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来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他用笔尽情地描绘着他生长生活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民情风习,用文字表达着他对故乡的深情,使阿坝这个川西北的地名走进了世界文学的范畴。
关键词:阿来;小说;川西风情
阿坝,是一个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也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回、羌等民族杂居的地方。阿来生于阿坝,长于阿坝,阿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土人情、民情风习深深地浸润在阿来的灵魂中。阿来把这些写进了小说。从小说中,我们领略到川西北地区的藏族人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独特风情。
一、饮食
糌粑、酥油、茶叶、牛羊肉,被称为藏族人饮食的“四宝”。阅读阿来的小说,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这四宝在藏族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1.酥油茶
中国的茶文化悠远绵长。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的差异,加之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喝的茶也各有千秋。藏区人多喝奶茶和酥油茶。尤其是酥油茶,可说是藏族饮食的一大特色。在阿来的短篇小说《旧年的血迹》中,有这样的文字:“父亲成为慈祥的父亲,他把他碗中化开的一块油脂全部扒拉进我的碗中。”这里的油脂就是酥油。在食品结构比较简单的藏区,酥油是补充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父亲”虽然刚刚气愤地扔掉了“我”从村中小广场带回的牛血灌肠,但他心里是疼“我”的,晚饭时用他的行动表达着对“我”的关爱。一块酥油,包含着一位不善言谈的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
《尘埃落定》中多次写到喝酥油茶,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一次可饮好几碗:“这时,土司一家在屋里叫下人送上暖身的酥油茶,细细啜饮,一碗,两碗,三碗。这样,麦其土司一家出现在客人面前时脸上总是红红地闪着油光,与客人们因为路途劳累和寒冷而灰头土脸形成鲜明对照。”土司及家人清闲得很,他们把喝酥油茶当作打发时间的方式,这是有钱人才能享有的休闲方式。家境不富裕的人并不是总能喝酥油茶,较多的时候喝清茶。
《空山·机村传说壹》里写到桑丹和格拉喜欢到恩波家的院子里晒太阳,不光因为他家院子里阳光充足,更重要的是在吃午饭时,她们如果还不回家,恩波一家会给她们一些吃的:“恩波的母亲额席江把一个木盘端出来,两碗清茶,一块面饼和两三个烤土豆。”虽然食物很一般,份量也不是太够,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足已显出恩波家人的慈悲心肠。
酥油茶是怎样制作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须先谈谈酥油是怎样来的。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阿来的短篇小说《环山的雪光》有介绍:“熬开的牛奶在锅中慢慢发酵变酸。锅面浮起筷子厚一层凝脂。她用光滑得闪烁着象牙色的木勺把凝脂打起来,盛进洗衣机缸里。然后发动了那台小小的汽油发电机。”这是金花在利用机器从凝脂中脱出水分,提炼酥油。这是现代化的提炼酥油的方式。传统的做法是人工提炼酥油。一般把酥油储藏起来,随时取用。制作酥油茶是将烧开的砖茶水与酥油在专用的酥油桶中充分搅和,使茶油一体,稍加盐,然后倒入陶制或金属制的茶壶中,加热(但不能烧开)后,即可饮用。酥油茶不宜喝冷的,否则伤肠胃。
2.糍粑、牛羊肉
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位于青藏高原東部的嘉绒藏区主产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也种植青稞、豌豆、黄豆、胡豆等杂粮。所以此地的糌粑品种丰富,有青稞、豌豆、玉米、小麦糌粑,分别用以上几种农产品炒磨而成,简单易做。藏族人的肉食主要为牛肉、羊肉。牛是当地产的牦牛,羊是喂养的绵羊。在牧区,牛羊肉既可以作主食,也可以作菜肴为副食。
