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中点出:印度是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唯一缺席这次论坛的国家。印度莫迪政府确实缺席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引起了媒体关注以及学术界的讨论。显然,印度莫迪政府百般纠结之后选择缺席“一带一路”峰会,莫迪政府心里无论如何都不会舒坦。本文试图分析,高峰论坛之后,莫迪政府将作何选择?仅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及其他国家开放的姿态,还不足以撬动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参与。中巴经济走廊这一旗舰项目固然是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没有这一旗舰项目,考虑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展缓慢,印度也不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或者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一带一路”在南亚方向的印度难点,归根结底还是中印关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莫迪政府;一带一路;中印关系
在北京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2017年中国政府主办的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这一“版权属于中国,成果各国共享”的倡议,吸引了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3位重要的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大约1500名代表出席,可谓“圈粉无数”。一时间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中国身上,仿佛一下忘记了令人屏息关注的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值得关注的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评价“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所展现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之魅力。美国及美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以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姿态,被媒体解读为白宫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正在迅速升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则引用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的传统俗语来表达资金融通的重要性,并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倡议,认为该倡议将链接世界文化和社会,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国际民生。除此以外,虽未参加高峰论坛但却同样吸引眼球并引发热议的当属南亚大国印度,莫迪政府虽然没有表态加入“一带一路”,但是印度积极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并成为第二大股东,其左右为难无比纠结的心态可想而知。莫迪政府没有参加高峰论坛,但印度的邻国积极参加了,进一步加剧了印度对中国扩展在其势力范围影响力的担忧,同样可以想象莫迪政府颇具焦虑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成为印度的主要关切,相对弱化了印度将中印边界问题与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多归因于中国的声音。特别是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更多人倾向于认可受主权因素和两国民意的影响,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管控分歧可能是双方理性的选择。印度支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无论印度推进东向政策之下的印度-缅甸-泰国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是孟印缅斯泰合作机制,都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存在交集,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是未来的趋势,中印深化合作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即便在目前的情势下,印度谋求中印在投资、旅游和文化等领域合作的态度积极,毕竟双边关系持续下滑并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基于此,当前也许是一个采取有效措施的较好时机。其中,务实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有可能成为中印改善合作关系的突破口。
当然,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展现出了开放与包容的姿态,将可能在中巴协商的基础上,探讨第三方参与建设的可能性。印度加入中巴经济走廊也许是改变目前“一带一路”之于印度窘境的一个选择,如此不仅意味着中印关系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印巴关系一定程度的解冻。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真能如此,不仅“一带一路”中的印度难点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推进也将更加顺畅。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其中能有多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呢?
仅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及其它国家开放的姿态,还不足以能够撬动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参与。中巴经济走廊这一旗舰项目固然是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没有这一旗舰项目,印度是否就会加入“一带一路”或者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呢?果真如此,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就不会如此“难产”了。
中印两个崛起中大国龙象共舞相互竞争的事实,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大可能指望印度有助力中国的积极意义,但却不能忽视印度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而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包括强化印美军事与安全合作对中印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助推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化;印度借助第三方势力“捣乱”或借助“藏独”势力将中印关系引向紧张;印度“不惜代价”通过牵制部分南亚国家或者采取措施干扰“一带一路”在南亚方向的推进,等等。可以说,印度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在印度洋和南亚方向的最大难点。
“一带一路”在南亚方向的印度难点,归根结底还是中印关系问题。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除了中印关系中的“传统问题”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印度的一个“心结”之外,目前中印关系依然存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虽然两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两大文明古国注定要碰撞与交流,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2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发展潜力与合作收益是无穷的,亚洲世纪的到来一定是建立在中印两国合作的基础之上。但是,无论中国还是印度,都并没有把双边关系置于相对重要的位置,重要性更多体现在口头上。由此也使得无论政策界还是学术界都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深入研究和探索改善双边关系的有效方法与合理渠道,缺乏好的切入点或者说好的项目、好的举措来切实推进中印关系向前发展。合作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不愿付诸努力,则双边关系自然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管控分歧也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无论如何,印度在地缘政治中鲜明的陆海复合的二元特征,决定了印度是兼具“一带”和“一路”战略利益的国家。如果在印度的邻国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情况下,印度坚持“特立独行”甚至“另辟蹊径”,把有限的精力和力量投入到削弱中国的实力以及应对中国的崛起,则只会消耗更多的内力,如此也是有悖于印度的长远利益和大国目标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印寻求广泛共识与互利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各自的战略考量。
