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赵文的人都表示,他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他喜欢与书为伴,阅读了很多教育书籍。梁漱溟、陶行知等教育大家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文说:“陶行知先生对我影响最深远的是其毕生的追求——‘没有围墙的学校’,先生对办晓庄师范的五个要求,即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何尝不是现阶段乡村教师最应该具备的品质。”
彼时的赵文,在学校管理上还是个新手。但从踏上教育管理岗位的那天起,他就常常思考:我们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何提升并实践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他认为,学校,应当是幸福的乐园,是促进师生成长的殿堂。“为师生顺畅实现其人生价值”是他带领学校进行的不懈追求。他提出,努力构建以幸福为特色的“博畅”文化,促进学校发展,打造幸福教育。
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教育的花朵。在赵文心中,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收拾好行囊,赵文踏上了寻梦之路。
诗意校园,从文化开始
学校是最核心的文化存在,一切美好、优雅都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之中。
赵文来到学校半个月,摒弃所有质疑的目光,以自己眼中构思的诗意校园,开始了关于乡村校园文化的探索。他的目标,是要建构一所真正有文化传统的学校。经过深思熟虑,赵文决定从环境和理念做起,即从校园环境设计、一训三风、校徽校歌等做起。
在此之前,学校并没有自己的文化发展规划。赵文是学平面设计出身,决定亲自上阵,完成对学校校徽校旗等设计。在综合老师们想法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四个版本,征询会上,方案四以高票通过,意味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徽。赵文记得,那一晚,他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梦,梦里是阳光、田野、诗歌和远方。
“别的都能将就,唯独梦想不能。”赵文时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此后的日子,他与支教老师王沛共同起草了学校的文化建设规划,并送请专家把关,反复斟酌,几易其稿。
2017年1月9日,六巷乡九年制学校首场“博畅文化”主题论坛开坛——这是学校发展征程上的重要节点。论坛上,赵文就“博畅文化规划”实施全文做了解读,学校全体教师以“我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为主题,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寒假里,以老师们的发言为蓝本,赵文对规划进行了完善。《博畅文化建设手册》最终成稿,“一训三风”和校徽终于在新学期前屹立在了教学楼上。那一刻,赵文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满足。
新学期,赵文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校歌创作,建起了博畅文化墙,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规划推进……博畅文化正悄然间渗透进师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那年农历新年赵文起草的贴在学校校门上的春联:博约厚敏写春秋,畅达一流育桃李。“许多年以后,读过这所学校的孩子忆及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我想都会忍不住要来母校走一走,听一听……因为,这里曾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赵文说。
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在六巷学校综合楼的侧楼上,大大地绘着学校的办学宗旨:留下童年记忆,延续乡村文明。多年的职业生涯让赵文发现,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最大的差别在于卫生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的差别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与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由于六巷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年龄差距大,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再加上条件限制,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虽然有种种原因的阻碍,赵文仍然教育孩子们,尽自己最大努力爱清洁、讲卫生。
实践中,赵文提出农村寄宿制学校“三精三自”管理模式,即通过精神引领、精心实施和精细评价,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已成功举办四届的“生活达人”寄宿生生活技能大赛可以说是“三精三自”的一个重要抓手。学校要求学生从叠被子、收拾柜子、洗头、洗脸、洗脚、剪指甲等细微处入手,通过比拼,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技能,提升了宿舍的整洁性与清洁卫生。比赛结束后,学校大面积奖励学生香皂、指甲剪、毛巾、袜子等生活用品,改善学生生活水平,寄宿生的精神面貌也因活动大获改观。
与此同時,丰富的校园活动同样成为提升学生精神面貌的利器。赵文至今都记得首届“博畅杯”师生拔河联谊赛的精彩场面。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学校一位老师因为太过投入造成肌肉拉伤,休息了整整两天。就是这样一场在一般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校园活动,赵文看到了师生们心里的火和眼里的光。在赵文心里,乡村教育不应该成为沉寂和死学的代名词,乡村学校应该有呐喊声、读书声,更应该有笑声和歌声。无疑,这是对乡村教育的一种远见,也是一种对乡村文明的无声延续。这种文明同时因文化的滋润显性地表现在了孩子们的实际行动中。 让孩子影响一家人
学校教育一直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赵文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让家长了解学校和老师所做的工作?
当学校的春季家校联席会议第一次出现在六巷师生的视野中时,家长们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此前,赵文在学校管理会议上提出要开一个不一样的家长会,有中层质疑“家长会还能有什么不一样?”没想到,赵文还真为全校师生和老百姓展现了一次不一样的家长会。
家校联席必须要家长们参与到其中,体悟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愿景。赵文建议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穿上西服,他想给家长展示老师们的精气神。当天,赵文带领家长们参观了花半年时间整理出来的功能室、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室和宿舍,最后在学校的大灶上体验了孩子们的午餐。学校选举了家长委员会成员,在家长大会上,赵文庄严地向家长们承诺要办一所全县有名的乡村学校。
原本,赵文并没有指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听到家长的评价,但他依然渴望能够听到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和赞叹。会后,四年级刘同学的爷爷颤颤巍巍地走进校长办公室,告诉赵文:“我看到了学校短时间的变化,我们当家长的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辛苦。”这一刻,赵文觉得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值得。
在六巷学校每年开展的大量活动中,其中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大走访”。赵文告诉我们,通过与脱贫攻坚、控辍保学相结合,老师们走进学生的家庭,宣传中央政策,以多种方式拉近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距离,真正实现让孩子影响一家人。
大写师者模样
因为规模较小、地处偏远、新教师较多等原因,六巷学校的老师想要争取县级及以上的荣誉非常难。赵文上任一年后,在梳理学校文化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推出了学校土生土长的“博畅师者”评选。这是属于六巷学校全体教师的最高荣誉,所有外部荣誉在参评前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取得校内最高荣誉。
毫无疑问,“博畅师者”肯定是六巷学校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学校里最敬业的人。基于这两点,赵文制定了细致的评选标准,反复修改,能最大限度覆盖到大多數老师。
赵文希望,教师应该是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更是管理主体,学校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这也是评选“博畅师者”的重要标准之一。他强调,“博畅师者”绝不是在校务会上随意讨论出来的,要经过学生及家长的投票、考核和公示等一系列环节,才能敲定人选。
在发布首届评选活动的倡议书中,赵文写道:为人师者,当以敬业奉献为先,他们以学校博畅文化为引领,用师者的力量逐梦生命的辉煌,用师者的柔情写下平凡中的伟大,用无尽的师爱温暖学生的心房!他们的课堂和谐严谨,他们的班级师爱绵绵,他们用细心与尽心去赢得家长的信任,用智慧为孩子的成长奠基,他们是六巷九年制学校的博畅师者,他们是学生心目中永远的楷模!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师自荐、家长纸质投票、网络民众投票、学校综合考核及校委会成员投票等程序,最终六位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在当年的教师节上,学校对首届获奖者进行了隆重的表彰。时至今日,“博畅”师者仍然是学校的中流砥柱,用行动有力地诠释着自身对教育信仰的一路坚持。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唤醒认知、唤醒思维。即便是在偏远的乡村学校,守着一份信念,为人师者仍可以活出大写的模样。赵文深深知道,对于乡村学校,真正欠缺的不是硬件,而是向前办学的理念与方向。学校的发展最终要靠内功推动、外力帮扶,这是一个长期自觉持续的过程。而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就是这个“内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到文化自觉,在赵文看来,文化自觉才是包括乡村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践行文化管理的关键,确立方向,文化领导,使文化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渗透到不被人注视到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样的教育应该就是成功的。”赵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