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姐妹篇为素材,探讨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方面极富特色的对比讽刺的运用,这些对比主要表现为人物表象与本质的对比、人物自身言行前后的对比、他人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与其人物实质的对比等。
关键词:简·奥斯汀;讽刺艺术;对比;反讽
作者简介:徐傲寒,女,1995年2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本科,成都外国语学校语文学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及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凭借着对生活细枝末节极高的洞察力,对文学超乎寻常的敏感度,简·奥斯汀践行并发展了西方讽刺艺术并成为一代讽刺文学大师。他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赋予了其作品极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在世俗中寻求不凡,在笑料中反思人生。他还特别善于通过对比进行讽刺,这些对比主要表现为人物表象与本质的对比、人物自身言与行前后对比、他人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与其人物实质的对比等。本文以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姐妹篇为例,探讨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方面极富特色的对比讽刺的运用。
一、表象与本质的尖锐对立
简·奥斯汀往往有意识地赋予本质上空虚的人物以尊贵的外表,先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和美感,再转写人的具体行动,在“动”的过程中暴露其“丑”的本质,以达到其讽刺的目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汀用尽漂亮话来夸奖英俊潇洒军官的韦翰:不仅长得漂亮,眉清目秀,身材魁梧,言谈间也十分得体动人。“恳切、又显得非常正派,而且又有分寸”,给读者以内外兼修的完美形象。然而读到后面便知道韦翰实际是一个阴险之极、谎话连篇、铺张挥霍、唯利是图、多次勾引诱拐小姐们的伪君子!他以漂亮的外貌作为资本,伪装出彬彬有礼、谦卑识大体的形象,诋毁达西先生、达西小姐,欺骗了伊丽莎白,甚至是麦里屯的所有人。这样的表里不一、表象与本质的尖锐对立给予曾因他军官的身份、漂亮的相貌、动人的词藻而倾心于他的人以莫大讽刺。
又如作者在《理智与情感》中塑造出的约翰与范妮这对夫妇和费勒斯太太的形象。约翰和费勒斯太太都具有颇为体面的身份,都拥有大量财富,但是他们在精神上都表现得极度空虚。约翰在明明答应父亲的遗嘱,给予妹妹和继母一些照顾的情况下,却又在范妮的怂恿下一步步安慰自己,减少对妹妹和继母的支持。本来想到一次性给妹妹们3000磅,但范妮认为这会使他“变成穷光蛋的”、“异母妹妹,根本算不上什么親属”、“为什么要坑害自己”。范妮还怂恿约翰说父亲的遗嘱是病得神志不清而说出来的胡话。约翰深以为然,所以打算在达什伍德夫人活着的时候每年给妹妹们一百磅。范妮表示不赞同,她算账给约翰听,如果达什伍德太太活够15年,他们就“上了大当了”,约翰惊觉,又改口,“偶尔送她们五十磅”“这样我也就履行了我对父亲的诺言了”。范妮依然不满意,断言达什伍德先生要求约翰做的对妹妹们的帮助不过是“替她们找所舒适的房子”、“帮她们搬搬东西”。约翰高兴地答应了,认为帮着搬搬家就好了。这一情节的描写,何其可笑、荒谬!约翰表面富绅气质,而实际上金钱至上;范妮出身高贵,而行为举止无礼、吝啬,对关于钱的算盘更是打得精细。
费勒斯太太,本已经是巨额财产的拥有者,却仍把儿子的婚姻看作是金钱的交易,如不能和有钱的小姐结婚,那就宁肯剥夺儿子的继承权。
他们这一类人都具有光鲜的外表,而其实质却是空虚,利欲熏心,精神贫乏。作者将其表象与实质都摆出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二、人物言行的自我否定
通过“不和谐”来进行讽刺是简·奥斯汀的惯用手法。她善于抓住同一人物自身言行的前后矛盾,并使其成为否定人物冠冕堂皇的外在装饰的依据。
这样的讽刺在《傲慢与偏见》中比比皆是。如在小说的第二章,班纳特太太要班纳特先生去拜访彬格莱先生遭拒,憋着一肚子气的班纳特太太说朗格太太的坏话、迁怒女儿,怪吉蒂咳嗽个不停,还嚷嚷讨厌彬格莱。而当班纳特先生告诉她,他其实已经早拜访过彬格莱后、她却“比谁都惊异得厉害”、“欢天喜地的喧嚷了一阵”。但班纳特太太接下来的反应却是当众在女儿们面前炫耀自夸,表示她早就知道班纳特先生的安排了。作者以班纳特太太的前后言行不一致对比,讽刺了班纳特太太的自作聪明和得意忘形。
