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课程改革已逐渐步入新境界,广大体育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教训,全面总结与反思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与教训,结合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有效教学,努力实践课改精神以实现新课程价值。结合科学发展观考量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做到教学上的高效低耗,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新课标要求,摆正教师的位置、学生的位置,理清旧式教育模式的不足与新型体育课的优点。教学要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广大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
一
在近几年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观摩的现场,时常听到一些教师在讨论,像这类课在平时的课堂上是没法上的,原因要么是条件达不到,要么是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说到底,观摩这些课就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1.要正确分清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与关系。
常态课也习惯称为常规课、平常课。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公开课原来是骨干体育教师为高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后来发展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又称“观摩教学”。观摩课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公开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常态课,而观摩课是“示范性”公开课,引领常态课、公开课的发展。常态课是公开课与观摩课的基础。同是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我们所看到的观摩课是授课老师在一次又一次与其他专家同仁经过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再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课,它是新课改的方向,同时又是大家研究、切磋的对象。我们应学习它先进的组织方法和优秀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模仿。
2.要明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及其关系。
在观摩课上我们看到有的教材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更本没有条件实施,但这不能说我们对这类课没有学习观摩的必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度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我们学习的不是本节课所授课的教材,而应该是学习本节课是如何选择教材,以及如何开发地方课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环境与条件,在选择教材时要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运动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用性;简单易行。
3.结合科学发展观,体育课的有效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有效措施。
本次课改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二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的第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1.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身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2.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
课改初期有“教师‘不会’上课了”的说法。比如有人把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看成了“放羊式”教学法,把教师当成了课的“牧羊人”,而不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更有的把教学内容的“放开”与教学方法的“开放”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随意选择,田径等基础性的运动项目成了体育课是否要上的议论话题。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实践都来自于对理论的研究,以及校内的研讨。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实践证明:“实践 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观摩、学习,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3.师生关系角色转变思想保守。
新课程提出师生关系的确立应民主、平等、和谐。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利用体育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一节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活跃快乐的情境,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相互合作、交流、探究,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是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充分地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最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玲玲.人文·人文精神.中国校外教育,2009,(15).
[2]王支援.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德育,2010,(4).
[3]王海霞.审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情怀.体育师友,2010,(1).
一
在近几年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观摩的现场,时常听到一些教师在讨论,像这类课在平时的课堂上是没法上的,原因要么是条件达不到,要么是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说到底,观摩这些课就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1.要正确分清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与关系。
常态课也习惯称为常规课、平常课。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公开课原来是骨干体育教师为高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后来发展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又称“观摩教学”。观摩课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公开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常态课,而观摩课是“示范性”公开课,引领常态课、公开课的发展。常态课是公开课与观摩课的基础。同是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我们所看到的观摩课是授课老师在一次又一次与其他专家同仁经过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再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课,它是新课改的方向,同时又是大家研究、切磋的对象。我们应学习它先进的组织方法和优秀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模仿。
2.要明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及其关系。
在观摩课上我们看到有的教材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更本没有条件实施,但这不能说我们对这类课没有学习观摩的必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度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我们学习的不是本节课所授课的教材,而应该是学习本节课是如何选择教材,以及如何开发地方课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环境与条件,在选择教材时要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运动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用性;简单易行。
3.结合科学发展观,体育课的有效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有效措施。
本次课改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二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的第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1.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身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2.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
课改初期有“教师‘不会’上课了”的说法。比如有人把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看成了“放羊式”教学法,把教师当成了课的“牧羊人”,而不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更有的把教学内容的“放开”与教学方法的“开放”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随意选择,田径等基础性的运动项目成了体育课是否要上的议论话题。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实践都来自于对理论的研究,以及校内的研讨。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实践证明:“实践 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观摩、学习,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3.师生关系角色转变思想保守。
新课程提出师生关系的确立应民主、平等、和谐。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利用体育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一节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活跃快乐的情境,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相互合作、交流、探究,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是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充分地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最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玲玲.人文·人文精神.中国校外教育,2009,(15).
[2]王支援.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德育,2010,(4).
[3]王海霞.审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情怀.体育师友,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