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和师生情感交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直接展示了教师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学识水平和做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应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传授地理知识的语言大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演说家。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准确性 科学性 教育性 启发性 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信息的最基本载体,是联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最重要媒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精心锤炼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艺术色彩,是每位地理教师增进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讲究地理吐字准确。即注意一般字在地理学科中的读音。如地壳的“壳”在地理中不读“ké”,必须读“qiào”,不能将准噶(gá)尔盆地读成准gé尔盆地、波罗的海、斯堪的那维亚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兴都库什的“什”不读“shén”,而应读“shí”,济南的“济”不读“jì”,而读“jǐ”。此外,语意表达要准确到位,做到地理概念的描述不模糊、地理判断推理不模棱两可。例如,“寒潮”与“寒流”、 “降水”与“降雨”、“天气”与“气候”、“荒漠”与“沙漠”、“地形”与“地貌”、 “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冰雪”与“冰川”、“水位”与“水头”、“褶皱”与“褶曲”、“生物圈”与“生物界”等地理概念组,均是一字之差或仅是字序相差而意义搬家的,教师在表达含有这些概念的教学内容时,就必须准确把握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各概念的本质,必须做到措词准确,描述精确,决不可乱用词语,似是而非。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准确、语句合乎逻辑。“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向?”学生回答:“我国的南部”,教师必须纠正、强调:“印度位于我国南面”,并解释其道理。当发现学生回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教师立即纠错:“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是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这种在细微之处把握地理语言的用词,讲究的是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语言表达还应注意逻辑性,即教师讲解地理内容的语言符合地理客观规律,符合地理思维规律,用具有内在逻辑的语言来推理具有内在规律的地理知识。各种气候的成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其中的逻辑规律。在讲解“地中海气候”时这样说:“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大陆的西岸。这里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来,这里受下沉气流控制,气候表现出炎热干燥特征;冬季时,西风带移来,西风从海上吹来,带来温和湿润的气流,并多锋面气旋活动,气候表现出温和多雨特征。”短短几句话,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分说清楚,并且“夏季——原因——特点”;“冬季——原因——特点”对称讲解,条分屡析,逻辑性强。地理教师在运用讲解性语言讲授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要做到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二)富有教育性和启发性
地理教师的职业要求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和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内容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描述、论证、举例、引文等都有内容意义,这些内容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我读了我摘录的一段话:“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比我国高好几倍。而且,木材可以再生,但日本人不这样想,他们严厉禁止砍伐森林,却大量从我国进口木材。札幌的港口异常繁忙,很多船是从大连来的,装的都是我们东北的原木。而站在札幌的一个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甚至就在港口卸木材的岸边,那些比运来的原木还要粗的大树毫发无损地站立着,一车车木材从那一排排茂盛的大树边上通过,运到他们的城市里。他们用我们的原木做成方便筷、牙签,用完了再回收,做木浆出口给我们,一进一出,净挣我们一倍的钱。”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自觉、自省精神和使命般忧患意识。二是语言态度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讲解、提问、评价时,态度和蔼可亲、平等友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地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参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是不情愿听教师讲课的。地理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原则,要求地理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应当通过设置悬念,控制语调的变化,加强连贯性、适当的减速以及稍事停顿,选用启发性的词语等增强语言的启发性。如经常使用修辞手法,设问、反问 、比喻、比拟、排比等,能实现地理教学讲授语言的点拨、点染、引导、引发功效。例如,“我国行政区划中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就像一所学校内部的年级、班级和小组”; “荆江如‘九曲回肠’,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就如自西向东下楼梯”;“地球就像是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其内部三个一级圈层就像是鸡蛋中的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就像是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 “风景秀丽的广西漓江已成一半青来一半浊的‘鸳鸯江’”等等教学用语均具有扩展想象意境、降低理解难度、加深记忆印象的独特表达效果。
(三)注意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语言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还渗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寓情于理或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千千心结。教师语言富于情感,一方面以自己的情感感应出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以情动人,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寓理于情”使语言信息呈现出一种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富有启发性和幽默感的动人“魅力”。同时,结合名诗、散文、故事、民谚进行教学,对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启迪学生的心扉能起到“触发”作用。如讲到庐山和长江三峡时,我就用李白作《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的名句来讴歌。当我深情的吟咏着“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绝佳诗句时,学生怎能不为庐山风光秀丽,三峡形势之险峻而倾倒呢?