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本文将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习指导。
一、用“文火”“炖化”麻木的心
许多学生谈“数”色变,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并有排斥倾向,表现为听课无精打采,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作业经常不交.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决不放弃的意志和耐心,让他们在“文火”中得以“炖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当他们有行动时,要不断给他们制定努力的目标,并促其实现,更要细心周到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对原认知结构相对欠完善的学生,引导他们自我完善和发展
有的学生虽然原有的基础差,但很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理中熟悉:一章有几节,每节中有几个知识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把其中重点内容用“特写镜头”列表处理,对比其异同点,加深记忆,并告诉学生若以后忘记或有疑点,可按这个顺序查阅.通过这样的整理,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对比学习法.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再把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把知识链组成知识网,在不断地巩固和补充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养成了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有问题查资料、找资料,想出最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对于马虎、思维不严谨的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许多学生平时粗心大意,其实这是思维的肤浅性.他们对概念不求甚解,对定理、公式、法则不考虑它们为什么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求他们課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特别是熟悉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
第二,精选例题,设置 “陷阱”,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常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透,可选用例题:判断函数g(x)=x3-1+1-x3的奇偶性,许多学生会认这个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其实,先考虑定义域:{x∣x=1},则当x=1时,g(x)=0,但x= -1时,g(-x) 无意义,所以函数g(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第三,通过找别人的差错,提高自身的改错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解并告诉学生:“老师也可能会做错题.看看你们上课时能否及时发现,并能指出加以改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习惯,让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四、对有思维惰性的学生,帮助他们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每一点每一滴都讲清楚,就是“嚼烂”知识,再灌给他们,习惯于依样画葫芦去生搬硬套,一遇到运算难一点的题,就怕繁,“望题兴叹”.针对这种学生,要求他们一定要课前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恰能解决,从而获得成功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上课讲解例题时,要适当穿插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常用解题技巧,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课后留有适当的思考题,让他们能思考并加以解决.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使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掌握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做到这里,许多学生不敢再往下解.这时教师如果能够鼓励他们勇敢做下去,也许他们从此就有信心面对这种难题。
这样经常鼓励他们,他们在困难面前的决心、毅力、自我控制能力在今后工作中可受用终身。
五、对有一定基础,但缺乏观察、联想意识的学生可通过“MM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例5】 某公司要印刷广告若干张,印刷版面面积为96cm2,并且在版面上、下各留1cm空白,左右各留15cm空白,问印刷版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每张广告用纸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的面积.
这道应用题不难,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印刷版面”与“广告用纸”之间的关系搞不清楚,设未知数时,位置颠倒.如果学生能从“广告纸→版面→报纸→试卷”进行联想,这种失误就不会发生.针对这种学生,可用“MM教学法(数学方法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联想力.立体几何中许多问题都是以课本中的图形为基本模型演变而来的,例如: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如果斜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探究题:
在这些解法中学生运用了运动的观点、分割思想等,体验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实践证明,经过完善、引导和探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学生还会认为数学的学习正如爱因斯达说的“把一生的东西忘光了,余下的东西就是数学”.即使
公式忘了,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思维敏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一直发挥着充分的作用。
一、用“文火”“炖化”麻木的心
许多学生谈“数”色变,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并有排斥倾向,表现为听课无精打采,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作业经常不交.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决不放弃的意志和耐心,让他们在“文火”中得以“炖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当他们有行动时,要不断给他们制定努力的目标,并促其实现,更要细心周到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对原认知结构相对欠完善的学生,引导他们自我完善和发展
有的学生虽然原有的基础差,但很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理中熟悉:一章有几节,每节中有几个知识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把其中重点内容用“特写镜头”列表处理,对比其异同点,加深记忆,并告诉学生若以后忘记或有疑点,可按这个顺序查阅.通过这样的整理,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对比学习法.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再把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把知识链组成知识网,在不断地巩固和补充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养成了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有问题查资料、找资料,想出最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对于马虎、思维不严谨的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许多学生平时粗心大意,其实这是思维的肤浅性.他们对概念不求甚解,对定理、公式、法则不考虑它们为什么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求他们課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特别是熟悉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
第二,精选例题,设置 “陷阱”,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常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透,可选用例题:判断函数g(x)=x3-1+1-x3的奇偶性,许多学生会认这个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其实,先考虑定义域:{x∣x=1},则当x=1时,g(x)=0,但x= -1时,g(-x) 无意义,所以函数g(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第三,通过找别人的差错,提高自身的改错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解并告诉学生:“老师也可能会做错题.看看你们上课时能否及时发现,并能指出加以改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习惯,让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四、对有思维惰性的学生,帮助他们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每一点每一滴都讲清楚,就是“嚼烂”知识,再灌给他们,习惯于依样画葫芦去生搬硬套,一遇到运算难一点的题,就怕繁,“望题兴叹”.针对这种学生,要求他们一定要课前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恰能解决,从而获得成功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上课讲解例题时,要适当穿插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常用解题技巧,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课后留有适当的思考题,让他们能思考并加以解决.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使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掌握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做到这里,许多学生不敢再往下解.这时教师如果能够鼓励他们勇敢做下去,也许他们从此就有信心面对这种难题。
这样经常鼓励他们,他们在困难面前的决心、毅力、自我控制能力在今后工作中可受用终身。
五、对有一定基础,但缺乏观察、联想意识的学生可通过“MM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例5】 某公司要印刷广告若干张,印刷版面面积为96cm2,并且在版面上、下各留1cm空白,左右各留15cm空白,问印刷版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每张广告用纸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的面积.
这道应用题不难,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印刷版面”与“广告用纸”之间的关系搞不清楚,设未知数时,位置颠倒.如果学生能从“广告纸→版面→报纸→试卷”进行联想,这种失误就不会发生.针对这种学生,可用“MM教学法(数学方法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联想力.立体几何中许多问题都是以课本中的图形为基本模型演变而来的,例如: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如果斜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探究题:
在这些解法中学生运用了运动的观点、分割思想等,体验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实践证明,经过完善、引导和探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学生还会认为数学的学习正如爱因斯达说的“把一生的东西忘光了,余下的东西就是数学”.即使
公式忘了,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思维敏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一直发挥着充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