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金的小说《1963年11月22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小镇图景,和现在相比,那时的小镇令人无比神往。当小说的主人公艾皮斯成为安博森,他的家乡缅因州的里斯本回到了她最美好的年头:花团锦簇的草地、苏打水喷泉、喧闹的磨坊、街边的零售商店……美国小镇是不是如斯蒂芬·金所言,已经过了她的黄金时代了呢?
现在,每当新开一座沃尔玛大型超市,就意味着小镇附近的杂货店和食品店行将关门;本地经济将被纳入全球产业链的一环,不符合这一趋势的东西遭到无情淘汰;赛百味联锁店取代了家乡风味的小餐馆。几十年来中产阶级受到挤压,购物中心和综合体把商业街逼到山穷水尽,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榨干内陆乡村,我们除了为它们哀悼、声讨,把无限美好的往昔夹进记忆的书本里,却从没想过思考或认真考虑一下革新、技术、“千禧一代”的存在。小镇的确古朴典雅,却并不新潮。
或许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找到惊奇之处。全美的小镇能从当下城市复苏的潮流里获益吗?它们能吸引时髦人士和年青一代吗?小镇能在旅游业以外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吗?
马里兰州的优秀示范
马里兰州实施多年的“增长良策”是一个好的开端。州长帕里斯·格雷指明让马里兰州立大学把分校建在汉格斯镇的镇中心,为了防止州立大学变卦,他明确表示拒绝看到分校建在小镇外围的情况发生。州长同样严格限制本州的教育基金被投放到小镇以外。如今,坐落于汉格斯顿镇中心的芭芭拉·英格兰姆艺术学院带来了喜人的街区生活,围绕校园的餐馆和沿街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的到来还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很多汉格斯顿镇的居民成了巴士司机,每天早晨把满满一车的师生载向华盛顿特区。
马里兰州的弗里德利克镇是另一个成功的范例。这里也有强势的地方官,为振兴小镇做出了关键性的政策决定。弗里德利克镇把原本饱受河水泛滥之灾的镇中心搬到了新开发区,铺设了一条中央绿荫大道,沿岸点缀以各色亲水景观,持续二十五年的基础建设终于换来了投资回报。弗里德利克镇的“河畔经济”很明显是效仿德州的圣安东尼奥,在该市市长扬苦心经营了十七年之后,圣安东尼奥崛起了一条“河滨街区”。以横卧圣安东尼奥河畔的“长条子公园”为中心,星罗棋布的各类饭店向街区四周发散,附近“市场大街”上开满了啤酒屋。小镇还建造了艺术中心、小型会议馆、全新的换乘轨交中转站等。为了迎接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圣安东尼奥市还做了土地储备等预备工作。
马里兰州的首府安纳波利斯没有强势的地方领导,也同样取得了成功,这要归功于她的历史遗迹,坐落于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地理位置,以及附近的切塞彼克海湾。小镇的历史建筑集中在东边,于是镇政府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把建设重点放在西街。历史遗迹的压力得以缓解。现在的西街汇聚了饭店、摩登办公楼、宾馆,在泰勒街附近还有一座购物综合体。
