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开启智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育德导行,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技能培训,更不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品味、感悟、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美的情感。引发学生对美的想象,提高学生想象力和美的创造力,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作品,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长文字语言知识,开启智力,更在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育德导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可称为是任重而道远。当前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以技能培训为主,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做法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符。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在教授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能力,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这里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引导学生感受美,培养对美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就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它是审美活动的先导。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作品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种心理基础。如果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在教授学生审美教育时,必须充分的引导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去体会作品创设的意境,才能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品时,只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触觉、听觉、视觉全方位去感受“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枣子树……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枣子红完”,才能感受到作者创作出的《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发现品味作品塑造的“美”,进而唤起各种感官表象综合成自己独特的情感感知,进入到意境氛围之中,感受意境中存在的美。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了,在学习作品时才有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情感需要,丰富审美经验。进入到新的审美认知过程后,会继续进行丰富、积累美的认知。
  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不一定通过单一的课堂品评作品来进行,可通過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用双眼和心灵体验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发现、感受、品味真实的美,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提高。
  2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丰富美的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感。是审美主体(学生)和对象(作品)之间某种关联,主体(学生)对客观对象(作品的美)的一定主观态度的反映。也是学生在学习作品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心灵态度、情感的体验。审美情感始终是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相结合的。学生在学习作品时,从作品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情感感受,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自身情感。例如,阅读《荷塘月色》可以感受到 “颇不宁静”的复杂心情;阅读普希金的《致大海》体味到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阅读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感悟到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阅读《荷花淀》可以品味身系国家的崇高精神等。通过学习作品不断地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的不断发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作品的美,体验着人生不同阶段美的价值,不断改造世界观。让学生思考生活道路如何选择?人生的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在?如何善待生命等等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情感向细腻、向深处发展,思想境界向高处延伸,逐步达到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的目的。
  3 引领学生构建审美意象,培养审美想象力
  审美意象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表象由于主体感情的参与使审美想象进一步活跃,创造出新的形象。也就是表象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互相交融在人的心理形成的形象。
  审美意象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的。学生塑造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感知人物性格美、环境美、人文风貌美。高尔基说过:“只有当读者像亲眼看到文学家向他表明一切,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积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时,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例如,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中“雅舍”虽以“雅”为名,实属一栋典型的“陋室”,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大幅度的描写。对自然风光之“雅”的描写:“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红盘乍涌”、“清光四射”,那“归房就寝,月光仍旧逼近窗来”,而在“细雨蒙蒙之际”,“推窗展望”,“俨然米芾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又如对陈设布置的“雅”介绍,虽然陈设俭朴,但“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陈设又有“疏落参差之致”,“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再如屋主人思想情趣的“雅”描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客里似家家似寄”。通过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品味出月夜的幽绝,陈设的不俗,写作的自由,交友的真诚。表达出作者对生活无奈的自我调侃,也表现了作者开朗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审美能力。   在散文和诗歌的作品中,常以一粒沙、一朵浪花、一棵树、一只鸟做为刺激想象的触发物,进而展开丰富的想象。这就要求老师用作品直接描绘的形象作为诱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去流连万象。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落一叶而知天下秋,由一枝红叶而见满园春色,靠的就是联想和想象。例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描写北方二月春天的景象,远远望去,这就是春,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春来了。这种似春又无春的情景,若离开了想象和联想学生就不可能领会到诗歌的真谛,也就无法获得美感的无穷趣味。
  审美想象力是一种认知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的,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是学生根据作品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塑造形象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来感知作品塑造的美的意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4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的美的创造力
  “再创造”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对作品的欣赏,绝不是单纯地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主观的能动性的认识活动,是被动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学生凭借着日常的积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成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从而分清美丑、荣辱、高贵卑下。只有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强烈的渴求,进而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学底子薄、求知欲望差,視写作为一件苦差事,不加强审美教育是写出与学历相对应的作品来的。根据这种现象,更应该加强审美教育,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学习作品,培养提高写作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从“再创造”、“再评价” 艺术美的欣赏,发展到主动、能动性的参加文学写作活动。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源于作家对生活进行反复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时,被某些人物、事件或自然景象所强烈吸引,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某种意义、价值和美,产生了把它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念头或冲动而进行创作的过程。冯骥才感动于珍珠鸟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才创作了《珍珠鸟》;莫怀戚源于全家三辈四口人一次真实的“散步”,感悟到中年人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有了《散步》一文;朱自清因为看到父亲的来信,才有了《背影》的问世。
  由此可见,把写作认为是难事,关键是在写作中缺少创作过程的“冲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把握作品的脉络,找到作者创作的感情的触发点,使学生受到启发。以所讲解的作品为例,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捕捉事、物、人上的闪光点,激起创作美的强烈愿望,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师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这份责任,利用好教材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个体审美体验,进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积累对美的感悟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自身的素质。学生通过一些对美的感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营造和谐的、幸福的、美好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大鹏.《语文》上、下册基础模块[M].语文出版社
  2 曾彬.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0(218)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
期刊
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和国家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不得不审视农村的教育,关注农村的教育数量和质量,不仅要让农村孩子有学上,更要学有所获。而现在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这种事实导致的后果日益显现出来。我认
期刊
【摘要】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针对职校学生的个别差异,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传统偏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资和智能优势强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借鉴 多元智能理论 改革  长期以来,职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普遍遭受批评和责难颇多
期刊
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老问题,但又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省初中开始实施新课程以来,随之出现的学困生问题,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转化学困生工作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1 让学困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自信心是任何一个人保证事业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会出现—些学
期刊
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生命,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堂演示实验,而把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放到可有可无或次要的地位,这是十分错误的思想认识,决不符合现行的素质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中明确指出,物理学不是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迷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活动形
期刊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有限,加之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策略,经常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记忆单词。记住一个单词对他们来说,需要花很多的精力,有时记一个单词几天下来没有记住,或记住了,过几天就忘,这样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再者,由于我的学生活动区域局限性,农村课程资源的缺乏,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在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后很少或几
期刊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上课是关键,复习是巩固,作业是实践运用,这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上课目标明确,学生易于接受,复习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听课收获大,做作业就顺利,所学知识就能很快得到消化和巩固,同时,通过完成作业还能为听好下一节课打基础。现对教学中的几点感受小结如下:  1 提倡争辩,发展创新思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
期刊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城市小学的学生已逐渐学会了自主学习,可对于占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没有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要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大力提倡
期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 上班思维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