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期思,其地在淮河西部南沿,《山海经·海内东经》于“汝水入淮”下记载:“淮在期思北。”期思建县,早在春秋中期。《左传·文公十年》载:“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晋]杜预注:春秋时,楚君自称王,其“县邑大夫僭称公”。《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庄王语,“诸侯、县公皆庆寡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有雩娄、潘、蓼、蒋、弦、黄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唯蒋较大,为“伯”爵。到楚穆王四年(前622年),这些诸侯国陆续灭于楚,楚以蒋都治所建期思县,县领雩娄、潘、蒋诸国地及蓼、弦、黄诸国部分地。《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表明雩娄邑也属期思县地。雩娄,位于大别山北部山区及丘陵地带,地势较高;蒋国位于白露河、淮河之间,地势相对低洼。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不是决白露河、淮河之水,去灌溉南面上部的“雩娄之野”,而是在期思县境上部高处决开河岸,引水灌溉雩娄山区下面的平原。由此可知,春秋期思县之大,南至大别山北麓。
秦汉时,期思县域划小,与(寝丘,古藩国)县同属汝南郡。东汉,县更名固始。 延熹三年(160年),固始、期思两县令共建楚相孙叔敖庙于期思县城南,刻石立碑,铭记固始与期思“临县一载,志在惠康”,孙叔敖功德泽惠两县民众。
东晋至南北朝,期思县时置时废。至唐,期思县地并入固始。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淮滨县,期思划入淮滨,现为期思镇。
二
古蒋国设于西周初。武王、成王时分封诸侯,周公一子受封于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其中“蒋”,就是周公第三子“伯龄”所封之“蒋国”。穆王元年(前625年)后,蒋国灭于楚,楚建期思邑。《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期思有蒋乡,故蒋国”,此为[晋]司马彪原注。晋司马彪、杜预及唐颜师古俱言“期思有蒋乡,故蒋国”;后世有的词书与姓氏著述者,谓“蒋”之“蒋国”或在仙居(今光山县境),或谓今固始县蒋集,实未深考。两汉时,汝南郡之期思与固始并存,县域区划不混。明代《固始县志》记载:期思在固始城西北七十里,蒋家埠在固始东北四十里,二者相去较远。汉书地理志说的“期思有蒋乡”,是说汉代的期思县有蒋乡,即古蒋国灭后邑地易为乡,而不是指他县有蒋乡。今固始县蒋集,地在淮河支流史灌河东岸,其地不属期思县,至今也未发现有古城遗址。
期思有古蒋国遗址,即今期思镇政府所在地,在今淮滨县东南15公里处,北有淮河,南有淮河支流白露河,城池遗址地处冈地,在白露河支流水湾,由南至东、至北,三面环水,水今名“思河”。今期思镇政府院有汉代修建的楚相孙叔敖庙遗址。古蒋国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500米,基宽32米,垣为夯土垒筑,残存1~3米。在这儿出土有新石器、商周时期陶器与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镞剑矛及楚国货币等。“蒋国故城”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期思古蒋国遗址,有蒋伯龄墓葬。据《亭蒋氏族谱》载:一世祖伯龄薨“敕封都万寿陵”。封都,即蒋国都城;万寿陵,当是今遗址城东南古墓群之大陵。
三
唐《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及睢阳《蒋氏前谱·(宋人)诸序》等,皆称“蒋”是“以国为氏”。蒋国都邑,地在汉代期思县,今淮滨县期思镇。今期思镇,是蒋氏发源地。
蒋氏源流世系。蒋国始君,周公第三子伯龄。“伯者”,为爵位之称。出自黄帝氏族,是后稷之裔。伯龄公衍世系,瞧阳《蒋氏家谱·蒋氏系出姬姓考》称:“伯龄二十三世简,国并于楚。”至东汉初,太尉、大将军、逡遒侯蒋横遭谗,九子散逸四方。冤平,九子随地封侯,开九侯支系。据《亭蒋氏宗谱》记称:蒋氏自伯龄至九侯,为48世,九侯澄公下又记有32世至唐末,80世代,著“期思世谱”世系,较为完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