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价值观念只是一个中层的、中性的价值观念,但在和谐价值观念的背后,具有很大的理论包容性。越是简单的、通俗的观念,越是容易被更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因此,在实践的层面上,宣传和谐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有成效。
【关键词】和谐 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 可操作性
社会整合从本质上讲,一是在社会结构要素方面的协调,二是在社会意识方面的趋同性或同一性。社会意识的同一性是维系、整合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只要存在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的信念的“社会共同意识”,那么,在人们的行动中就能够产生共同的方向,一个社会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活动模式与社会秩序。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高,就是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规范体系能够得到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作为行为的指导原则,他们在行动上会采取协调的行动。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容性和一致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就稳定。而核心价值观念,就是这种共同意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观念、理念,它以一个观念或观念群(几个相关的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凝聚力,是政权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的标志。
和谐价值观念正是社会转型所需要的观念
受到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在意识形态中斗争哲学、斗争观念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斗争哲学是指导战争与夺取政权所需要的。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巩固政权,依然将斗争哲学作为指导。从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上来讲,正是划分出一部分对立的阶级,使阶级斗争有了标靶。对少数敌对阶级的警惕与斗争,可以保持与之相对立的群体内部的整合与凝聚力。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转型,经济建设终于成为大势,这时就要放弃斗争哲学,和谐的价值观念就应运而生,这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而不是某个人的发明。
从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各种要素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因为社会结构是由各个子系统、各个部分构成的,那么就存在各个部分或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社会结构内部的关系协调,才是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合理的要素结构之间的和谐关系,能使各个部分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達到最佳。具有和谐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大于不和谐的部分结构的功能相加之和。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不一定能达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而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也不简单地表明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和谐社会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要考虑到使社会结构部分的目标与功能服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和功能,不能从局部的、团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而要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从社会结构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综合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和谐的观念比稳定的观念具有更深的含义。如果说,稳定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形式上的特征的话,那么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结构本质上的特征,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高质量的社会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弹性的、稳定的社会。我们以和谐价值观念作为判别事物的标准来看,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和谐的结构性因素,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拉大,医疗改革、教育改革负作用加大,等等,这些结构性因素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社会转型需要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需要和谐价值观念的指导。
从社会结构的微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是这些稳定关系使得个人与群体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集合体起着作用。社会与个人不是相互对立的抽象两极,社会不过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二者在实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正如彼得·布劳所说的:“人们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影响他们的社会关系。”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人具体扮演的角色来确认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石,它们形成了特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从人是社会主体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社会,才能把握社会的真实本质。和谐社会在本质上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最佳的社会关系的状态与性质,和谐体现的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性质。从和谐价值观念看,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偏颇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大量的越轨性致富、失范型致富,使人际关系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磨损,社会关系处于扭曲的状态。当前,十分需要有和谐价值观念指导人们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和谐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较大通约性的观念
在社会结构已经产生较大分化的情况下,要有一个具有共识的价值理念非常的困难,要注意当前社会成员思想状况中两个维度的问题。
第一是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分化,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出现,不仅仅是职业阶层的新生,也必然产生适合每个阶层的价值理念。在新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层因需要与利益的不同,在对待社会事物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理念与逻辑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甚至亚群体的文化规范。例如,同是私营企业主的个体,在互动中会汇集成较为一致性的观念、看法,形成趋同的心理状态,即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中包含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利润至高无上”等,也有一些互动中的规范,如“做生意要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职业的道德操守。与之相似的是,其他的阶层,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干部阶层等,基于某些方面的共同性与一致性,而产生对某类事物一致性的看法。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失业者阶层,所持的价值观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对形势的判断可能南辕北辙。因此,我们社会中自然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理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等多种价值与思潮夹杂并存,都有相当部分的群体认同。
