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将:陈毅元帅

来源 :当代县域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将由来
  四川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陈家是“耕读传家”“义门世家”。陈毅出生时,陈家还有良田40亩,属于上中农。但整个家室明显的在败落。陈毅的祖父、父辈们都憧憬着陈家的中光发达,对陈毅寄托着很大希望。
  陈毅九岁随家迁至成都,因为祖父和父辈们都认为时势变了,科举已经废止,新学堂已经兴起,陈家要重振家声,只有学“声光化电”,搞工矿实业,而这些,在乡下远不如都市便利。
  天有不测风云,时局混乱。1911年秋,陈毅和胞兄孟熙回到乐至乡下外婆家寄读,这时,他遇见了一位终身难忘的老师——陈玉堂。在他的指点下,陈毅打下了坚实的诗词格律的基础。1913年,他回到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德胜乡高等小学就读。该校校长冯湛恩是成都有名的古文家,在此期间陈毅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集解》以及《西游记》《封神榜》等书籍。
  传说有一年中秋节,陈毅跟着母亲去亲戚家,在那里陈毅得到了一本一直想读的书,便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劳累,一个人躲在小屋子里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吃饭的时刻到了,主人三番五次地催他吃饭,他都象没有听见一样,仍然坐在那里看呀看的十分入神。主人和母亲都知道陈毅见了书就着迷,所以也不见怪,就把一碟糍粑和一碗芝麻酱面条端到他的面前。
  陈毅一面看书,一面吃着糍粑,由于心思全在书上了,本来吃糍粑应该蘸糖,他却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了墨,一连吃了两口,还没觉出来。当他还要再吃的时候,母亲走进来了,见陈毅吃得满嘴都是黑墨,不禁啊了一声,亲友们闻声赶来,个个乐的捧腹大笑不止,从此,家乡的人们都亲切地称陈毅是“喝过墨水的人”。由于陈毅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19年10月陈毅从免费赴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毕业并到了法国马赛开始了留学生活。陈毅在勤工俭学的工厂,看到了真正的马赛,工人悲惨的生活教育了他。此时的陈毅,想在法国勤工俭学日后当个文学博士,走出一条“文艺救国”的道路。他读了大量的法国以及西欧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巴尔扎克、雨果、卢梭等名家作品,这使他的文学修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以后的岁月里,陈毅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文学,就是行军打仗也不会忘记。正是这位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和锻炼,才成为文武双全的儒将,也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象《梅岭三章》一样感人的壮丽诗篇。
  对联趣事
  陈毅不但是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识、造诣很深、才华横溢的诗人,从他十分喜欢创作的对联作品即可从中略见一斑。陈毅留法求学期间,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当局驱逐出境,押送回国。1922年冬回到四川省乐至县家乡。这时,家已破产,全家20多人一起挤住在陈家祠堂的破屋里。
  1923年春节来临,母亲让陈毅写一副对联总算多少表示一下过年的味道。写什么好呢?他看到家乡的亲友和广大劳苦大众生活的凄凉凋敝,又联想到中国大地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十分感慨。为此,他泼墨提笔写出一副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对联贴在自家门上: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横批:春待来年
  当时陈毅年龄只有20出头,这副鼓舞斗志的对联表达了他豁达的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想到来年,陈毅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他索性披衣起坐,心潮澎湃地又写下了一首《除夕吟》的诗:“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待到一朝风雷震,谁说苦尽不生甜。”
  又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我党领导的南方各省游击队,统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司令员陈毅率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即南京东南百余里的茅山地区,建立了江南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这时陈毅很注重做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经常巧妙利用对联来达到效果。在当时,一些人把共产党的部队当作历代农民起义的“草莽英雄”,有胆无识,怕是成不了气候。比如抗日战争时期,苏北有些开明绅士虽然赞成共产党“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但起初把新四军多少有些不放在眼里。
  陈毅初到盐阜时住在一位士绅家中,这位士绅自以为有些学识,看不起摆弄枪杆子的来客,让陈毅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这位士绅故意要与将军吟诗作对,这在当时是最能衡量一个人水平的最好办法。
  他说:“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
  陈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阅西厢,览张孙杜斗法普济寺。”
  这位士绅听后愣了,好长时间没说出话来,他没想不到身穿土布军装的军人竟如此有才华。陈毅见他讶然模样,不禁宽厚地畅笑起来,而且借机向他介绍了革命队伍中许多能才名将。从此,这位绅士对陈毅及他的部队高看一眼、敬佩十分,并影响了一个层面的人。
  1945年,陈毅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举办的一个宴会。席间,国民党一位文人借着酒兴,指名要陈毅对对子。那个文人出的上联为:“四川重庆成都;”句中有一个省名,两个市名,意为:“四川的重庆成了都城。”
