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农民工形象构建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特殊产物,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相关的新闻报道常见诸于报端。从认知隐喻的视角,通过对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商业”、“流水”、“城堡”、“战争”等几组概念隐喻的分析,探讨新闻报道所构建的农民工及其蕴含的意识形态。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变迁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使得这一特殊群体遭遇到了许多尴尬和麻烦。近年来,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农民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讨。①②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中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从认知隐喻的视角来探讨新闻话语是如何构建和再现农民工。
  批评隐喻方法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③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是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④隐喻不仅对语言而且对人类认知也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将具体的、人们熟知的经验和知识领域中的常识性的意义传递到更加抽象和不熟悉的领域。Fairclough指出,当我们用y来描述x时,y所包含的所有的意思、“意识形态倾向”、内涵意义、联想意义等全部被投射到x,因此我们通过y来谈论x,通过y来理解x,⑤隐喻有助于社会现实本身的构建和理解。本研究基于Charteris-Black(2004)提出的批评隐喻方法,⑥对1987年至2007年期间《人民日报》中与农民工相关的2076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工在中国主流媒体中的话语建构。
  几组概念隐喻的分析
  我们使用AntConc3.2软件的检索工具确定和计算每个隐喻表达的频率,并根据它们各自所属的始源域—目标域的不同将所有隐喻表达进行分组,出现频率相对比较高的几组概念隐喻为“商业”、“流水”、“城堡”和“战争”隐喻。表1是语料库中隐喻的使用情况,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表达为“商业”隐喻,占52.64%,其次是“流水”隐喻,包括“水力资源”、“水灾”和“容器”隐喻。
  “商业”隐喻。“商业”隐喻是最显著的隐喻。“农民工”被构建为劳动力资源,被运输和供应给市场进行交易。他们可以像货物一样被储存在劳动力市场,根据订单的要求,还可以被“加工”和培训,提高“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销售”自己。如:
  1、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可以为国企改革带来压力。(2001年6月18日)
  2、日照市劳动保障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计划,提高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2007年6月17日)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组隐喻表达是描述有关工资问题的词语,占57.83%。如“拖欠”(2600次)、“清欠”(575次)、“讨薪”(152次)、“追讨”(109次)、“偿付”(108次)、“血汗钱”(86次)、“清偿”(71次)、“讨工资”或“讨资”(35次)、“欠条”(27次)、“追薪”(18次)“追缴”(18次)、“讨债”(16次)、偿清(15次)、“辛苦钱”(15次)、“赖账”(8次)、“积欠”(8次)、“拖欠链”(4次)。农民工被建构为弱势群体,经常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工资拖欠问题经常困扰着农民工。
  “流水”隐喻。在语料库中,农民工被再现为流体,大批的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就好比随着流水流入河流或者海洋的物体。水的流动会产生一定的能量,如果合理地加以控制便可以将其转化为水力资源。对民工流进行很好的管理,他们就可以成为十分有用的资源,极大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语料库中的绝大部分“流水”隐喻都将农民工构建为可以加以利用的水力资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肯定了农民工对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江河湖海的水可以造福人民,也可能成为水灾,对人类构成威胁和危险。这股“民工流”也会给城市带来麻烦,增加城市的负荷和管理的难度。大量流动人口无序、盲目地流动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成为一股危险、甚至毁灭性的力量。因此,必须疏通渠道,对其“水量”和“水流”加以一定的管理和控制,促使其合理、有序流动。如:
  1、春节过后,大量民工再度涌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01年2月14日)
  2、农民工的大量流入,增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增加了城市规划、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市容等管理工作的难度,使城市人均资源相对减少,污染相对增加。(2007年2月7日)
  3、无序盲目的流动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2007年2月7日)
  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希望自己能被城市接纳成为城市居民。然而,由于服务体系滞后、流动渠道不畅通、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他们还不能在身体上和心理上融入城市。
  4、进城农民好像浮在水面的油,怎么也融不进去。(1989年4月13日)
  “城堡”隐喻。城堡将城里和城外分割开来,城内的居民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城内,分享他们的资源。农民工受到种种“入城条件”的限制,很难真正获得同城待遇,“站在城市边却难入城市门”。尽管一些人闯进了城内,也仅仅是城市的匆匆“过客”而已。如:
  1、农民工站在城市边,难入城市门。(2007年9月10日)
  2、在城市,他们只是手中紧握暂住证的过客。(2007年8月12日)
  农民工虽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但在身体和心理上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他们处于城市的边缘,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生活在制度和文化的边缘。
  “战争”隐喻。一提起战争,人们不禁会联想到战场、军队、敌人、武器等。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就像士兵奔赴战场一样向城市移动,逐渐成为“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他们进入城里之后还经常会受到侵扰。面对许多问题,如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低廉工资、拖欠工资等,他们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抵御“敌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
  1、现在,农民工已经成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2007年2月12日)
