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也决定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然性。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就是要由功能性教学向价值性教学转型,由单纯灌输结论向互动探讨问题转型,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型,由“教”“学”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型。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4-0026-04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多次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如何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课题。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研究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创新的新视角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是缘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其基本观点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的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欧美等国得到大规模倡导,8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其核心要义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之中”,这已基本成为共识。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和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等10项策略[2],要求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其研究的优势,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提出了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从而拉开了美国重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欧洲各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根据各国具体国情,也纷纷采取措施,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推行研究性教学,以改进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2005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探索和推行研究性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主要依靠简单的师-生单向灌输、教化,过于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些只有在知识的生成和获取过程中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加入大量的实践、讨论、参观、阅读、观摩、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技能发展规律。所以,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已十分必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 必然性
2.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决定了要开展研究性 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使人“成为人的学问”[3],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和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课又是政治思想课,它是理论性和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即“05方案”)来看,并非是各门课程的简单堆砌,而是围绕如何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一目标而构建的。总体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整合特性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整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整合以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
在“05方案”的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把社会历史发展和理论历史发展两个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统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直接回答大学生如何成才成人的问题,注重人生观的引导[4]。这些内容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与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相比,在范围上加宽了,在内容上加深了,这将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
2.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也决定要 开展研究性教学
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该适应这样的时代变化。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认为,“80后”大学生的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解放、敢于思考,有思想有主见,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从简单的社会理想逐步转向了个人价值与理想的思考,开始注意评价社会、自我,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他们更多地研究和发现着自我,要求自己独立地自由评价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愿意接受种种的限制和约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教师的主导作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知识的传习性递减;学生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性教学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研究,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转型
3.1由功能性教学向价值性教学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是意识形态功能较强的课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有些人认为只要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效果。其实,功能和价值的主要不同在于,功能强调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作用特性或单方面能力,而价值强调和表达的是事物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作用的趋向与效应。所以,事物有价值,则必有与其相应的功能,而事物有某种功能,却不一定必有相应的价值[5]。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直接作用于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更需要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来进行。因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由功能性教学转向价值性教学转变[6]。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首要的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意识,按照“三贴近”和“以生为本”的原则,变宣讲式教学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问题,解除困惑,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真正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
3.2由单纯灌输结论向互动探讨问题转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这应当成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否“有效”的标准。然而,自列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以来,不仅关于该理论的误解、误用从未停止过,而且学界基于该理论还把思想政治教育独自的教学范式推向了高潮与极致。在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不可逾越的“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足,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几乎丧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传统上,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依托知识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的双向交流、互动成为可能。真理的认同性,靠既定的结论灌输是不行的,特别在当代,人们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既定的结论遇到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如果学生只知道了既定的结论,而没有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通过各种思想的碰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做出结论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有效[7]。由“满堂灌”的课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从而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手段[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行为规范的认同,又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的重点、难点,又要讲清问题的思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2006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在校园BBS上发起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门科学”的大讨论,甚至有学生提出了“思想政治兴,则人文学科亡”的尖锐观点。在这场争论中,师生、同学间展开了激烈而平等的探讨,开放式的讨论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回忆起这场讨论,任教该学院的李斌雄教授说:“我几乎每堂课的前后都要花时间解答学生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电子邮件要求我解疑释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当争论渐渐平息,人们发现,最初的“反对派”转变了观点。一位一直站在“反对派”前沿的学生最后在网上留言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好,要打好哲学、思想史、政治史、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这些学科基础。这样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内涵广阔的学问。”[9]
3.3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接受性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学生在教学中被边缘化了。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不能靠教而要靠学。“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随着学习的历程的增加,逐渐从“教”向“学”的方面转变,大学阶段应该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大学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学习。某种角度上说,大学学习就是自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纲领性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阐述的自学原则是“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学会如何自学,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10]。现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其原因很多,但长期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不无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之“教”的意义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去“学”,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有些教改效果往往不理想,恐怕也与学生这个主体作用未发挥有关。所以,必须实行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实现这样的转变,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实践证明,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研讨为主的“三为主”方针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科学方法[11]。自学为主就是要弥补课堂教学课时限制的不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把知识的掌握转化为能力的养成。读原著是掌握理论、得其要义的根本途径,不仅要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原文,还要选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逻辑联系及其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研讨为主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结合十七大报告的主要精神,经常开展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碰撞、互相启发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改变那种只背诵名词概念或者断章取义的教条式学习方法。
3.4由“教”“学”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型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合为一体。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虚”向“实”、从“知”向“行”。社会实践是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于实践中的教学方式,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肯定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既要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片等方式,积极开展课堂实践,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与校园文化建设同行,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观看录像、演讲比赛、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还要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联手,开展社会实践,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通过富有深度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验证、反思所学的德育理论的科学性[12]。
参考文献
[1]汤志华.研究性教学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55-56.
[2]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3]陈秉公.“两课”改革要理清的几个范畴[N].光明日报,2004-05-20.
[4]曾长秋,陈玲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性与引导性的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17-20.
[5]张澍军.德育价值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7.
[6]石书臣.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与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8,(6):34-36.
[7]刘美珣,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EB/OL].
(2007-08-25)[2009-05-05].http://rwxy.tsinghua.edu.cn/xi-suo/lkb/jiaoxueyanj-iu/ guojiajiang.htm.
[8]王岚,等.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7,(4):72-74.
[9]田豆豆.面对“80后”,思想政治课怎么上?[N].人民日报,2007-07-10.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1.
[11]方小年,彭月英.扎实推进十七大精神“三进”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6):29-30.
