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癌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提高舌癌术后患者的语音清晰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18例舌癌患者于术后进行舌功能训练和语音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18例舌癌患者术后经语音康复训练,训练前患者语音清晰度为(53±10)%,训练后的语音清晰度达(90±5)%,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语音恢复总有效率为83.33%(15/18)。结论 舌癌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提高及语言功能恢复与术后训练密切相关。正确的语音康复训练方法可保证治疗效果并缩短语言功能的恢复时间。
  【关键词】舌癌;语音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护理
  
  舌癌是口腔颌面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该区域恶性肿瘤的28.33%[1]。舌癌患者术后可出现语音功能障碍,一般术后10 d左右开始语音功能训练,通过语音的康复训练尽早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的语音清晰度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对18例舌癌术后患者进行语音功能恢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收治舌癌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5.4岁;病变部位:左侧舌缘11例,右侧舌缘7例。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14例,行舌癌原发灶切除4例。7例患者行舌部分切除,11例患者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
  1.2 方法
  1.2.1 训练前评估 制定语音评估标准,以“汉语语音普通话测试字表”作为对患者语音清晰度的检测标准。舌癌患者由于手术切除部位、范围及修复方法不同,训练前对舌癌患者术后进行语音评估,用录音机将其语音录音并作好标记计算出训练前语音清晰度的百分比,为训练奠定基础。
  1.2.2 舌功能训练 伸、缩练习:由快到慢反复进行以训练舌的灵活性;弹舌练习:用舌尖顶弹硬腭前部并发出(得得)声音,反复进行以增加舌尖肌肉强度;顶舌练习:舌尖交替顶上下前牙内侧以增加舌尖的感觉和力度;卷舌练习:舌体在口腔内上下左右运动式旋转以进一步提高舌体的灵活性;吸管练习:用吸管吸饮料,将舌牵引到口腔后部对舌进行深层次的训练。3次/d,lh/次,训练时间为8周。
  1.2.3 唇的训练 术后2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此时可开始进行轻松的唇恢复训练。①上、下唇内缩后发“吧”声,鼓起两颊发“啪”声,鼓起两颊作漱口状;②噘起嘴唇作口哨状发“呜”声,然后张开嘴唇发“咿”声,重复交换发“咿”“呜”声。以患者感觉不疲劳为宜,3次/d,30 min/次,训练2周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1.2.4 纠正异常发音 纠正患者因舌缺损所造成的异常发音。先用录音机录下患者异常的发音,然后再播放训练师正确的发音,指导患者跟随正常的语音进行练习并观察训练者发音时的口型及唇、齿、舌运动位置,并对照镜子纠正自己的异常发音。
  1.3 语音评估标准 用录音录像方法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语音样本参考汉语腭裂语音字表见表1。所念字表清晰度以口型基本正确及语音能听清为清晰。正确率=念对字总数/30×100%。评价结果[2]:①正常:86%以上;②基本正常:71%~85%;③中度发音:异常51%~70%;④明显发音异常:31%~50%;⑤严重发音异常:30%以下。
  表1
  汉语腭裂语音字表
  beibubibo biebai
  guguigeigaigegou
  doudiedaidudide
  zouzaozaizezizu
  xuxiexiuxiaoxuexi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训练结束后让患者读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表并录音,由2名以上医护人员审听、评议并计算出语音清晰度的百分比,与训练前的语音清晰度检测录音对比。由表2结果可见,训练前患者语音清晰度为(53±10)%,而训练后的语音清晰度达(90±5)%,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18例患者训练前、后清晰度的比较(例,%)
  阶段n 清晰度(%)
  训练前1853±10
  训练后90±5
  注:训练前、后清晰度比较,P<0.05
  本组18例中,正常3例(16.67%),基本正常7例(38.89%),中度发音异常5例(27.77%),明显发音异常3例(16.67%)。总有效率83.33%(15/18)。
  3 护理
  3.1 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依从性 本组1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语音不清,13例患者出现颜面改变,患者的言语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显得心事重重,不愿与人沟通。对此,通过详细讲解舌在语音功能中的作用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所有患者均愿参加康复训练。
  3.2 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术毕返回病室,全麻未完全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流出,避免误吸入呼吸道引发窒息。完全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头颈部的静脉回流和淋巴液回流,减轻颌面部充血、肿胀,也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记录24 h出入量并适当补液。根据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舌癌患者多需切除一侧舌体甚至患侧的下颌骨,舌后坠引发呼吸道阻塞是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故应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呼吸及脉搏变化,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呕吐物或血液吸入气管内而引起呼吸障碍或窒息。对气管切开的患者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未做气管切开者则应准备好气管切开包以备急需。
