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毕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则是学生接触语言的根本。但事实是,高三学生大部分时间以试题为伴,时间的紧迫成为扩大阅读的瓶颈。尽管老师有时也有抽取宝贵时间供学生阅读的美好愿望,然而,习惯埋头题海的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或走马观花,或信马由缰,总之,效果很不理想。而每每作文,学生总是习惯性的、不假思索而又不约而同地搬出屈原、司马迁、苏轼说事。其实,学生也不想如此,只是苦于没有素材,无奈之下,只能出此下策。
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我一直在想:要说没有素材,有些“谎报军情”;要说有素材,学生分明无“材”可用。这是否犹如石油储备丰富的中国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戴着“贫油国”的帽子?倘若如此,只要让他们学一学地质学家李四光,就应该能找到宝藏,而不至于宝山空回。
一、就地取材,研读语言
既然学生终日以试题为伴,那就可以从试题掘宝。小阅读、大阅读——经典之作荟萃于此,时尚佳篇尽收眼底。如《烟雨牛鹭图》一文,“身后的水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儿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这里,词语使用准确、精当,表意丰富,引人联想,像“直指”“斜插”“单腿而立”“引颈而望”等。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多叙述,少描写,尤其不懂得细节描写。福楼拜教导莫泊桑写作时,要求他用精确的而不是近似的语言来描写所观察到的事物:“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借此,告诉学生观察、联想,显笔力处力求深入具体,打造词语,进而打造句子。
二、示范引导,变“废”为宝
平时做题用的语段材料,在学生那儿的价值仅仅限于做题。所以用过之后就搁置起来,甚至干脆忘掉了。为更充分的“物”尽其用,我时常从试题中选择语料,以教师的试笔,求得抛砖引玉。例如,试题涉及褚遂良一文言文段,我就结合学生熟悉的课文材料,整合成如下素材:“褚遂良以死诤谏,还笏于帝,解巾叩头至血,仍未能谏止高宗废王立武。可见,劝谏或者劝说讲究方式,尤其讲究语言技巧。相比之下,邹忌则要智慧得多,以闺房琐事为喻,言说纳谏大事,忠言顺耳,苦药糖衣,对方乐于接受,方能达到劝说目的,收到‘治病’疗效。”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本身语言凝炼,可直接提炼词语,加工使用,这样,会使我们的语言更纯粹,更利索。我们不要低估学生的模仿力,这确实是一个能模仿、能创造的群体。作为教师,我确实从学生那里收获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惊喜:季布、何远、白居易……开始频频走进学生的文章里,摆脱了俗滥素材的学生开始带给我们鲜活气息。
三、充实“家私”,多背多记
知识说到底是记忆。所以,大量的知识储备是写作的坚强后盾,厚积方能薄发。比如《烟雨牛鹭图》中的这些描写:“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又如,汤世杰《旱季高原》中的描写:“乡村土路上,牛车的木轮嘎嘎吱吱,把干硬得像鹅卵石一样的牛粪、马粪和雨季留下的、蜿蜒如同长城的辙沟一起,精心地碾成盈尺厚的灰尘。”这真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如此类,让学生读读背背,他们自己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因而绝无疲惫之感。
我反复告诉学生:汉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照,就会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认同感。干瘪的语言,陈旧的素材,像瘪三,面目可憎;鲜活的语言,新颖的素材,是靓女,夺人眼球。毛泽东读书有“四多”:读得多,写得多,问得多,想得多。借鉴名人模式,学以致用,踏踏实实一路走来,自会领略到峰巅无限风光。
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我一直在想:要说没有素材,有些“谎报军情”;要说有素材,学生分明无“材”可用。这是否犹如石油储备丰富的中国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戴着“贫油国”的帽子?倘若如此,只要让他们学一学地质学家李四光,就应该能找到宝藏,而不至于宝山空回。
一、就地取材,研读语言
既然学生终日以试题为伴,那就可以从试题掘宝。小阅读、大阅读——经典之作荟萃于此,时尚佳篇尽收眼底。如《烟雨牛鹭图》一文,“身后的水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儿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这里,词语使用准确、精当,表意丰富,引人联想,像“直指”“斜插”“单腿而立”“引颈而望”等。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多叙述,少描写,尤其不懂得细节描写。福楼拜教导莫泊桑写作时,要求他用精确的而不是近似的语言来描写所观察到的事物:“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借此,告诉学生观察、联想,显笔力处力求深入具体,打造词语,进而打造句子。
二、示范引导,变“废”为宝
平时做题用的语段材料,在学生那儿的价值仅仅限于做题。所以用过之后就搁置起来,甚至干脆忘掉了。为更充分的“物”尽其用,我时常从试题中选择语料,以教师的试笔,求得抛砖引玉。例如,试题涉及褚遂良一文言文段,我就结合学生熟悉的课文材料,整合成如下素材:“褚遂良以死诤谏,还笏于帝,解巾叩头至血,仍未能谏止高宗废王立武。可见,劝谏或者劝说讲究方式,尤其讲究语言技巧。相比之下,邹忌则要智慧得多,以闺房琐事为喻,言说纳谏大事,忠言顺耳,苦药糖衣,对方乐于接受,方能达到劝说目的,收到‘治病’疗效。”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本身语言凝炼,可直接提炼词语,加工使用,这样,会使我们的语言更纯粹,更利索。我们不要低估学生的模仿力,这确实是一个能模仿、能创造的群体。作为教师,我确实从学生那里收获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惊喜:季布、何远、白居易……开始频频走进学生的文章里,摆脱了俗滥素材的学生开始带给我们鲜活气息。
三、充实“家私”,多背多记
知识说到底是记忆。所以,大量的知识储备是写作的坚强后盾,厚积方能薄发。比如《烟雨牛鹭图》中的这些描写:“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又如,汤世杰《旱季高原》中的描写:“乡村土路上,牛车的木轮嘎嘎吱吱,把干硬得像鹅卵石一样的牛粪、马粪和雨季留下的、蜿蜒如同长城的辙沟一起,精心地碾成盈尺厚的灰尘。”这真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如此类,让学生读读背背,他们自己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因而绝无疲惫之感。
我反复告诉学生:汉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照,就会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认同感。干瘪的语言,陈旧的素材,像瘪三,面目可憎;鲜活的语言,新颖的素材,是靓女,夺人眼球。毛泽东读书有“四多”:读得多,写得多,问得多,想得多。借鉴名人模式,学以致用,踏踏实实一路走来,自会领略到峰巅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