同样位于马里兰州的科布兰德原本以公路网、商店和矿场为经济支柱,然而随着产业结构改变,小镇陡然陷入困境。有一条货运铁路环山而来,途经小镇,但科布兰德镇坐落于马里兰州贫瘠的西部狭长地带,无法利用自己的交通枢纽从华盛顿或巴尔的摩而来的过客身上获利。她的境内也没什么好的学院。尽管先天条件如此不足,科布兰德镇还是觅到了商机。她盖了一座气派的旅馆,步行购物综合体里开了许多提供露天桌位的漂亮餐馆,还有一座与华盛杜特区的同行相比也丝毫不逊色的咖啡馆。科布兰德的生命线是她作为运输中枢的历史。马里兰州西部的铁路至今仍行驶着蒸汽火车,轰鸣的机车声连附近的福斯特堡都听得见。这条铁路吸引了火车迷和前来观摩的访客。
另外,流过小镇的波特马克河有一条支流,它是一条废弃的小运河,一百多年前,靠纤夫人力拖曳的小船曾在运河上往返。这条运河勤勤恳恳地服务于运输业,直到铁路把它踢进历史的垃圾桶,却在今天重新焕发了生命力。现在沿着运河的河岸被改建成一条跨州自行车道,从华盛顿特区一直通向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受益于马里兰州的扶助政策,运河被修缮一新,成为科布兰德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镇并不注定衰落
在华盛顿特区以南50英里的费德里克斯堡,这座弗吉尼亚州的小镇自殖民地时便已存在。小镇的经济支柱是历史,在她的镇中心有超过40座大型历史遗留建筑物。费德里克斯堡的人口结构与一般华盛顿特区的市郊并没有太大不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力。小镇的零售业和餐饮业十分繁荣,它们不单单为前来瞻仰南北战争遗迹的游客而服务,也旨在满足本地居民。小镇居民们可以住在镇中心的老街区,也可以选择住到镇边的新建公寓里。她不怎么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但另一方面,作为小镇文脉的玛丽华盛顿大学,却好似一块自由主义的飞地,被这片笼罩在保守主义思想之下的土地所环绕。历史价值才是振兴小镇的最大财富,舍此一切都无从谈起。
究竟什么因素能带领美国小镇走向明天?单纯从以上例子中归纳出一些假设,无助于解答这个问题。但有一件事很明白:美国的小镇并不注定衰落。对于探索未来美国城建政策而言,小镇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有着强烈家乡归属感的小镇居民往往可以仅凭一代人就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乐步街道、自行车租借、本土美食、综合体和计量管理制度,所有这些在小镇试行都远较大都市容易。
可见,大城市的成功和小城镇的复兴并不是零和关系。凭借地理优势、政治头脑,这些洋溢着美丽、明媚、健康、愉快气氛的小城镇不仅吸引各方游客,也聚集起全美最具创造性的学院和学子。从当地走出去的毕业生又会在小镇或小镇附近创业,形成反哺效应,最终在小镇经济—周边产业—居民生活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每当新开一座沃尔玛大型超市,就意味着小镇附近的杂货店和食品店行将关门;本地经济将被纳入全球产业链的一环,不符合这一趋势的东西遭到无情淘汰;赛百味联锁店取代了家乡风味的小餐馆。几十年来中产阶级受到挤压,购物中心和综合体把商业街逼到山穷水尽,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榨干内陆乡村,我们除了为它们哀悼、声讨,把无限美好的往昔夹进记忆的书本里,却从没想过思考或认真考虑一下革新、技术、“千禧一代”的存在。小镇的确古朴典雅,却并不新潮。
或许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找到惊奇之处。全美的小镇能从当下城市复苏的潮流里获益吗?它们能吸引时髦人士和年青一代吗?小镇能在旅游业以外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吗?
