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居或长期居住在高原的移居居民,由于持续的高原低氧环境所引起的人体缺氧性疾病称为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是慢性高原病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是由于长期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缺氧性疾病,以肺动脉增厚,扩张,肺动脉高压和右室肥厚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脏病。如能及早脱离缺氧环境,症状会减轻或好转。小儿患者多建议送回内地。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特殊,工作生活的需要,许多成人患者无法返回平原,还需继续在高原工作和生活。因此,做好健康教育,自我保健,防护就显的非常重要。
1病因
长期高原低氧导致肺动脉压持续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以至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张,甚至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是高原心脏病发病的重要环节[1]。
缺氧对肺血管的影响:①引起肺血管收缩;②引起肺血管壁的增厚,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导致肺动脉高压。
缺氧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体循环及肺循环血液增多,导致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
在低氧血症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肾素活性增强,使肺血量及体循环张力增高,也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身血容量增多,也可加重肺动脉高压。
2疾病特点
慢性高原性心脏病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发病,发病率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关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高原移居者和世居者均可发病,随着移居时间的延长,患病率逐渐增高。以移居一年以上者为多,男性多于女性。
3主要症状
成人发病一般缓慢,起初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疼、头昏、睡眠不足、紫绀,呈逐渐加重趋
势,随后出现颈静脉怒张,扣诊可闻及心尖部三级左右收缩期杂音,肺动脉办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肝脏肿大,下肢浮肿等。个别可合并上呼吸道出血及各部位的血栓形成或栓塞。
4诊断标准
①有从平原或低海拔地区移居高原的历史。②有高原心脏病的症状且能排除其他疾患。③活动后可出现发绀及下肢轻度浮肿,心界扩大,心尖部可闻及肺动脉二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办区第二音亢进。④x线:肺动脉高压,右室增大或心影呈球形。心电图示右室肥大,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顺钟转位等。少数病例呈双侧心室肥厚,左室高电压及左室肥厚表现。超声心电图可见右心室腔,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
内径异常增大,肺动脉活动异常。
5健康教育
5.1调节好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主动适应高原环境。消极情绪会使人失去心理的平衡。生气还会使人发怒,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平时就应该注意做到:①平时加强修养,陶冶性格,控制感情,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②保持平稳的心态,制怒于未然。
具体方法有:④转移法。在将要发怒时,离开现场,转移目标,找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让情绪慢慢安静下来。②忘却法。遇到烦恼时,尽量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让烦恼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娱乐中自然消失。③暴露法。实在无法控制时,可以找自己的亲人朋友诉说,以此安抚心灵,使情绪慢慢平静下来。④自我安慰法。自我安慰,"宰相肚里能撑船","高姿态","退一步海阔天空"。⑤避免法。尽量避免不愉快的场景,冷静面对烦恼。
5.2注意休息,保证良好和充足的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和睡眠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学习工作和各种活动。要安排好睡眠时间,成人每天需要7~9个小时。要想获得良好的睡眠就要做到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不喝茶、不喝咖啡、不抽烟、不喝酒,睡前20分钟用热水泡脚。卧室光线要柔和,环境安静,室内空气要流通。高原气候干燥,睡前可打开加湿器,保持湿度。可适当垫高枕头,卧姿以右侧卧位为主,注意保暖,禁止蒙头大睡[4]。
5.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生活要规律化。可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活动量以运动时不感到心慌、气短为宜。散步和慢跑在高原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散步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而慢跑则适合年轻人。最好选择早晨在公园、林卡、小溪边,会让人感到空气清新宜人。因为这些地方不仅有较高的含氧量,而且负离子的含量也较充足,较高的含氧量能改善高原低氧对人体的危害,防治高原病。
散步和慢跑,给人体带来许多有益的生理效应。首先,散步和慢跑时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韧带都活动起来,继之把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引导到活跃状态中,故调节了内脏功能的平衡,推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人体对高原的适应,延长寿命。
散步和慢跑能使血管扩张,增强其弹性,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脑血管意外的可能,对高原性心脏病有更明显的防治作用。
太极拳和气功也是很好的选择。他们既能健身,又可宁心安神,能改善人的呼吸功能,使在低氧环境下生活的高原人,尽最大限度地从大气中摄取较多的氧,达到适应高原的目的。
5.4饮食
注意饮食多样化,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在缺乏蔬菜的地区,每日可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高原的特点是低氧、低气压、寒冷、干燥,紫外线照射强。