《尘埃落定》中麦其土司家的饭菜很具有代表性:“先上来的是酥油拌洋芋泥,然后,羊排,主食是荞面馍加蜂蜜。这些东西在每个人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挖去了小山的一角,轮到塔娜,她只在那堆食物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缺口。”土司家的食物虽然多得吃不完,但相对于汉族的绝大部分地区来说,他们的食品种类较单一。
二、服饰
藏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多彩多姿,独具魅力。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金银珠玉饰品等。阿来小说所描写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藏族服饰的特点。
1.藏袍
《尘埃落定》中“傻子”在查尔斯来麦其土司领地那天,“穿的是一件团花图案的锦锻袍子,水红色腰带,腰刀鞘上是三颗绿珊瑚。”这里的“袍子”就是藏袍,是藏装的代表性服装。藏袍的质料以厚重的氆氇、毪子、羊皮裘等为主,多为长衣。穿时腰间扎各种质地、花色的宽腰带。藏袍的制作,按季节,有单、夹、棉裘之分。藏袍既能防寒保暖,又便于劳动,还能当被子。其用途较多,切合藏族人的生活。
2.饰品
藏族人非常讲究装饰,经常在衣服上镶各式花边,并佩各种饰物。麦其土司为了组建一支现代化的正规军队,请很多裁缝为兵丁赶制统一服装:“黑色的直贡呢长袍,红黄蓝三色的十字花氆氇镶边,红色绸腰带,上佩可以装到枪上的刺刀。初级军官的镶边是獭皮,高一级是豹皮。最高级是我哥哥旦真贡布。他是总带兵官,衣服镶边是一整头孟加拉虎皮。”兽皮镶边因人的等级不同,所镶皮质不同,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麦其家的跛子管家曾经就是麦其土司的带兵官,英勇受伤折了一条腿,就曾得到整头虎皮镶边衣服的奖赏,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只有英雄才佩穿上它。
男装尚且如此,女装的装饰就更多了。《尘埃落定》中写到麦其土司二太太前去迎接黄特派员时,“腰间是巴掌宽的银腰带,胸前是累累的珠饰,头上新打的小辫油光可鉴”,就是康巴地区妇女服饰、头饰的代表。妇女常穿裙子,裙子有围裙,也有百褶裙。裙裾以盖着脚背又不拖地为宜。有身份的人在走路时,要提起裙裾,以免踩着了。《空山:机村传说壹》中的桑丹,虽然有些神志不清,衣衫褴褛,但礼数周全。在恩波一家请她们母子去吃饭时,桑丹用手敛起衣服的下摆,躬躬身,示意主人先走,她提着镶边都掉了的并不需要提起的衣裙,施施然往恩波家走去。桑丹的举动显示了她出身贵族,曾经受过较好的教养。 三、建筑
川西地区的藏族人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普通百姓,大多数时间,住在固定的石头或土木结构的房子里。需要为牛羊寻找牧草时,他们也会带上帐篷到水草丰美的地方住上几个月,等固定房屋地方的草长起来再赶着牛羊回家。为了庆祝大型的节日或外出旅行,他们常带上帐篷,随时随地安营扎寨。帐篷成为他们临时的家。固定的建筑有民居、碉楼、寺庙建筑几种。
1.平顶碉房
《空山:机村传说壹》中介绍了机村人的居所:“机村的房子都是两层或三层的石头建筑,三层的建筑上两层供人起居,下一层是畜圈,而两层建筑的人家畜圈都在房子外边,畜圈便建在树籬围出的院落里。”机村人的房屋就是川西北藏族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是石头所砌的平顶碉房。墙壁最厚处甚至达一米,大多数墙壁上面都比下面薄,整面墙呈梯形。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其外形看起来与石碉房没有多大差异,但它的厚度比石墙约薄三分之一,也没有石头墙坚固。但与石碉房一样,冬暖夏凉。一般来说,碉房大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酒灯等。石头碉房的顶通常是平整泥顶,起防水防寒的功能,为了美观和实用,还用木瓦盖出一个倾斜的顶。当火灾来临时,人们就揭去木瓦的顶。这在《空山·天火》中有详细描述。
2.高碉建筑
高碉建筑是藏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它既体现于各类传统建筑之中,同时又常以独立形式存在,成为藏族建筑的一大奇观。高碉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西藏,于公元前二世纪建造的雍布拉宫,那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就是当时高碉建筑的典型范例。在高山河流纵横交错的今四川藏区是藏区高碉建筑发育的核心地区之一,直到清代初、中期,这一地区都还在广泛建碉。《尘埃落定》里麦其土司官寨就是典型的高碉建筑。整个建筑有四面,东、西、北三面有七层楼高,向东南的一面是骑楼,三层楼高。