马里兰州的优秀示范
马里兰州实施多年的“增长良策”是一个好的开端。州长帕里斯·格雷指明让马里兰州立大学把分校建在汉格斯镇的镇中心,为了防止州立大学变卦,他明确表示拒绝看到分校建在小镇外围的情况发生。州长同样严格限制本州的教育基金被投放到小镇以外。如今,坐落于汉格斯顿镇中心的芭芭拉·英格兰姆艺术学院带来了喜人的街区生活,围绕校园的餐馆和沿街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的到来还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很多汉格斯顿镇的居民成了巴士司机,每天早晨把满满一车的师生载向华盛顿特区。
马里兰州的弗里德利克镇是另一个成功的范例。这里也有强势的地方官,为振兴小镇做出了关键性的政策决定。弗里德利克镇把原本饱受河水泛滥之灾的镇中心搬到了新开发区,铺设了一条中央绿荫大道,沿岸点缀以各色亲水景观,持续二十五年的基础建设终于换来了投资回报。弗里德利克镇的“河畔经济”很明显是效仿德州的圣安东尼奥,在该市市长扬苦心经营了十七年之后,圣安东尼奥崛起了一条“河滨街区”。以横卧圣安东尼奥河畔的“长条子公园”为中心,星罗棋布的各类饭店向街区四周发散,附近“市场大街”上开满了啤酒屋。小镇还建造了艺术中心、小型会议馆、全新的换乘轨交中转站等。为了迎接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圣安东尼奥市还做了土地储备等预备工作。
马里兰州的首府安纳波利斯没有强势的地方领导,也同样取得了成功,这要归功于她的历史遗迹,坐落于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地理位置,以及附近的切塞彼克海湾。小镇的历史建筑集中在东边,于是镇政府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把建设重点放在西街。历史遗迹的压力得以缓解。现在的西街汇聚了饭店、摩登办公楼、宾馆,在泰勒街附近还有一座购物综合体。
同样位于马里兰州的科布兰德原本以公路网、商店和矿场为经济支柱,然而随着产业结构改变,小镇陡然陷入困境。有一条货运铁路环山而来,途经小镇,但科布兰德镇坐落于马里兰州贫瘠的西部狭长地带,无法利用自己的交通枢纽从华盛顿或巴尔的摩而来的过客身上获利。她的境内也没什么好的学院。尽管先天条件如此不足,科布兰德镇还是觅到了商机。她盖了一座气派的旅馆,步行购物综合体里开了许多提供露天桌位的漂亮餐馆,还有一座与华盛杜特区的同行相比也丝毫不逊色的咖啡馆。科布兰德的生命线是她作为运输中枢的历史。马里兰州西部的铁路至今仍行驶着蒸汽火车,轰鸣的机车声连附近的福斯特堡都听得见。这条铁路吸引了火车迷和前来观摩的访客。
另外,流过小镇的波特马克河有一条支流,它是一条废弃的小运河,一百多年前,靠纤夫人力拖曳的小船曾在运河上往返。这条运河勤勤恳恳地服务于运输业,直到铁路把它踢进历史的垃圾桶,却在今天重新焕发了生命力。现在沿着运河的河岸被改建成一条跨州自行车道,从华盛顿特区一直通向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受益于马里兰州的扶助政策,运河被修缮一新,成为科布兰德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镇并不注定衰落
在华盛顿特区以南50英里的费德里克斯堡,这座弗吉尼亚州的小镇自殖民地时便已存在。小镇的经济支柱是历史,在她的镇中心有超过40座大型历史遗留建筑物。费德里克斯堡的人口结构与一般华盛顿特区的市郊并没有太大不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力。小镇的零售业和餐饮业十分繁荣,它们不单单为前来瞻仰南北战争遗迹的游客而服务,也旨在满足本地居民。小镇居民们可以住在镇中心的老街区,也可以选择住到镇边的新建公寓里。她不怎么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但另一方面,作为小镇文脉的玛丽华盛顿大学,却好似一块自由主义的飞地,被这片笼罩在保守主义思想之下的土地所环绕。历史价值才是振兴小镇的最大财富,舍此一切都无从谈起。
究竟什么因素能带领美国小镇走向明天?单纯从以上例子中归纳出一些假设,无助于解答这个问题。但有一件事很明白:美国的小镇并不注定衰落。对于探索未来美国城建政策而言,小镇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有着强烈家乡归属感的小镇居民往往可以仅凭一代人就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乐步街道、自行车租借、本土美食、综合体和计量管理制度,所有这些在小镇试行都远较大都市容易。
可见,大城市的成功和小城镇的复兴并不是零和关系。凭借地理优势、政治头脑,这些洋溢着美丽、明媚、健康、愉快气氛的小城镇不仅吸引各方游客,也聚集起全美最具创造性的学院和学子。从当地走出去的毕业生又会在小镇或小镇附近创业,形成反哺效应,最终在小镇经济—周边产业—居民生活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