接下来在第三章,达西先生的第一次露面,以其出色的外貌、高贵的身份、优渥的收入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拿他与彬格莱比较,甚至不少人都夸赞他还要更优秀些。而当人们发现达西先生“巴结不上”的时候,就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和他朋友(指彬格莱)比起来,他更没有什么大不了”。这何尝不是作者对众人的讽刺?金钱和地位能使一个人可爱,但若是巴结不上,也就没有什么结交的必要了。但若是巴结得上——当她知道伊丽莎白和达西订婚的时候:欣喜若狂,又认为达西又可爱、又漂亮、又魁梧。
同样,在《理智与情感》中,达什伍德先生在父亲临终前应诺了要对后母、姐妹有所“照顾”,但后期却在范妮的“劝导”下一层层减弱,同时找各种理由对自己进行一次次的心理安慰。明明就是自己贪财,不愿意拿出钱,却偏偏说成她们根本没有这样的需要,为自己的吝啬开脱。
简·奥斯汀利用人物自身言行的“不和谐”来进行对比,从而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对人物进行讽刺,撩拨着读者的心弦。
三、同一人物的对比反讽
奥斯汀不仅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不一致来进行对比,还通过他人对某一人物的评价与该人物的实质的对比来进行讽刺,达到反讽的效果。
《傲慢与偏见》中,牧师柯林斯对伽苔琳·德·包尔夫人的恭维真是到了极致,他会抓住一切机会、用尽一切美丽辞藻夸耀德·包尔夫人亲切随和、高贵雍容,以此炫耀自己认识这等身份的人而使自己高人一等。可当读者随着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步伐,通过她的眼睛看到的德·包尔夫人却是高高在上,自命不凡,时刻提醒着客人牢记自己卑微的身份,且凡事必须遵循她的意愿,以至于连达西都觉得姨母丢脸,不愿和她多说话。这一对比是何等讽刺!
在《理智与情感》中也有这样对同一人物反讽的运用,比如斯蒂尔姐妹。当斯蒂尔小姐们亮相时,作者写道:“她们的外貌绝对说不上不文雅,不时髦。她们衣着非常漂亮,举止非常有礼”,而在约翰爵士的评价中称斯蒂尔姐妹是世上最可爱的姑娘。可当读者借着埃莉诺的眼睛,和斯蒂尔小姐们接触下来,发现斯蒂尔大小姐“庸俗冒失和愚蠢,毫无可取之处”,而露西美则美矣,却“毫不文雅,做事不正派,心地不正直”,“虚伪又无知,而且缺少教养”。在后期斯蒂尔姐妹的出场中,更是把埃莉诺得出的结论反复地加以印证。运用这样的对比达到反讽的效果,不仅是对斯蒂尔姐妹的讽刺,也是对盲目推崇他们的威廉爵士和米德尔顿夫人的讽刺。
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我们时常不能够从作者最初的描述和他人的评价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去认识某个人物,往往都需要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了解到该人物的真实面目。作者便利用塑造对某一人物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认识,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简·奥斯汀善于在人物的塑造中采取人物表象与本质的对比、人物自身言行的前后对比、他人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与其人物实质的对比这三种形式来进行讽刺,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使得小说在不同力度的讽刺中妙趣横生,充满了张力。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著.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2]简·奥斯汀著.武崇汉译.理智与情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3]卡罗尔·希尔兹著.袁蔚译.简·奥斯汀[M].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1月.
[4]杨钧.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J].学术交流,1994,(6):64-68.