第二是在思想觉悟或道德境界上的层次性。在市场社会中不仅社会阶层产生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分化,使不同的阶层拥有某种倾向性的价值理念,而且在思想觉悟层面,这种分化也相当大。今天,在道德层面,社会成员中先进与落后、高尚与丑恶的差距比计划经济时期拉得更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建构核心价值观念时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多元价值观念与梯度道德水平的客观差异这一事实,要寻找一个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的价值理念,而和谐价值观念正是对社会各个阶层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一个价值观念。和谐并不是一个具有人类最终理想价值的观念,与人类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还有距离。和谐也不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一个价值观念,套用社会学的中层理论说法,和谐价值观念只是一个中层的、中性的价值观念。但在和谐价值观念的背后,具有很大的理论包容性,例如,和谐价值观念与以人为本、道德利他性等价值观念是相通的。一个好的价值观念,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严密性、思想上的先进性、价值上的合理性,更在于它能否在应然的价值判断与实然的事实判断之间有一种沟通和吻合,并能够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同与接受。而和谐恰恰能够在人类最终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和谐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念
在实践的层面上,宣传和谐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有成效。因为,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一致的愿望和追求。
和谐这一价值观念也有很大的理论弹性,可以衍生出许多下层概念。从社会系统的层次上来说,社会整体上要和谐,在社会系统纵向的不同层次上也要和谐,如和谐社区、和谐群体、和谐组织、和谐家庭等;从社会系统横向的领域说,要有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等。和谐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解释力的概念,容易被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接受。从和谐价值观念的内涵上来说,也有挖掘的理论空间,如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有关和谐价值理念的优秀遗产,和谐的内涵、和谐的哲学基础、和谐的时代特征、和谐与其它价值观念的关系等等,可以演衍出以和谐观念为核心的一组和谐观念群,构成和谐文化的理论内核。
和谐价值观念也是一个可操作性的概念。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在无穷的矛盾、冲突中生存,在巨大的消耗中发展。和谐价值观念内涵理性的妥协的哲学思想。“妥”就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协”就是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达到共赢。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由各个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合力。和谐价值观念要求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注意不要引起矛盾,不要伤害社会与他人的利益,都为共处的和谐社会环境考虑,这自然地要适当地抑制自身的利益,和谐价值观念与道德的利他律是相通的。利益群体、各个组织、各个个人,在合作竞争的时候要有妥协,这是社会发展成本最低的途径,代价最小的发展模式,效果最好的竞争结局。有了这种“和为贵”“谐为金”的和谐价值观念与意识,才能发展出一套良性的社会互动机制,才能建构一种有序的制度框架。(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
【关键词】和谐 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 可操作性
社会整合从本质上讲,一是在社会结构要素方面的协调,二是在社会意识方面的趋同性或同一性。社会意识的同一性是维系、整合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只要存在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的信念的“社会共同意识”,那么,在人们的行动中就能够产生共同的方向,一个社会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活动模式与社会秩序。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高,就是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规范体系能够得到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作为行为的指导原则,他们在行动上会采取协调的行动。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容性和一致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就稳定。而核心价值观念,就是这种共同意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观念、理念,它以一个观念或观念群(几个相关的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凝聚力,是政权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的标志。
和谐价值观念正是社会转型所需要的观念
受到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在意识形态中斗争哲学、斗争观念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斗争哲学是指导战争与夺取政权所需要的。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巩固政权,依然将斗争哲学作为指导。从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上来讲,正是划分出一部分对立的阶级,使阶级斗争有了标靶。对少数敌对阶级的警惕与斗争,可以保持与之相对立的群体内部的整合与凝聚力。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转型,经济建设终于成为大势,这时就要放弃斗争哲学,和谐的价值观念就应运而生,这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而不是某个人的发明。
从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各种要素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因为社会结构是由各个子系统、各个部分构成的,那么就存在各个部分或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社会结构内部的关系协调,才是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合理的要素结构之间的和谐关系,能使各个部分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達到最佳。具有和谐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大于不和谐的部分结构的功能相加之和。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不一定能达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而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也不简单地表明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和谐社会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要考虑到使社会结构部分的目标与功能服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和功能,不能从局部的、团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而要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从社会结构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综合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和谐的观念比稳定的观念具有更深的含义。如果说,稳定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形式上的特征的话,那么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结构本质上的特征,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高质量的社会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弹性的、稳定的社会。我们以和谐价值观念作为判别事物的标准来看,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和谐的结构性因素,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拉大,医疗改革、教育改革负作用加大,等等,这些结构性因素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社会转型需要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需要和谐价值观念的指导。