由于寒冷的刺激机体产热增加,因此总热量的需要较温带同等劳动强度者高。一般情况下,高者可达5000~6000千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热量控制在2000~2500千卡之间。
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由于低氧环境,毛细血管可缓慢增生,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多,血球总容积增高,同时体内核酸合成增加,脑和心肌的肌红蛋白合成也增加。所以,应多食鸡蛋、牛奶、鱼肉、牛羊肉,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高原环境中糖类代谢特点是提高动脉含氧量,增加肺泡毛细血管上气体交換作用,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也是维持体力的重要物质来源。因此,适量吃些糖,特别是红糖对身心健康及高原反应十分有益。
脂肪应低脂,抄菜油应尽量使用豆油、菜油、玉米油、茶油。
5.5注意戒烟,适度的饮酒
众所周知:"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促进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周围小动脉和冠状动脉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因而增加心脏负担。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或碳氧血红蛋白,降低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使血中氧含量降低,引起组织缺氧,可造成动脉内膜的缺氧和损害,加之吸烟可降低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利于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2、3]。因此,要提倡戒烟。
酒可使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使心功能减退。此外,酒精还直接损害心脏。所以应避免饮用烈性酒,一般主张每日不超过一两为宜。已有高血压倾向者,肥胖和或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要坚决戒酒。
5.6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抗寒能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高原气温的特点,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白昼和晚间温差大;向阳与背阴温差大;室内与室外温差大;晴天与阴天温差大。有时一日数变,所以要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止感冒。一旦发生呼吸到感染要及时彻底治疗。因为寒冷,呼吸道感染均是诱发因素。
5.7氧气吸入
有条件者家里可购置制氧机。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氧气吸入。浓度以每分钟2~4升为宜。
5.8对使用利尿剂的要严密观察出入量情况,控制钠盐摄入,少喝酥油茶,少吃泡菜。定期复查电解质。
5.9定期进行体检和门诊随诊,按医嘱定时服药。有心衰的患者及时到医院治疗,以防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高原保健指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第1版,135-137.
[2] 杨敏娟、潘雪梅、邱秀芬.冠心病危险因子探讨及预防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9.
[3] 范仲鲁.吸烟的危害及其对策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1):5.
[4] 王风云、杨雪花、木琼.高原病的健康教育.健康大视野(学术版)2006.
1病因
长期高原低氧导致肺动脉压持续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以至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张,甚至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是高原心脏病发病的重要环节[1]。
缺氧对肺血管的影响:①引起肺血管收缩;②引起肺血管壁的增厚,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导致肺动脉高压。
缺氧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体循环及肺循环血液增多,导致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
在低氧血症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肾素活性增强,使肺血量及体循环张力增高,也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身血容量增多,也可加重肺动脉高压。
2疾病特点
慢性高原性心脏病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发病,发病率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关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高原移居者和世居者均可发病,随着移居时间的延长,患病率逐渐增高。以移居一年以上者为多,男性多于女性。
3主要症状
成人发病一般缓慢,起初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疼、头昏、睡眠不足、紫绀,呈逐渐加重趋
势,随后出现颈静脉怒张,扣诊可闻及心尖部三级左右收缩期杂音,肺动脉办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肝脏肿大,下肢浮肿等。个别可合并上呼吸道出血及各部位的血栓形成或栓塞。
4诊断标准
①有从平原或低海拔地区移居高原的历史。②有高原心脏病的症状且能排除其他疾患。③活动后可出现发绀及下肢轻度浮肿,心界扩大,心尖部可闻及肺动脉二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办区第二音亢进。④x线:肺动脉高压,右室增大或心影呈球形。心电图示右室肥大,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顺钟转位等。少数病例呈双侧心室肥厚,左室高电压及左室肥厚表现。超声心电图可见右心室腔,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
内径异常增大,肺动脉活动异常。
5健康教育
5.1调节好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主动适应高原环境。消极情绪会使人失去心理的平衡。生气还会使人发怒,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平时就应该注意做到:①平时加强修养,陶冶性格,控制感情,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②保持平稳的心态,制怒于未然。
