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某大学成立了校园文明督查队,由学生自愿组成,在校园公共场合劝导“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公共场所过分亲热”等不文明行为。此举在学生中拥护者有之,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也不少。其实这种举措并非该大学独有,前些年南京某大学等一些高校也曾有“红袖章”学生来管理这些事。但每一次这类管理行为的出现都无不引起热议。
现在的高校校园内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文明礼仪,类似上述随意影响他人、缺乏社会公德、干扰侵害别人利益等不文明行为表现极为突出,对高校和学子形象、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使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受到了损害,成为“象牙塔”内不和谐的音符。这样的学子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智商或许足够,但情商、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存在显著缺陷的,社会和就业单位不满意,也会直接影响其本人的生活和工作。
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身处大学校园内的人都会看得到或曾经经历。相关高校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一些措施予以规范和约束,体现的是一种进步,比较起放任自流任其缺陷放大来说,是一种主动负责的表现。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这些基本素养的缺乏很让人遗憾。这和他们进入大学前的中小学教育过分关注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的因素直接相关,为此要在大学补上文明礼仪课的呼声也一直存在。而相当多的大学认为如果安排类似课程会不伦不类,是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甚至当幼儿园娃娃来培养了。一方面是大学放不下架子,以高端的知识、学术课程为标杆,降不下身段。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是成年人,再耳提面命式地进行基本文明礼仪教育很难被他们接受。再加上这类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模式也动不动就被学生视为古板说教。为此,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就必然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早就应该学而没有学的东西,到了大学后却很难以教育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从目前情况来看,利用外在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只是权宜之计而非治本之策,高校不能放弃教育的根本职责。大学要破除尴尬心理,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开设有针对性的生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们在各方面都成熟起来。改变单纯以文化学科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以培养身心健全、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公民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对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补课,让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渗透浸润到大学生的内心,并形成外化行为,以此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这样一来,类似这种文明督查队和红袖章的管理方式才能因其毫无必要而从高校绝迹。
现在的高校校园内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文明礼仪,类似上述随意影响他人、缺乏社会公德、干扰侵害别人利益等不文明行为表现极为突出,对高校和学子形象、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使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受到了损害,成为“象牙塔”内不和谐的音符。这样的学子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智商或许足够,但情商、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存在显著缺陷的,社会和就业单位不满意,也会直接影响其本人的生活和工作。
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身处大学校园内的人都会看得到或曾经经历。相关高校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一些措施予以规范和约束,体现的是一种进步,比较起放任自流任其缺陷放大来说,是一种主动负责的表现。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这些基本素养的缺乏很让人遗憾。这和他们进入大学前的中小学教育过分关注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的因素直接相关,为此要在大学补上文明礼仪课的呼声也一直存在。而相当多的大学认为如果安排类似课程会不伦不类,是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甚至当幼儿园娃娃来培养了。一方面是大学放不下架子,以高端的知识、学术课程为标杆,降不下身段。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是成年人,再耳提面命式地进行基本文明礼仪教育很难被他们接受。再加上这类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模式也动不动就被学生视为古板说教。为此,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就必然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早就应该学而没有学的东西,到了大学后却很难以教育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从目前情况来看,利用外在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只是权宜之计而非治本之策,高校不能放弃教育的根本职责。大学要破除尴尬心理,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开设有针对性的生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们在各方面都成熟起来。改变单纯以文化学科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以培养身心健全、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公民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对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补课,让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渗透浸润到大学生的内心,并形成外化行为,以此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这样一来,类似这种文明督查队和红袖章的管理方式才能因其毫无必要而从高校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