[12]张辉.论思政课“讲、议、看、做、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创建[J].教育与职业,2008,(17):76-77.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4-0026-04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多次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如何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课题。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研究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创新的新视角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是缘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其基本观点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的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欧美等国得到大规模倡导,8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其核心要义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之中”,这已基本成为共识。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和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等10项策略[2],要求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其研究的优势,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提出了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从而拉开了美国重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欧洲各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根据各国具体国情,也纷纷采取措施,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推行研究性教学,以改进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2005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探索和推行研究性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主要依靠简单的师-生单向灌输、教化,过于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些只有在知识的生成和获取过程中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加入大量的实践、讨论、参观、阅读、观摩、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技能发展规律。所以,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已十分必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 必然性
2.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决定了要开展研究性 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使人“成为人的学问”[3],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和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课又是政治思想课,它是理论性和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即“05方案”)来看,并非是各门课程的简单堆砌,而是围绕如何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一目标而构建的。总体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整合特性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整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整合以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
在“05方案”的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把社会历史发展和理论历史发展两个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统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直接回答大学生如何成才成人的问题,注重人生观的引导[4]。这些内容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与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相比,在范围上加宽了,在内容上加深了,这将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
2.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也决定要 开展研究性教学
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该适应这样的时代变化。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认为,“80后”大学生的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解放、敢于思考,有思想有主见,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从简单的社会理想逐步转向了个人价值与理想的思考,开始注意评价社会、自我,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他们更多地研究和发现着自我,要求自己独立地自由评价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愿意接受种种的限制和约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教师的主导作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知识的传习性递减;学生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性教学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研究,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转型
3.1由功能性教学向价值性教学转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是意识形态功能较强的课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有些人认为只要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效果。其实,功能和价值的主要不同在于,功能强调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作用特性或单方面能力,而价值强调和表达的是事物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作用的趋向与效应。所以,事物有价值,则必有与其相应的功能,而事物有某种功能,却不一定必有相应的价值[5]。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直接作用于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更需要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来进行。因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由功能性教学转向价值性教学转变[6]。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首要的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意识,按照“三贴近”和“以生为本”的原则,变宣讲式教学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问题,解除困惑,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真正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
3.2由单纯灌输结论向互动探讨问题转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这应当成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否“有效”的标准。然而,自列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以来,不仅关于该理论的误解、误用从未停止过,而且学界基于该理论还把思想政治教育独自的教学范式推向了高潮与极致。在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不可逾越的“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足,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几乎丧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传统上,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依托知识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的双向交流、互动成为可能。真理的认同性,靠既定的结论灌输是不行的,特别在当代,人们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既定的结论遇到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如果学生只知道了既定的结论,而没有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通过各种思想的碰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做出结论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有效[7]。由“满堂灌”的课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从而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手段[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行为规范的认同,又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的重点、难点,又要讲清问题的思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2006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在校园BBS上发起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门科学”的大讨论,甚至有学生提出了“思想政治兴,则人文学科亡”的尖锐观点。在这场争论中,师生、同学间展开了激烈而平等的探讨,开放式的讨论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回忆起这场讨论,任教该学院的李斌雄教授说:“我几乎每堂课的前后都要花时间解答学生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电子邮件要求我解疑释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当争论渐渐平息,人们发现,最初的“反对派”转变了观点。一位一直站在“反对派”前沿的学生最后在网上留言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好,要打好哲学、思想史、政治史、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这些学科基础。这样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内涵广阔的学问。”[9]
3.3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接受性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学生在教学中被边缘化了。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不能靠教而要靠学。“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随着学习的历程的增加,逐渐从“教”向“学”的方面转变,大学阶段应该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大学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学习。某种角度上说,大学学习就是自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纲领性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阐述的自学原则是“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学会如何自学,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10]。现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其原因很多,但长期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不无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之“教”的意义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去“学”,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有些教改效果往往不理想,恐怕也与学生这个主体作用未发挥有关。所以,必须实行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实现这样的转变,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实践证明,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研讨为主的“三为主”方针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科学方法[11]。自学为主就是要弥补课堂教学课时限制的不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把知识的掌握转化为能力的养成。读原著是掌握理论、得其要义的根本途径,不仅要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原文,还要选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逻辑联系及其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研讨为主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结合十七大报告的主要精神,经常开展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碰撞、互相启发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改变那种只背诵名词概念或者断章取义的教条式学习方法。
3.4由“教”“学”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型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合为一体。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虚”向“实”、从“知”向“行”。社会实践是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于实践中的教学方式,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肯定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既要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片等方式,积极开展课堂实践,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与校园文化建设同行,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观看录像、演讲比赛、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还要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联手,开展社会实践,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通过富有深度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验证、反思所学的德育理论的科学性[12]。
参考文献
[1]汤志华.研究性教学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55-56.
[2]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3]陈秉公.“两课”改革要理清的几个范畴[N].光明日报,2004-05-20.
[4]曾长秋,陈玲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性与引导性的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17-20.
[5]张澍军.德育价值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7.
[6]石书臣.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与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8,(6):34-36.
[7]刘美珣,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EB/OL].
(2007-08-25)[2009-05-05].http://rwxy.tsinghua.edu.cn/xi-suo/lkb/jiaoxueyanj-iu/ guojiajiang.htm.
[8]王岚,等.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7,(4):72-74.
[9]田豆豆.面对“80后”,思想政治课怎么上?[N].人民日报,2007-07-10.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1.
[11]方小年,彭月英.扎实推进十七大精神“三进”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6):29-30.
[12]张辉.论思政课“讲、议、看、做、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创建[J].教育与职业,2008,(1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