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但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致使多数合作学习仍停留在“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层面上。因此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倾听、敢于尝试,进行自我反思。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新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个人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的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分好合作小组,是实施好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认真研究、详细设计分组计划。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组成既要考虑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性别等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在一个阶段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个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学习小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等。而在另一个阶段,其角色可以互相转换,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还应积极地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生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在一次“混合运算”的观摩课上,执教老师让小组合作、同桌合作的时间累计达30分钟之多,学生根本没有自悟自练的时间。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的同学一味地滔滔不绝,“垄断”课堂;而个别内心羞怯,思维懒惰的同学更加缄默不语,产生依赖情绪。因此,每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应留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达成“共识”,再到全班交流,组内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体验情感的过程。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不可忽视师生之间的交往,老师一定要引发学生对“合作”的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参与学生讨论,获取学生在讨论中的各种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后,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组际、班内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才能做到放而不乱,生动活泼又不失控;也只有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才能圆满达到“小组合作”之目的。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对内容的精选和合作的指导上。
五、防止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目前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存在下列倾向:1、形式单调。认为课桌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学习;2、效率低下。在学生合作中,经常能感受到那种华而不实的热烈气氛,只听见一阵轰鸣声,很难找到倾听者,在最后代表陈述意见时,也总能听到诸如“我认为……”而非“我们小组认为……”;3、合作的内容没有价值。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了培养所谓的合作意识,不管内容有没有合作的价值,滥用合作,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合作庸俗化,久而久之,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使合作失去意义。
合作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合作又是解决日常数学问题的必要手段,只有合作才能集思广益,尽快取得成功。“其实,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许多课本中无法展示的知识,并逐步确立自己的个性,提高判断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得到全面发展。”但愿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那么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一、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倾听、敢于尝试,进行自我反思。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新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个人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的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分好合作小组,是实施好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认真研究、详细设计分组计划。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组成既要考虑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性别等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在一个阶段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个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学习小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等。而在另一个阶段,其角色可以互相转换,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还应积极地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生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在一次“混合运算”的观摩课上,执教老师让小组合作、同桌合作的时间累计达30分钟之多,学生根本没有自悟自练的时间。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的同学一味地滔滔不绝,“垄断”课堂;而个别内心羞怯,思维懒惰的同学更加缄默不语,产生依赖情绪。因此,每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应留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达成“共识”,再到全班交流,组内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体验情感的过程。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不可忽视师生之间的交往,老师一定要引发学生对“合作”的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参与学生讨论,获取学生在讨论中的各种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后,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组际、班内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才能做到放而不乱,生动活泼又不失控;也只有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才能圆满达到“小组合作”之目的。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对内容的精选和合作的指导上。
五、防止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目前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存在下列倾向:1、形式单调。认为课桌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学习;2、效率低下。在学生合作中,经常能感受到那种华而不实的热烈气氛,只听见一阵轰鸣声,很难找到倾听者,在最后代表陈述意见时,也总能听到诸如“我认为……”而非“我们小组认为……”;3、合作的内容没有价值。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了培养所谓的合作意识,不管内容有没有合作的价值,滥用合作,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合作庸俗化,久而久之,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使合作失去意义。
合作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合作又是解决日常数学问题的必要手段,只有合作才能集思广益,尽快取得成功。“其实,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许多课本中无法展示的知识,并逐步确立自己的个性,提高判断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得到全面发展。”但愿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那么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