[5]连恩萍.简·奥斯汀小说的讽刺艺术及成因[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6]焦小晓.从《名利场》看萨克雷的讽刺艺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1)61-67.
关键词:简·奥斯汀;讽刺艺术;对比;反讽
作者简介:徐傲寒,女,1995年2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本科,成都外国语学校语文学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及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凭借着对生活细枝末节极高的洞察力,对文学超乎寻常的敏感度,简·奥斯汀践行并发展了西方讽刺艺术并成为一代讽刺文学大师。他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赋予了其作品极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在世俗中寻求不凡,在笑料中反思人生。他还特别善于通过对比进行讽刺,这些对比主要表现为人物表象与本质的对比、人物自身言与行前后对比、他人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与其人物实质的对比等。本文以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姐妹篇为例,探讨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方面极富特色的对比讽刺的运用。
一、表象与本质的尖锐对立
简·奥斯汀往往有意识地赋予本质上空虚的人物以尊贵的外表,先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和美感,再转写人的具体行动,在“动”的过程中暴露其“丑”的本质,以达到其讽刺的目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汀用尽漂亮话来夸奖英俊潇洒军官的韦翰:不仅长得漂亮,眉清目秀,身材魁梧,言谈间也十分得体动人。“恳切、又显得非常正派,而且又有分寸”,给读者以内外兼修的完美形象。然而读到后面便知道韦翰实际是一个阴险之极、谎话连篇、铺张挥霍、唯利是图、多次勾引诱拐小姐们的伪君子!他以漂亮的外貌作为资本,伪装出彬彬有礼、谦卑识大体的形象,诋毁达西先生、达西小姐,欺骗了伊丽莎白,甚至是麦里屯的所有人。这样的表里不一、表象与本质的尖锐对立给予曾因他军官的身份、漂亮的相貌、动人的词藻而倾心于他的人以莫大讽刺。
又如作者在《理智与情感》中塑造出的约翰与范妮这对夫妇和费勒斯太太的形象。约翰和费勒斯太太都具有颇为体面的身份,都拥有大量财富,但是他们在精神上都表现得极度空虚。约翰在明明答应父亲的遗嘱,给予妹妹和继母一些照顾的情况下,却又在范妮的怂恿下一步步安慰自己,减少对妹妹和继母的支持。本来想到一次性给妹妹们3000磅,但范妮认为这会使他“变成穷光蛋的”、“异母妹妹,根本算不上什么親属”、“为什么要坑害自己”。范妮还怂恿约翰说父亲的遗嘱是病得神志不清而说出来的胡话。约翰深以为然,所以打算在达什伍德夫人活着的时候每年给妹妹们一百磅。范妮表示不赞同,她算账给约翰听,如果达什伍德太太活够15年,他们就“上了大当了”,约翰惊觉,又改口,“偶尔送她们五十磅”“这样我也就履行了我对父亲的诺言了”。范妮依然不满意,断言达什伍德先生要求约翰做的对妹妹们的帮助不过是“替她们找所舒适的房子”、“帮她们搬搬东西”。约翰高兴地答应了,认为帮着搬搬家就好了。这一情节的描写,何其可笑、荒谬!约翰表面富绅气质,而实际上金钱至上;范妮出身高贵,而行为举止无礼、吝啬,对关于钱的算盘更是打得精细。
费勒斯太太,本已经是巨额财产的拥有者,却仍把儿子的婚姻看作是金钱的交易,如不能和有钱的小姐结婚,那就宁肯剥夺儿子的继承权。
他们这一类人都具有光鲜的外表,而其实质却是空虚,利欲熏心,精神贫乏。作者将其表象与实质都摆出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二、人物言行的自我否定
通过“不和谐”来进行讽刺是简·奥斯汀的惯用手法。她善于抓住同一人物自身言行的前后矛盾,并使其成为否定人物冠冕堂皇的外在装饰的依据。
这样的讽刺在《傲慢与偏见》中比比皆是。如在小说的第二章,班纳特太太要班纳特先生去拜访彬格莱先生遭拒,憋着一肚子气的班纳特太太说朗格太太的坏话、迁怒女儿,怪吉蒂咳嗽个不停,还嚷嚷讨厌彬格莱。而当班纳特先生告诉她,他其实已经早拜访过彬格莱后、她却“比谁都惊异得厉害”、“欢天喜地的喧嚷了一阵”。但班纳特太太接下来的反应却是当众在女儿们面前炫耀自夸,表示她早就知道班纳特先生的安排了。作者以班纳特太太的前后言行不一致对比,讽刺了班纳特太太的自作聪明和得意忘形。
