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为此大家都在积极钻研新的语文教学形式。于是,语文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多媒体引进了,气氛更民主了,学生更主动了,互动更多了,讨论更热烈了等等。其实细察一下,不难发现上述变化主要还是在课堂形式上体现新理念,它们掩饰不了一个事实,即语文课堂教学的肤浅化倾向,探究游离于文本,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而语文学习的内容特点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感知、理解和评价文本,培育文本解读者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培育解读者的审美素质等。这是大语文教学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因此,我认为须要切实对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作出新的整体观照与探究。
1.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大家都能意识到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勤劳朴素、革命精神的教育,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虽然语文新教材已对主题有所拓展,但对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等与中学生切身有关的情感世界关注较少。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世界中学生被囿于其中,眼界过窄,无法满足学生体验情感的要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学生扩大自己情感体验的空间,而学生所积累的情感体验又是培育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语文的内在要求。
学生有了足够的情感体验,就能理解教师的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而增强语文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基础,但又不能局限于此。不能只有语文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美术、音乐,甚至是现在的前沿艺术,如表现艺术等都是学习的内容。也可说语文学习的文本不仅是文学作品,还应是绘画作品、雕塑作品、音乐作品等,甚至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是语文学习的外延。
2.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呢
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更具时效性和操作性了。教师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可让学生进入互联网的世界。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这样除了在正常的教室上课以外,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语文学习的文本信息,变静态的文本为形象的、可想的、可悦的多彩世界,这些无不是形象的比喻和意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浏览网页,积累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各学科知识,运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语文。也可进行文学创作,还可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在互联网中与他校的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走出一班、一校的限制,实现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我的能力。二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构建“问号场”。对学生而言,問题是放飞他们想象的钥匙,有了问题,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需要一种渴求。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三是除了间接的方式外还可以把学生放飞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引发学生直接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
3.拓展教学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3.1 课内研读与课外延展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老师们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在进行拓展时应当注意:课外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变体改编、技术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这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定。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文以外的延伸拓展一定是在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了充分的感悟、体验、品位之后,学生只有在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了文本的意义后,才能够激发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因而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欲望。例如学习《背影》,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是最感人的,如果只是着重于纯技术的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分析出动词的使用表现了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细腻的爱,如果不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就让学生写自己感受的父爱,就如无源之水,显得牵强附会了。师生可以反复朗读这一段,创设出这样的一种意境:一个严冬,一段难以攀爬的铁路,一位步履蹒跚的父亲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儿子买橘,假设你是当时的朱自清,父亲的哪一个动作感动了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体验,学生不但可以读出文中父亲深挚的父爱,相信此时父爱母爱会如阵阵暖流激荡他们的内心,一幅幅温暖美好的生活画卷会在头脑中再现,这时的拓展——抒写父爱(或母爱)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之功效,学生的情感和文字就会如汩汩泉水倾泻而出了。又如《滕王阁序》这篇课文的教学,可在疏通了字句、分析了内容结构后,安排一节拓展课。因为此文作为名篇中的名篇,它最感人肺腑、荡人心魄的东西,正像陶尔夫所说,就是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而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此句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美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教学步骤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讨论分析此句中“景”的特点以及与“情”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有相同意境的句子并加以分析。这样的拓展课就有启发性,能激发人讨论的欲望。
3.2 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本阅读、板书设计的关系
现代多媒体技术拥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独特优势,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充课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决不能以它来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取代师生情感交流中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取代语文教师的娟娟秀字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产生的影响。多媒体的使用,还有其他误区,如课件多以“标准答案”显示,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快速闪动的“画面”,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不协调的配乐,干扰了学生的阅读。
综上所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是语文教学人性化(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要求)的必需,也是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也是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师、作为学生都应有的与时俱进的理念。
1.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大家都能意识到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勤劳朴素、革命精神的教育,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虽然语文新教材已对主题有所拓展,但对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等与中学生切身有关的情感世界关注较少。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世界中学生被囿于其中,眼界过窄,无法满足学生体验情感的要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学生扩大自己情感体验的空间,而学生所积累的情感体验又是培育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语文的内在要求。
学生有了足够的情感体验,就能理解教师的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而增强语文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基础,但又不能局限于此。不能只有语文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美术、音乐,甚至是现在的前沿艺术,如表现艺术等都是学习的内容。也可说语文学习的文本不仅是文学作品,还应是绘画作品、雕塑作品、音乐作品等,甚至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是语文学习的外延。
2.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呢
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更具时效性和操作性了。教师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可让学生进入互联网的世界。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这样除了在正常的教室上课以外,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语文学习的文本信息,变静态的文本为形象的、可想的、可悦的多彩世界,这些无不是形象的比喻和意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浏览网页,积累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各学科知识,运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语文。也可进行文学创作,还可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在互联网中与他校的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走出一班、一校的限制,实现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我的能力。二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构建“问号场”。对学生而言,問题是放飞他们想象的钥匙,有了问题,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需要一种渴求。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三是除了间接的方式外还可以把学生放飞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引发学生直接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
3.拓展教学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3.1 课内研读与课外延展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老师们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在进行拓展时应当注意:课外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变体改编、技术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这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定。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文以外的延伸拓展一定是在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了充分的感悟、体验、品位之后,学生只有在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了文本的意义后,才能够激发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因而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欲望。例如学习《背影》,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是最感人的,如果只是着重于纯技术的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分析出动词的使用表现了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细腻的爱,如果不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就让学生写自己感受的父爱,就如无源之水,显得牵强附会了。师生可以反复朗读这一段,创设出这样的一种意境:一个严冬,一段难以攀爬的铁路,一位步履蹒跚的父亲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儿子买橘,假设你是当时的朱自清,父亲的哪一个动作感动了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体验,学生不但可以读出文中父亲深挚的父爱,相信此时父爱母爱会如阵阵暖流激荡他们的内心,一幅幅温暖美好的生活画卷会在头脑中再现,这时的拓展——抒写父爱(或母爱)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之功效,学生的情感和文字就会如汩汩泉水倾泻而出了。又如《滕王阁序》这篇课文的教学,可在疏通了字句、分析了内容结构后,安排一节拓展课。因为此文作为名篇中的名篇,它最感人肺腑、荡人心魄的东西,正像陶尔夫所说,就是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而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此句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美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教学步骤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讨论分析此句中“景”的特点以及与“情”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有相同意境的句子并加以分析。这样的拓展课就有启发性,能激发人讨论的欲望。
3.2 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本阅读、板书设计的关系
现代多媒体技术拥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独特优势,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充课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决不能以它来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取代师生情感交流中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取代语文教师的娟娟秀字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产生的影响。多媒体的使用,还有其他误区,如课件多以“标准答案”显示,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快速闪动的“画面”,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不协调的配乐,干扰了学生的阅读。
综上所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是语文教学人性化(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要求)的必需,也是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也是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师、作为学生都应有的与时俱进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