  3.3 口腔护理
  患者术后伴有口腔内伤口渗血,不便漱口,因此必须定时作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利于减少创面渗血和感染,促进手术伤口愈合。
  3.4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多维生素的流质饮食。术后鼻饲流质5~7 d,避免经口腔进食刺激伤口而引起出血,并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而影响伤口愈合;术后嘱患者减少舌部活动以利于组织瓣包括血管化皮瓣的愈合。
  4 讨论
  舌癌由于其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且破坏性大,因此临床上多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尽管可用多种组织瓣修复缺损,但术后难免出现某些功能障碍,其中语音功能障碍尤为突出,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深远的影响[3]。因此,语音功能训练在舌癌术后康复系列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本组全部患者原发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14例,行舌癌原发灶切除4例。7例患者行舌部分切除,11例患者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研究表明[4],舌切除的范围与语音障碍程度间并无相关性。通过患者伸-缩舌训练及舌体在口腔内的上下运动可增加舌体的灵活性,弹舌练习增加肌肉强度,顶舌练习增加舌尖的感觉力度并提高舌尖音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舌背与软腭形成的语音。本组18例舌癌患者术后训练前语音清晰度为(53±10)%,训练后的语音清晰度达(90±5)%,训练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语音恢复总有效率为83.33%(15/18)。结果表明:舌癌术后的语音清晰度提高及语言功能恢复与术后康复训练有十分密切关系。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保证治疗效果并缩短语言功能的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 翁雁秋,孙坚.舌癌患者语音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口腔分册,2003,30(4):321-323.
  [2] 赵丽,羊玉荣,杨辉,等.舌癌患者术后舌功能训练.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31.
  [3] 肖红俊,孔维佳,汪广平,等.喉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康复,2006,21(1):37.
  [4] 刁健,陈雄娟,周春华.舌癌术后患者的语言功能训练指导.蛇志,2007,19(3):239.
其他文献
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启动子为Egr-1上游的顺式作用元件,其活性受电离辐射、自由基等诱导剂的调控.Egr-1与治疗基因结合(如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自杀基因等)构成基因-放射治疗体系,利用辐射在肿瘤局部从时间、空间调控治疗基因的表达,使表达产物局限于肿瘤局部发挥肿瘤杀伤效应,并降低了不良反应.放射治疗与基因治疗的结合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抵抗素的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9例,正常对照组16名.测定2组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抵抗素、白蛋白、血脂等.分析脂联素、瘦素、抵抗素与这些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甘油三酯、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分别为(1.9±0.9)mmol/L、(14±9)mg/L、(105±109)g/L、(0.89±0.
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方法,生存质量作为一种较全面体现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已引入眼科领域,能更全面地反映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是传统视功能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角膜疾病对患者生存质量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角膜移植术对于不同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不同的改善作用.本文主要对生存质量评价的相关知识以及生存质量测定在角膜疾病和角膜移植术后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在各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支和双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
【摘要】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用18F-FDG-PET/CT评价的早期代谢疗效与常规CT评价的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组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 31例,行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在第一周期化疗前后行全身PET/CT检查,第二周期化疗后行胸部增强CT检查。按RECIST标准和Wolfgang的SUV值标准分别评价肿瘤客观疗效和代谢缓解率。将第一周期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