作者简介:张波(1991—),男,汉族,四川西充人,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大国关系。
刘曙源(1990—),男,汉族,陕西西安市人,法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欧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与大国关系。
关键词:莫迪政府;一带一路;中印关系
在北京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2017年中国政府主办的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这一“版权属于中国,成果各国共享”的倡议,吸引了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3位重要的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大约1500名代表出席,可谓“圈粉无数”。一时间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中国身上,仿佛一下忘记了令人屏息关注的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值得关注的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评价“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所展现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之魅力。美国及美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以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姿态,被媒体解读为白宫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正在迅速升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则引用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的传统俗语来表达资金融通的重要性,并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倡议,认为该倡议将链接世界文化和社会,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国际民生。除此以外,虽未参加高峰论坛但却同样吸引眼球并引发热议的当属南亚大国印度,莫迪政府虽然没有表态加入“一带一路”,但是印度积极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并成为第二大股东,其左右为难无比纠结的心态可想而知。莫迪政府没有参加高峰论坛,但印度的邻国积极参加了,进一步加剧了印度对中国扩展在其势力范围影响力的担忧,同样可以想象莫迪政府颇具焦虑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成为印度的主要关切,相对弱化了印度将中印边界问题与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多归因于中国的声音。特别是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更多人倾向于认可受主权因素和两国民意的影响,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管控分歧可能是双方理性的选择。印度支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无论印度推进东向政策之下的印度-缅甸-泰国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是孟印缅斯泰合作机制,都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存在交集,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是未来的趋势,中印深化合作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即便在目前的情势下,印度谋求中印在投资、旅游和文化等领域合作的态度积极,毕竟双边关系持续下滑并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基于此,当前也许是一个采取有效措施的较好时机。其中,务实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有可能成为中印改善合作关系的突破口。
当然,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展现出了开放与包容的姿态,将可能在中巴协商的基础上,探讨第三方参与建设的可能性。印度加入中巴经济走廊也许是改变目前“一带一路”之于印度窘境的一个选择,如此不仅意味着中印关系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印巴关系一定程度的解冻。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真能如此,不仅“一带一路”中的印度难点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推进也将更加顺畅。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其中能有多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呢?
仅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及其它国家开放的姿态,还不足以能够撬动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参与。中巴经济走廊这一旗舰项目固然是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没有这一旗舰项目,印度是否就会加入“一带一路”或者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呢?果真如此,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就不会如此“难产”了。
中印两个崛起中大国龙象共舞相互竞争的事实,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大可能指望印度有助力中国的积极意义,但却不能忽视印度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而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包括强化印美军事与安全合作对中印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助推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化;印度借助第三方势力“捣乱”或借助“藏独”势力将中印关系引向紧张;印度“不惜代价”通过牵制部分南亚国家或者采取措施干扰“一带一路”在南亚方向的推进,等等。可以说,印度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在印度洋和南亚方向的最大难点。
“一带一路”在南亚方向的印度难点,归根结底还是中印关系问题。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除了中印关系中的“传统问题”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印度的一个“心结”之外,目前中印关系依然存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虽然两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两大文明古国注定要碰撞与交流,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2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发展潜力与合作收益是无穷的,亚洲世纪的到来一定是建立在中印两国合作的基础之上。但是,无论中国还是印度,都并没有把双边关系置于相对重要的位置,重要性更多体现在口头上。由此也使得无论政策界还是学术界都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深入研究和探索改善双边关系的有效方法与合理渠道,缺乏好的切入点或者说好的项目、好的举措来切实推进中印关系向前发展。合作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不愿付诸努力,则双边关系自然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管控分歧也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无论如何,印度在地缘政治中鲜明的陆海复合的二元特征,决定了印度是兼具“一带”和“一路”战略利益的国家。如果在印度的邻国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情况下,印度坚持“特立独行”甚至“另辟蹊径”,把有限的精力和力量投入到削弱中国的实力以及应对中国的崛起,则只会消耗更多的内力,如此也是有悖于印度的长远利益和大国目标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印寻求广泛共识与互利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各自的战略考量。
作者简介:张波(1991—),男,汉族,四川西充人,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大国关系。
刘曙源(1990—),男,汉族,陕西西安市人,法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欧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与大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