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结合教学实践,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PCR技术与体内DNA复制,基因库、基因文库与基因组文库,不同的分子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与早期胚胎培养,试管动物与克隆动物,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和原生质滴,滋养层细胞与饲养层细胞,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等几组相近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归纳了上述概念的异同点,为避免混淆并能深入理解概念提供支撑.
【机 构】
:
湖北省天门市岳口高级中学 湖北天门4317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教学实践,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PCR技术与体内DNA复制,基因库、基因文库与基因组文库,不同的分子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与早期胚胎培养,试管动物与克隆动物,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和原生质滴,滋养层细胞与饲养层细胞,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等几组相近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归纳了上述概念的异同点,为避免混淆并能深入理解概念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通过综述基于过氧化物酶和生物素连接酶的邻近标记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常见问题,重点回顾目前邻近标记技术在神经生物学领域主要用于突触亚区分子成分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分析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活体脑组织中探针输入和高背景等挑战.展望该技术将为系统地鉴定神经组织中高度复杂的动态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及亚细胞结构蛋白质组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寻找神经生物学中的关键分子提供有效途径.
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一节的教学中,将课程标准所呈现的概念细化为下位概念,并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以情境—问题—任务—活动的方式展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指向概念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科学论证等环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构建概念,通过应用概念环节促成学生内化概念.
为弥补传统微生物学实验考核的弊端,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再单独设置验证和综合性实验,仅设计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并将其分解成含有验证、综合、设计性的8个小实验项目.在“3+1”实验教学模式下,将每个小实验项目按照实验准备、智能导学、实验操作和总结创新等4个环节分别进行量化评分,不再安排期末实验考核,学生成绩则由在“3+1”教学模式中所做的每个小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得分综合确定.通过对每个小实验项目的每个环节得分段位进行分析可知,学生对每个小实验项目每个环节的掌握情况.与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相比,“3
为提升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水平,基于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构建基于PBL模式的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由学生项目组自主设计实验,将课程内容与产品生产实践相关联,以项目化管理完成实验全过程.从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融合学科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现从基础到综合实践的生物工程实践体系改革模式.
对摩尔根“果蝇的限性遗传”论文及其团队后续的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史料中比较典型、富有思考性的3处实验结果,“子一代的果蝇不是全部红眼,测交的后代不是规律完美的25%,摩尔根不需要考虑XY染色体同源片段和Y染色体的问题”,可帮助学生更全面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理论的演化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正确的科学史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满足生物科学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公共慕课平台上建设生物化学实验校园独立SPOC,并对生物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线上教学主要完成对实验原理、试剂配制、仪器使用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示范等教学内容,线下教学则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上教学为线下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提高了线下教学的效率,通过拓展实验项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提高了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增加了成绩区分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
问题串是以主问题为核心、子问题为支架的结构化问题组合.通过问题串可引导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一节的教学中,采取以问题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教学模式.
在“动物的运动”一节线上教学中,学生在摄像头下从外至内解剖、观察鸡翅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通过一系列基于逻辑和证据的分析,找到屈肘、伸肘动作发生的结构基础和原理,认同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的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动物运动结构的理解.
在“动物的运动”一节课的教学中,设计故事情境贯穿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模型和录制实物视频,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维生素C的检测”一节的实验教学中,以能级递进活动为主线,学生合作讨论,依托分组实验对不同食物中维生素C的检测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化解对实验现象的疑惑,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