麦其土司的官寨的确很高。七层楼面加上房顶,再加上一层地牢有二十丈高。里面众多的房间和众多的门用楼梯和走廊连接,纷繁复杂犹如世事和人心。官寨占据着形胜之地,俯视着下面河滩上的几十座石头寨子。
这种高碉建筑既可居住,也可作为堡垒,抵御外来的进攻。麦其家的官寨一层是下人的房间和厨房,二层也是下人的房间及管家的应事房,三层是家丁们住的地方,四层是麦其土司及家人的住处,五层是经堂,六、七层用作防守、进攻的窗口。地下室一半用来存放银子和粮食,一半用来关押犯人。后来,麦其大少爷组织工匠在他家领地南北边境各修了两座和麦其官寨一样的建筑。由此说明当时藏区的高碉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
3.寺庙建筑
在空气都弥漫着宗教气息的西藏,寺庙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寺庙建筑当属布达拉宫。川西北藏区的寺庙规模一般不大,但建筑外形、风格却和大寺庙相似。寺庙气势非凡,一个重要原因是选址。绝大多数寺庙都依山或坡而建,随着山势坡度的起伏,寺庙内的建筑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群蜂飞舞》中桑木旦先生进修的寺院的建筑就是一例。《宝刀》中“我”舅舅修行的小庙就建在半山腰,远远望去,若隐若现,平添了一种神秘感。
阿来的小说有很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尽管阿来不喜欢被人界定为他的写作是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在写自己民族的东西,但其作品中浓郁的地域风情却为读者了解川西北那片神奇的土地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也为民俗学家研究地方风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阿来对民俗文化的一种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涛,江红英.西藏民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2]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刘琴(1975—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阿来;小说;川西风情
阿坝,是一个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也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回、羌等民族杂居的地方。阿来生于阿坝,长于阿坝,阿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土人情、民情风习深深地浸润在阿来的灵魂中。阿来把这些写进了小说。从小说中,我们领略到川西北地区的藏族人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独特风情。
一、饮食
糌粑、酥油、茶叶、牛羊肉,被称为藏族人饮食的“四宝”。阅读阿来的小说,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这四宝在藏族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1.酥油茶
中国的茶文化悠远绵长。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的差异,加之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喝的茶也各有千秋。藏区人多喝奶茶和酥油茶。尤其是酥油茶,可说是藏族饮食的一大特色。在阿来的短篇小说《旧年的血迹》中,有这样的文字:“父亲成为慈祥的父亲,他把他碗中化开的一块油脂全部扒拉进我的碗中。”这里的油脂就是酥油。在食品结构比较简单的藏区,酥油是补充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父亲”虽然刚刚气愤地扔掉了“我”从村中小广场带回的牛血灌肠,但他心里是疼“我”的,晚饭时用他的行动表达着对“我”的关爱。一块酥油,包含着一位不善言谈的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