具体方法有:④转移法。在将要发怒时,离开现场,转移目标,找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让情绪慢慢安静下来。②忘却法。遇到烦恼时,尽量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让烦恼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娱乐中自然消失。③暴露法。实在无法控制时,可以找自己的亲人朋友诉说,以此安抚心灵,使情绪慢慢平静下来。④自我安慰法。自我安慰,"宰相肚里能撑船","高姿态","退一步海阔天空"。⑤避免法。尽量避免不愉快的场景,冷静面对烦恼。
5.2注意休息,保证良好和充足的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和睡眠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学习工作和各种活动。要安排好睡眠时间,成人每天需要7~9个小时。要想获得良好的睡眠就要做到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不喝茶、不喝咖啡、不抽烟、不喝酒,睡前20分钟用热水泡脚。卧室光线要柔和,环境安静,室内空气要流通。高原气候干燥,睡前可打开加湿器,保持湿度。可适当垫高枕头,卧姿以右侧卧位为主,注意保暖,禁止蒙头大睡[4]。
5.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生活要规律化。可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活动量以运动时不感到心慌、气短为宜。散步和慢跑在高原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散步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而慢跑则适合年轻人。最好选择早晨在公园、林卡、小溪边,会让人感到空气清新宜人。因为这些地方不仅有较高的含氧量,而且负离子的含量也较充足,较高的含氧量能改善高原低氧对人体的危害,防治高原病。
散步和慢跑,给人体带来许多有益的生理效应。首先,散步和慢跑时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韧带都活动起来,继之把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引导到活跃状态中,故调节了内脏功能的平衡,推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人体对高原的适应,延长寿命。
散步和慢跑能使血管扩张,增强其弹性,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脑血管意外的可能,对高原性心脏病有更明显的防治作用。
太极拳和气功也是很好的选择。他们既能健身,又可宁心安神,能改善人的呼吸功能,使在低氧环境下生活的高原人,尽最大限度地从大气中摄取较多的氧,达到适应高原的目的。
5.4饮食
注意饮食多样化,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在缺乏蔬菜的地区,每日可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高原的特点是低氧、低气压、寒冷、干燥,紫外线照射强。
由于寒冷的刺激机体产热增加,因此总热量的需要较温带同等劳动强度者高。一般情况下,高者可达5000~6000千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热量控制在2000~2500千卡之间。
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由于低氧环境,毛细血管可缓慢增生,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多,血球总容积增高,同时体内核酸合成增加,脑和心肌的肌红蛋白合成也增加。所以,应多食鸡蛋、牛奶、鱼肉、牛羊肉,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高原环境中糖类代谢特点是提高动脉含氧量,增加肺泡毛细血管上气体交換作用,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也是维持体力的重要物质来源。因此,适量吃些糖,特别是红糖对身心健康及高原反应十分有益。
脂肪应低脂,抄菜油应尽量使用豆油、菜油、玉米油、茶油。
5.5注意戒烟,适度的饮酒
众所周知:"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促进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周围小动脉和冠状动脉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因而增加心脏负担。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或碳氧血红蛋白,降低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使血中氧含量降低,引起组织缺氧,可造成动脉内膜的缺氧和损害,加之吸烟可降低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利于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2、3]。因此,要提倡戒烟。
酒可使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使心功能减退。此外,酒精还直接损害心脏。所以应避免饮用烈性酒,一般主张每日不超过一两为宜。已有高血压倾向者,肥胖和或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要坚决戒酒。
5.6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抗寒能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高原气温的特点,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白昼和晚间温差大;向阳与背阴温差大;室内与室外温差大;晴天与阴天温差大。有时一日数变,所以要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止感冒。一旦发生呼吸到感染要及时彻底治疗。因为寒冷,呼吸道感染均是诱发因素。
5.7氧气吸入
有条件者家里可购置制氧机。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氧气吸入。浓度以每分钟2~4升为宜。
5.8对使用利尿剂的要严密观察出入量情况,控制钠盐摄入,少喝酥油茶,少吃泡菜。定期复查电解质。
5.9定期进行体检和门诊随诊,按医嘱定时服药。有心衰的患者及时到医院治疗,以防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高原保健指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第1版,135-137.
[2] 杨敏娟、潘雪梅、邱秀芬.冠心病危险因子探讨及预防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9.
[3] 范仲鲁.吸烟的危害及其对策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1):5.
[4] 王风云、杨雪花、木琼.高原病的健康教育.健康大视野(学术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