事  1954年7月3日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雅克-18(初教5)型飞机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新中国飞机
期刊
洪都,一个张力内敛、令人尊敬的称谓,入耳至美。  地理上的洪都,在王勃的文华中流淌千年,叫人深深记住;国防上的洪都,在军工的光荣中激情四射,叫人深深眷恋。  80年前,这里是民族航空工业的肇始地之一,在纷飞的战火中刻写了不屈的身影;64年前,这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摇篮之一,用第一架飞机点燃了我们的璀璨空天。如今,这里兴起点亮未来的辽阔航空城,把自己的历史积累和抱负再次尽情释放。  从救国到报国、强国
期刊
1979年12月20日,洪都自行设计制造的初教6型飞机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章。  穿越时空,重温历史,洪都伴随着共和国航空事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辉煌之路。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洪都已初具规模,完成了由修理阶段进入仿制阶段,也基本上掌握了活塞发动机飞机的制造技术。但飞的理想却总在萦绕着洪都人的魂。  1958年,空军急需一种新型教练机,于是洪都人又重新开始书写新的奋飞纪录。他们奔上了自行设计的开拓
期刊
成功,永远属于敢于开拓、善于创新的勇者。  在新军事变革到来的时期,在国际市场上新一轮第三代高级教练机的竞争已经开始。洪都作为中国教练机研发生产基地,主动承担起了新型高教机的研制。通过扎实的工作和不懈努力,2003年1月,国防科工委批准“猎鹰”L15高级教练机为军贸出口产品;2004年1月,原中航二集团批准“猎鹰”L15高级教练机立项研制。  2006年3月13日16时26分,“猎鹰”成功首飞!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