  陈毅略想片刻,答道:“江西瑞金兴国。”也用了三个地名,对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江西瑞金建立红色政权必将复兴中国。”真可谓针锋相对,又含而不露,令在场的友好人士连声叫好。
其他文献
龙老头推着一车垃圾,向西边走去。他要把它们送到庞四的垃圾收购站。那些垃圾装得太满,像一只偌大的螃蟹,横七竖八的,有废铁,塑料纸,还有汽修厂换下来的机油桶。到吴镇桥头的时候,从劳斯莱斯里面下来几个人,骂骂咧咧的。他们要他交出龙二,骂龙二是个缩头乌龟。龙老头说,龙二好长时间没回家了。张三说,不会,你一准知道他的下落,就是不说。李四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龙二和你一样,说起瞎话来连眼睛都不
期刊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古蔺农商银行观文支行利用周一、周三、周五上班前10分钟召开“晨会”之机,将“整队、口号、昨天工作小结、本日注意事项和工作重点、仪容仪表整理”、“提升服务质量”等工作深入每位员工心中,成为了古蔺农商银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晨会”促学习,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古蔺农商银行观文支行利用“晨会”平台组织员工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倡导“干中学,学中干”,促进员工强化理论和业
期刊
“亲们,有认识万某某的吗?我们一直在找他,有知情的麻烦告知一声,谢谢啦!”  2014年3月30日,合江农商银行九支支行的主办信贷员何清英在她的的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出乎她意料的是,这条消息发出不久,万某某主动打来了电话,交清了欠息。  万某某是九支支行的贷款户,欠息已达5000元。为了催收利息,九支支行想尽了各种方法,打电话没人听、上门没人在,就在一季度马上要结束的时候,何主办突然想到
期刊
四川巴中  近日,巴中市巴州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黄家沟分社新装开业。当天,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络绎不绝。区联社理事长周依春表示,将全力打造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由“坐商”转变为“行商”,重点锁定“一圈两链、一区两会、一优两新”客户群体,利用“重信用、轻抵押、手续简、放款快”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主动送金融服务上门,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小企业法
期刊
一  八月时,离开会州已经一年多,我去了新疆,在晒葡萄干的土坯晾房里每天做扎铁丝架子的活。这件事算不上高兴,我却尽情吃够了葡萄。  我挑淡绿色、颗粒最大的葡萄吃,味道酸酸甜甜,恰到好处。一起干活的人爱吃酒红色的葡萄,那种葡萄有硌舌的砂砾感。工闲时我们待在晾房一角,透过砖墙上无数个通风孔看外面单调的荒漠景象,模糊的群山远景下有时跑过一些褐色斑点,掀起扬尘,那是马群。我们没能说上几句话,就拎起筐里一串
期刊
每年的3月至5月,是石象湖景区一年来最为忙碌的时候。春意袭来,郁金香徐徐绽放,满载着西欧风情的石象湖花区,成了在都市里忙碌一整周的人们最佳的周末赏春之地。  石象湖旅游景区地处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位于成雅高速公路距离成都86公里处,成雅高速、邛名高速、乐雅高速均可到达。湖区因古刹石象寺而得名,相传,三国大将严颜就在这里骑象升天。景区坐拥800亩湖区,湖面平静如镜;秀木叠翠,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期刊
每年3月,在巴菲特股东大会召开之前,巴菲特都会在他的家乡奥马哈为美国部分“幸运的”大学生提供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今年,作为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学生代表,笔者有幸获得了这个与“股神”近距离接触的宝贵机会。  巴菲特眼里的价值投资  谈起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巴菲特的做法跑赢大盘,或他赚取了令人瞠目的利润。但巴菲特自己是怎么诠释他的价值投资呢?  巴菲特说:“很早以前,我经常花很多时间查阅
期刊
1  我出生在农村,四岁以前住在农村,没见过几辆车,没听说过肯德基,眼睛里都是灰突突的东西。二十年后,我生活在城市,有车有房,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所谓体面,大概是我不用经常低头,和声细语奉承别人,做些非己所愿的事情。反倒是不少人得求我帮忙,也不是什么大忙,无非撤条新闻,删条稿子,协调关系之类。那些不得不报道的,我也有办法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似乎天生就是干这行的料,资质过
期刊
雷震,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闵滩养殖场场长。沐浴着清晨柔和的阳光,雷震每天都开着他的本田车到养殖场去。  4月3日,天上下着小雨,通往养鸡场的道路因为开发区施工,虽只有不足一公里的路程,车还是在左右打滑中摇晃10多分钟才到达。养殖场位于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塘镇望山坪村闵滩子合作社,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养殖场现有存栏鸡近8万只。  “现在是几天听不到鸡叫唤,心头边空唠唠呢”,养殖场场长雷震望着鸡群笑着说。和
期刊
“没有藏茶,或许也就没有西藏一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了。”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高海拔的严寒气候和缺氧条件,造就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恶劣的生存环境,甚至连蔬菜和水果都无法良好生长。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藏族人民,每日必须摄入高脂肪、高糖类食物以适应自然环境,奶酪和酥油就是其中代表。然而,奶制品、肉食和粗粮青稞并不容易消化,藏民必须依赖消脂去腻的发酵茶进行调和,才可得以生存,这就是“藏茶”的由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