从社会结构的微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是这些稳定关系使得个人与群体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集合体起着作用。社会与个人不是相互对立的抽象两极,社会不过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二者在实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正如彼得·布劳所说的:“人们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影响他们的社会关系。”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人具体扮演的角色来确认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石,它们形成了特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从人是社会主体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社会,才能把握社会的真实本质。和谐社会在本质上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最佳的社会关系的状态与性质,和谐体现的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性质。从和谐价值观念看,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偏颇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大量的越轨性致富、失范型致富,使人际关系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磨损,社会关系处于扭曲的状态。当前,十分需要有和谐价值观念指导人们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和谐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较大通约性的观念
在社会结构已经产生较大分化的情况下,要有一个具有共识的价值理念非常的困难,要注意当前社会成员思想状况中两个维度的问题。
第一是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分化,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出现,不仅仅是职业阶层的新生,也必然产生适合每个阶层的价值理念。在新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层因需要与利益的不同,在对待社会事物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理念与逻辑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甚至亚群体的文化规范。例如,同是私营企业主的个体,在互动中会汇集成较为一致性的观念、看法,形成趋同的心理状态,即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中包含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利润至高无上”等,也有一些互动中的规范,如“做生意要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职业的道德操守。与之相似的是,其他的阶层,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干部阶层等,基于某些方面的共同性与一致性,而产生对某类事物一致性的看法。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失业者阶层,所持的价值观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对形势的判断可能南辕北辙。因此,我们社会中自然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理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等多种价值与思潮夹杂并存,都有相当部分的群体认同。
第二是在思想觉悟或道德境界上的层次性。在市场社会中不仅社会阶层产生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分化,使不同的阶层拥有某种倾向性的价值理念,而且在思想觉悟层面,这种分化也相当大。今天,在道德层面,社会成员中先进与落后、高尚与丑恶的差距比计划经济时期拉得更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建构核心价值观念时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多元价值观念与梯度道德水平的客观差异这一事实,要寻找一个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的价值理念,而和谐价值观念正是对社会各个阶层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一个价值观念。和谐并不是一个具有人类最终理想价值的观念,与人类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还有距离。和谐也不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一个价值观念,套用社会学的中层理论说法,和谐价值观念只是一个中层的、中性的价值观念。但在和谐价值观念的背后,具有很大的理论包容性,例如,和谐价值观念与以人为本、道德利他性等价值观念是相通的。一个好的价值观念,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严密性、思想上的先进性、价值上的合理性,更在于它能否在应然的价值判断与实然的事实判断之间有一种沟通和吻合,并能够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同与接受。而和谐恰恰能够在人类最终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和谐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念
在实践的层面上,宣传和谐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有成效。因为,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一致的愿望和追求。
和谐这一价值观念也有很大的理论弹性,可以衍生出许多下层概念。从社会系统的层次上来说,社会整体上要和谐,在社会系统纵向的不同层次上也要和谐,如和谐社区、和谐群体、和谐组织、和谐家庭等;从社会系统横向的领域说,要有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等。和谐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解释力的概念,容易被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接受。从和谐价值观念的内涵上来说,也有挖掘的理论空间,如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有关和谐价值理念的优秀遗产,和谐的内涵、和谐的哲学基础、和谐的时代特征、和谐与其它价值观念的关系等等,可以演衍出以和谐观念为核心的一组和谐观念群,构成和谐文化的理论内核。
和谐价值观念也是一个可操作性的概念。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在无穷的矛盾、冲突中生存,在巨大的消耗中发展。和谐价值观念内涵理性的妥协的哲学思想。“妥”就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协”就是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达到共赢。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由各个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合力。和谐价值观念要求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注意不要引起矛盾,不要伤害社会与他人的利益,都为共处的和谐社会环境考虑,这自然地要适当地抑制自身的利益,和谐价值观念与道德的利他律是相通的。利益群体、各个组织、各个个人,在合作竞争的时候要有妥协,这是社会发展成本最低的途径,代价最小的发展模式,效果最好的竞争结局。有了这种“和为贵”“谐为金”的和谐价值观念与意识,才能发展出一套良性的社会互动机制,才能建构一种有序的制度框架。(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