《尘埃落定》中多次写到喝酥油茶,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一次可饮好几碗:“这时,土司一家在屋里叫下人送上暖身的酥油茶,细细啜饮,一碗,两碗,三碗。这样,麦其土司一家出现在客人面前时脸上总是红红地闪着油光,与客人们因为路途劳累和寒冷而灰头土脸形成鲜明对照。”土司及家人清闲得很,他们把喝酥油茶当作打发时间的方式,这是有钱人才能享有的休闲方式。家境不富裕的人并不是总能喝酥油茶,较多的时候喝清茶。
《空山·机村传说壹》里写到桑丹和格拉喜欢到恩波家的院子里晒太阳,不光因为他家院子里阳光充足,更重要的是在吃午饭时,她们如果还不回家,恩波一家会给她们一些吃的:“恩波的母亲额席江把一个木盘端出来,两碗清茶,一块面饼和两三个烤土豆。”虽然食物很一般,份量也不是太够,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足已显出恩波家人的慈悲心肠。
酥油茶是怎样制作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须先谈谈酥油是怎样来的。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阿来的短篇小说《环山的雪光》有介绍:“熬开的牛奶在锅中慢慢发酵变酸。锅面浮起筷子厚一层凝脂。她用光滑得闪烁着象牙色的木勺把凝脂打起来,盛进洗衣机缸里。然后发动了那台小小的汽油发电机。”这是金花在利用机器从凝脂中脱出水分,提炼酥油。这是现代化的提炼酥油的方式。传统的做法是人工提炼酥油。一般把酥油储藏起来,随时取用。制作酥油茶是将烧开的砖茶水与酥油在专用的酥油桶中充分搅和,使茶油一体,稍加盐,然后倒入陶制或金属制的茶壶中,加热(但不能烧开)后,即可饮用。酥油茶不宜喝冷的,否则伤肠胃。
2.糍粑、牛羊肉
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位于青藏高原東部的嘉绒藏区主产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也种植青稞、豌豆、黄豆、胡豆等杂粮。所以此地的糌粑品种丰富,有青稞、豌豆、玉米、小麦糌粑,分别用以上几种农产品炒磨而成,简单易做。藏族人的肉食主要为牛肉、羊肉。牛是当地产的牦牛,羊是喂养的绵羊。在牧区,牛羊肉既可以作主食,也可以作菜肴为副食。
《尘埃落定》中麦其土司家的饭菜很具有代表性:“先上来的是酥油拌洋芋泥,然后,羊排,主食是荞面馍加蜂蜜。这些东西在每个人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挖去了小山的一角,轮到塔娜,她只在那堆食物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缺口。”土司家的食物虽然多得吃不完,但相对于汉族的绝大部分地区来说,他们的食品种类较单一。
二、服饰
藏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多彩多姿,独具魅力。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金银珠玉饰品等。阿来小说所描写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藏族服饰的特点。
1.藏袍
《尘埃落定》中“傻子”在查尔斯来麦其土司领地那天,“穿的是一件团花图案的锦锻袍子,水红色腰带,腰刀鞘上是三颗绿珊瑚。”这里的“袍子”就是藏袍,是藏装的代表性服装。藏袍的质料以厚重的氆氇、毪子、羊皮裘等为主,多为长衣。穿时腰间扎各种质地、花色的宽腰带。藏袍的制作,按季节,有单、夹、棉裘之分。藏袍既能防寒保暖,又便于劳动,还能当被子。其用途较多,切合藏族人的生活。
2.饰品
藏族人非常讲究装饰,经常在衣服上镶各式花边,并佩各种饰物。麦其土司为了组建一支现代化的正规军队,请很多裁缝为兵丁赶制统一服装:“黑色的直贡呢长袍,红黄蓝三色的十字花氆氇镶边,红色绸腰带,上佩可以装到枪上的刺刀。初级军官的镶边是獭皮,高一级是豹皮。最高级是我哥哥旦真贡布。他是总带兵官,衣服镶边是一整头孟加拉虎皮。”兽皮镶边因人的等级不同,所镶皮质不同,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麦其家的跛子管家曾经就是麦其土司的带兵官,英勇受伤折了一条腿,就曾得到整头虎皮镶边衣服的奖赏,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只有英雄才佩穿上它。
男装尚且如此,女装的装饰就更多了。《尘埃落定》中写到麦其土司二太太前去迎接黄特派员时,“腰间是巴掌宽的银腰带,胸前是累累的珠饰,头上新打的小辫油光可鉴”,就是康巴地区妇女服饰、头饰的代表。妇女常穿裙子,裙子有围裙,也有百褶裙。裙裾以盖着脚背又不拖地为宜。有身份的人在走路时,要提起裙裾,以免踩着了。《空山:机村传说壹》中的桑丹,虽然有些神志不清,衣衫褴褛,但礼数周全。在恩波一家请她们母子去吃饭时,桑丹用手敛起衣服的下摆,躬躬身,示意主人先走,她提着镶边都掉了的并不需要提起的衣裙,施施然往恩波家走去。桑丹的举动显示了她出身贵族,曾经受过较好的教养。 三、建筑