接下来在第三章,达西先生的第一次露面,以其出色的外貌、高贵的身份、优渥的收入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拿他与彬格莱比较,甚至不少人都夸赞他还要更优秀些。而当人们发现达西先生“巴结不上”的时候,就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和他朋友(指彬格莱)比起来,他更没有什么大不了”。这何尝不是作者对众人的讽刺?金钱和地位能使一个人可爱,但若是巴结不上,也就没有什么结交的必要了。但若是巴结得上——当她知道伊丽莎白和达西订婚的时候:欣喜若狂,又认为达西又可爱、又漂亮、又魁梧。
同样,在《理智与情感》中,达什伍德先生在父亲临终前应诺了要对后母、姐妹有所“照顾”,但后期却在范妮的“劝导”下一层层减弱,同时找各种理由对自己进行一次次的心理安慰。明明就是自己贪财,不愿意拿出钱,却偏偏说成她们根本没有这样的需要,为自己的吝啬开脱。
简·奥斯汀利用人物自身言行的“不和谐”来进行对比,从而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对人物进行讽刺,撩拨着读者的心弦。
三、同一人物的对比反讽
奥斯汀不仅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不一致来进行对比,还通过他人对某一人物的评价与该人物的实质的对比来进行讽刺,达到反讽的效果。
《傲慢与偏见》中,牧师柯林斯对伽苔琳·德·包尔夫人的恭维真是到了极致,他会抓住一切机会、用尽一切美丽辞藻夸耀德·包尔夫人亲切随和、高贵雍容,以此炫耀自己认识这等身份的人而使自己高人一等。可当读者随着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步伐,通过她的眼睛看到的德·包尔夫人却是高高在上,自命不凡,时刻提醒着客人牢记自己卑微的身份,且凡事必须遵循她的意愿,以至于连达西都觉得姨母丢脸,不愿和她多说话。这一对比是何等讽刺!
在《理智与情感》中也有这样对同一人物反讽的运用,比如斯蒂尔姐妹。当斯蒂尔小姐们亮相时,作者写道:“她们的外貌绝对说不上不文雅,不时髦。她们衣着非常漂亮,举止非常有礼”,而在约翰爵士的评价中称斯蒂尔姐妹是世上最可爱的姑娘。可当读者借着埃莉诺的眼睛,和斯蒂尔小姐们接触下来,发现斯蒂尔大小姐“庸俗冒失和愚蠢,毫无可取之处”,而露西美则美矣,却“毫不文雅,做事不正派,心地不正直”,“虚伪又无知,而且缺少教养”。在后期斯蒂尔姐妹的出场中,更是把埃莉诺得出的结论反复地加以印证。运用这样的对比达到反讽的效果,不仅是对斯蒂尔姐妹的讽刺,也是对盲目推崇他们的威廉爵士和米德尔顿夫人的讽刺。
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我们时常不能够从作者最初的描述和他人的评价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去认识某个人物,往往都需要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了解到该人物的真实面目。作者便利用塑造对某一人物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认识,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简·奥斯汀善于在人物的塑造中采取人物表象与本质的对比、人物自身言行的前后对比、他人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与其人物实质的对比这三种形式来进行讽刺,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使得小说在不同力度的讽刺中妙趣横生,充满了张力。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著.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2]简·奥斯汀著.武崇汉译.理智与情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3]卡罗尔·希尔兹著.袁蔚译.简·奥斯汀[M].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1月.
[4]杨钧.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J].学术交流,1994,(6):64-68.
[5]连恩萍.简·奥斯汀小说的讽刺艺术及成因[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6]焦小晓.从《名利场》看萨克雷的讽刺艺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