  2、但维权的根本还要靠让他们“武装”起来,赋予他们抵御用人单位侵权的“武器”。(2007年1月24日)
  然而,多年来保守的观念和体制很难马上根除,农民工们要准备好进行艰难、持久的维权之战,惟有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齐心合力,他们才能最终赢得这场维权战的胜利。
  结 语
  新闻话语中出现频率相对比较高的概念隐喻,即“商业”、“流水”、“城堡”和“战争”隐喻,这些隐喻构建了农民工的身份和生存状态,反映了作者和人们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人们对待农民工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前进而发生变化,从负面态度向积极态度转变,农民工从城市的“麻烦”转变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近年来,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他们的身份依旧,“欠薪”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的合法权益经常得不到保障,他们被构建为无法在身体和心理上完全融入城市的“外来人”、“过客”,是被边缘化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助和保护的弱势群体。需要媒体工作者、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用舆论和政策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从身心方面做好进入城市生活的适应准备,还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并加强舆论监督,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者为华东交通大学国际学院教授;本文系江西省2010年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媒体话语中的身份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WX08)
  
  注释
  ①刘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②周大鸣,秦红增:“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第4期。
  ③Deignan,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Benjamins Publisher. 2005.
  ④Lakoff, G.and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⑤Fairclough,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9.
  ⑥Charteris-Black,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Studies. Palgrave/Macmillan. 2004.
其他文献
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发育程度和竞争力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快速的经济增长奠定了文化产业发生发育的社会基础,城市化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需求,技术进步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而其建成有赖于相适应的民众习俗的支撑.但是,当前我国民众的生活习俗还存在许多与生态文明建设不适应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分类指导,具体表现为进行民族识别,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等。这一探索启示我们,要从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调动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坚持试点,点面结合,安定团结是分类指导有效实施的保障。    【关键词】共产党 少数民族政策 分类指导 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
助学贷款政策成为国家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随着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学生出现恶意拖欠、逃避还贷等违约现象。高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碳关税的基本内涵和产生背景,并从多方面分析揭露其贸易保护主义工具的实质,有针对性地探讨碳关税问题可能给中国外贸带来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代中国在应对碳关税问题时所面临的主要难点,为缓解碳关税问题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消极影响、扫清气候问题背景下中国商品进出口过程中的潜在威胁提出法律应对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 碳关税 经济法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逐年突出,气候问题日益受到人们
【摘要】站在社会学范式的视野里分析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就会得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简而言之,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三农”的基础地位越会牢固。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城镇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广告也逐渐进军中国市场,并积极推行中国本土化策略,主要表现在广告公司的本土化和广告表现的本土化。西方广告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符号误用和文化差异等问题,中国广告应抓住契机,深度挖掘和恰当利用本土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本土优势,以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    【关键词】西方广告 中国 本土 优势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使消费者购买其广
乱相频生的私人会所滋生了腐败的灰色空间,裹挟了诸多损害公共利益与破坏公共秩序的不良因子,其运行的隐蔽性与私密性,给监管带来新的难题。深究私人会所腐败的表征,探寻治理私人会所腐败的逻辑,是有效监管私人会所运行的关键所在。以建章立制、会费监管的有限公开、行业自律为逻辑起点,推进私人会所监管的规范化、公开化与民主化。    私人会所,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名流、富商与政要交际生活的灰色空间,在满足权贵阶层的
我国的维护社会稳定模式已由单一强制性维护向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维护转变,因此良性维护社会稳定主要应该放在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上。抚顺市以党委领导为一个核心,维权促维稳
【摘要】“光棍村”决不是偶然现象,其中固然有贫穷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性别比例失衡无疑是决定性因素。性别比例失衡对中国的婚姻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由此衍生出诸多不容小视的社会问题。解决性别比例失衡关键要起到两个效果,一是弱化人们的男孩偏好,二是规制人们的性别选择行为。  【关键词】人口结构 性别比 行为规制    性别比例这一指标地区间差异很大,造成差别的影响因素很多,如社会生活条件、人口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