此时此刻,一种激越的民族自豪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地理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一重要技能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不断探究,学会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以自己富有特色的语言架起与学生相彰的桥梁。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准确性 科学性 教育性 启发性 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信息的最基本载体,是联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最重要媒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精心锤炼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艺术色彩,是每位地理教师增进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讲究地理吐字准确。即注意一般字在地理学科中的读音。如地壳的“壳”在地理中不读“ké”,必须读“qiào”,不能将准噶(gá)尔盆地读成准gé尔盆地、波罗的海、斯堪的那维亚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兴都库什的“什”不读“shén”,而应读“shí”,济南的“济”不读“jì”,而读“jǐ”。此外,语意表达要准确到位,做到地理概念的描述不模糊、地理判断推理不模棱两可。例如,“寒潮”与“寒流”、 “降水”与“降雨”、“天气”与“气候”、“荒漠”与“沙漠”、“地形”与“地貌”、 “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冰雪”与“冰川”、“水位”与“水头”、“褶皱”与“褶曲”、“生物圈”与“生物界”等地理概念组,均是一字之差或仅是字序相差而意义搬家的,教师在表达含有这些概念的教学内容时,就必须准确把握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各概念的本质,必须做到措词准确,描述精确,决不可乱用词语,似是而非。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准确、语句合乎逻辑。“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向?”学生回答:“我国的南部”,教师必须纠正、强调:“印度位于我国南面”,并解释其道理。当发现学生回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教师立即纠错:“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是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这种在细微之处把握地理语言的用词,讲究的是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语言表达还应注意逻辑性,即教师讲解地理内容的语言符合地理客观规律,符合地理思维规律,用具有内在逻辑的语言来推理具有内在规律的地理知识。各种气候的成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其中的逻辑规律。在讲解“地中海气候”时这样说:“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大陆的西岸。这里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来,这里受下沉气流控制,气候表现出炎热干燥特征;冬季时,西风带移来,西风从海上吹来,带来温和湿润的气流,并多锋面气旋活动,气候表现出温和多雨特征。”短短几句话,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分说清楚,并且“夏季——原因——特点”;“冬季——原因——特点”对称讲解,条分屡析,逻辑性强。地理教师在运用讲解性语言讲授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要做到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二)富有教育性和启发性
地理教师的职业要求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和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内容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描述、论证、举例、引文等都有内容意义,这些内容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我读了我摘录的一段话:“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比我国高好几倍。而且,木材可以再生,但日本人不这样想,他们严厉禁止砍伐森林,却大量从我国进口木材。札幌的港口异常繁忙,很多船是从大连来的,装的都是我们东北的原木。而站在札幌的一个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甚至就在港口卸木材的岸边,那些比运来的原木还要粗的大树毫发无损地站立着,一车车木材从那一排排茂盛的大树边上通过,运到他们的城市里。他们用我们的原木做成方便筷、牙签,用完了再回收,做木浆出口给我们,一进一出,净挣我们一倍的钱。”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自觉、自省精神和使命般忧患意识。二是语言态度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讲解、提问、评价时,态度和蔼可亲、平等友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地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参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是不情愿听教师讲课的。地理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原则,要求地理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应当通过设置悬念,控制语调的变化,加强连贯性、适当的减速以及稍事停顿,选用启发性的词语等增强语言的启发性。如经常使用修辞手法,设问、反问 、比喻、比拟、排比等,能实现地理教学讲授语言的点拨、点染、引导、引发功效。例如,“我国行政区划中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就像一所学校内部的年级、班级和小组”; “荆江如‘九曲回肠’,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就如自西向东下楼梯”;“地球就像是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其内部三个一级圈层就像是鸡蛋中的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就像是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 “风景秀丽的广西漓江已成一半青来一半浊的‘鸳鸯江’”等等教学用语均具有扩展想象意境、降低理解难度、加深记忆印象的独特表达效果。
(三)注意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语言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还渗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寓情于理或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千千心结。教师语言富于情感,一方面以自己的情感感应出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以情动人,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寓理于情”使语言信息呈现出一种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富有启发性和幽默感的动人“魅力”。同时,结合名诗、散文、故事、民谚进行教学,对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启迪学生的心扉能起到“触发”作用。如讲到庐山和长江三峡时,我就用李白作《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的名句来讴歌。当我深情的吟咏着“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绝佳诗句时,学生怎能不为庐山风光秀丽,三峡形势之险峻而倾倒呢?此时此刻,一种激越的民族自豪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地理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一重要技能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不断探究,学会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以自己富有特色的语言架起与学生相彰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