川西地区的藏族人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普通百姓,大多数时间,住在固定的石头或土木结构的房子里。需要为牛羊寻找牧草时,他们也会带上帐篷到水草丰美的地方住上几个月,等固定房屋地方的草长起来再赶着牛羊回家。为了庆祝大型的节日或外出旅行,他们常带上帐篷,随时随地安营扎寨。帐篷成为他们临时的家。固定的建筑有民居、碉楼、寺庙建筑几种。
1.平顶碉房
《空山:机村传说壹》中介绍了机村人的居所:“机村的房子都是两层或三层的石头建筑,三层的建筑上两层供人起居,下一层是畜圈,而两层建筑的人家畜圈都在房子外边,畜圈便建在树籬围出的院落里。”机村人的房屋就是川西北藏族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是石头所砌的平顶碉房。墙壁最厚处甚至达一米,大多数墙壁上面都比下面薄,整面墙呈梯形。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其外形看起来与石碉房没有多大差异,但它的厚度比石墙约薄三分之一,也没有石头墙坚固。但与石碉房一样,冬暖夏凉。一般来说,碉房大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酒灯等。石头碉房的顶通常是平整泥顶,起防水防寒的功能,为了美观和实用,还用木瓦盖出一个倾斜的顶。当火灾来临时,人们就揭去木瓦的顶。这在《空山·天火》中有详细描述。
2.高碉建筑
高碉建筑是藏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它既体现于各类传统建筑之中,同时又常以独立形式存在,成为藏族建筑的一大奇观。高碉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西藏,于公元前二世纪建造的雍布拉宫,那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就是当时高碉建筑的典型范例。在高山河流纵横交错的今四川藏区是藏区高碉建筑发育的核心地区之一,直到清代初、中期,这一地区都还在广泛建碉。《尘埃落定》里麦其土司官寨就是典型的高碉建筑。整个建筑有四面,东、西、北三面有七层楼高,向东南的一面是骑楼,三层楼高。
麦其土司的官寨的确很高。七层楼面加上房顶,再加上一层地牢有二十丈高。里面众多的房间和众多的门用楼梯和走廊连接,纷繁复杂犹如世事和人心。官寨占据着形胜之地,俯视着下面河滩上的几十座石头寨子。
这种高碉建筑既可居住,也可作为堡垒,抵御外来的进攻。麦其家的官寨一层是下人的房间和厨房,二层也是下人的房间及管家的应事房,三层是家丁们住的地方,四层是麦其土司及家人的住处,五层是经堂,六、七层用作防守、进攻的窗口。地下室一半用来存放银子和粮食,一半用来关押犯人。后来,麦其大少爷组织工匠在他家领地南北边境各修了两座和麦其官寨一样的建筑。由此说明当时藏区的高碉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
3.寺庙建筑
在空气都弥漫着宗教气息的西藏,寺庙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寺庙建筑当属布达拉宫。川西北藏区的寺庙规模一般不大,但建筑外形、风格却和大寺庙相似。寺庙气势非凡,一个重要原因是选址。绝大多数寺庙都依山或坡而建,随着山势坡度的起伏,寺庙内的建筑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群蜂飞舞》中桑木旦先生进修的寺院的建筑就是一例。《宝刀》中“我”舅舅修行的小庙就建在半山腰,远远望去,若隐若现,平添了一种神秘感。
阿来的小说有很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尽管阿来不喜欢被人界定为他的写作是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在写自己民族的东西,但其作品中浓郁的地域风情却为读者了解川西北那片神奇的土地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也为民俗学家研究地方风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阿来对民俗文化的一种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涛,江红英.西藏民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2]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刘琴(1975—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