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听余华的讲座,他讲完后有半个小时的对话交流时间。我发现在场的大学生举手提问非常踊跃,但是在别人提问余华回答的过程中,他们一直举着手,还不停地晃动,全部注意力都是在引起大家的注意。仿佛他来听讲座的目的不是吸纳,而仅仅是表达。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的课堂,学生的表现何其相似:他们勇于、乐于表达,但不愿、不善倾听。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到成年人的日常行为都显现出倾听这种素质的严重缺失。听力训练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考试中也占了较大比重。我们大家似乎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母语的倾听能力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在孩童期已经形成。但事实并非如此。
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个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其实在不断地、或多或少地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内容,还常常包括已经被大家否定过了的内容。答非所问就更是屡见不鲜了。虽然这也可能是理解方面的问题,但听的能力不足是毋庸置疑的。老师们已经开始习惯性地问“我讲清楚了吗?”,而不是以往的“你听清楚了吗?”从老师的这方面来说,多反省自己,少指责学生,尽可能找学生行为的合理性,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但是,这样是不是也掩盖了学生听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能力都有清楚详尽的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唯独“听”只在“口语交际”中露了非常可怜的一小脸。7-9年级学段的“口语交际”有八个目标,“听”只有一句话:“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读和写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改以后,随着对学生个性的提倡,“说”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只有“听”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学生越来越不愿听、不会听,以至于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情景。学生听的能力降低,也跟课堂上大量使用PPT有关。以往的课堂学生,可以看的只有课本和板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听上,现在互动式白板、液晶触屏的大量使用使学生看的内容和形式很丰富:不仅有色彩斑斓的图片,还有大量的视频,不仅有静态的呈现,更有动态的闪烁,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用在“听”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能力降低也情有可原。虽然“看”和“听”并不一定相互冲突,但关注的减少必然导致能力的降低。
这一切都表明,当下对学生“听”的素养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了。倾听既是能力也是态度,它的提升绝不是只靠提供知识与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改变现状还是要从理念、情感、态度层面转变。
一、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效率,做个认真倾听的示范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懂得拉长人生去看基础教育,不执着于短期之内看得见的学习效果,暂时放下一时之得失,意识到学习不只是阶段性的使命,多关注学生作为终身学习者的兴趣与能力。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于耐心倾听所花费的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了;就不会心里只有教学目标,为了赶着把内容讲完而放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会懂得牺牲效率以呵护兴趣,培养能力是值得的。
其实,现在学生的不愿听、不会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做了一个坏榜样。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发言声音小、断断续续、磕磕绊绊时,尤其还有其他学生高高举起小手時,老师常常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他的倾听。仿佛只要有一个学生顺畅地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这个教学任务就已经顺利完成了。这样的高效何其可悲!而如果我们放下对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执念,形成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焦点的教学自觉,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再断断续续的话也心平气和地听,并在听完后及时作出积极的反馈,用耐心倾听表达对任何一个说话者起码的尊重——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在每天的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听,自然就养成了听的习惯。
二、营造耐心倾听氛围,打造学习伙伴共同体。
我们早就知道了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但是我们是否明白,我们在课堂上的重要职责不是学科教学,而是营造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呢。让学生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以学生为立足点,以学生为资源,让学生有好的想法想要跟同学分享,有疑惑愿意向同学请教——哪怕他思考得不是那么成熟,表达得不是那么流畅。我们要塑造这样一种课堂文化:你愿意说,我愿意听;你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梳理,我在听得过程中慢慢整理,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而不是只想讲给老师听,认为只有得到老师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台湾的李玉贵老师曾经给我们描绘了日本学校践行佐藤学先生“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课堂:“一位小男孩被点名回答问题,但他没有想好答案,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安静地等着他,没有人争着举手替他解答。在这样的等待中,孩子的原力被激发出来,而同伴的这份‘无所事事的体贴’让他充满信心。”这可能就是我们目前非常欠缺而又亟待形成的课堂氛围。
三、提出愿景形成规则,鼓励欣赏帮助引导。
我们可以在班级的形成阶段就提出成为学习伙伴的目标和愿景,商讨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有人说话时就不举手、不干扰、不打断,安静等待,耐心倾听,认真揣摩。教师通过自己欣赏与期待的眼神、语气、话语和肢体语言鼓励、帮助学生完成自己不完美的表达,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老师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觉得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那么重要。教师愿意张开耳朵、打开心灵去理解和体会,会常常用“你是不是说……?你的意思是……吗?”这样的句式虚心地向学生求证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检查学生相互倾听效果的方式是让学生评价他人的发言,但许多学生往往并没有听完整,听明白就妄加评论。因此,我们最好是能常常带着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欣赏或帮助的心态倾听,而不是苛求、挑刺、漠不关心,如“他的發言很有价值,你学到了什么?”“你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吗?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他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也别忘了在鼓励积极发言的同学的同时,表达对专注倾听的同学的欣赏。
“倾听”是一种素养,它不仅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幸福。无论工作、生活、人际交往,能做到有效倾听,往往可以效率倍增、和谐相处,减少误会、拧巴、争论和分歧。
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个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其实在不断地、或多或少地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内容,还常常包括已经被大家否定过了的内容。答非所问就更是屡见不鲜了。虽然这也可能是理解方面的问题,但听的能力不足是毋庸置疑的。老师们已经开始习惯性地问“我讲清楚了吗?”,而不是以往的“你听清楚了吗?”从老师的这方面来说,多反省自己,少指责学生,尽可能找学生行为的合理性,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但是,这样是不是也掩盖了学生听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能力都有清楚详尽的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唯独“听”只在“口语交际”中露了非常可怜的一小脸。7-9年级学段的“口语交际”有八个目标,“听”只有一句话:“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读和写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改以后,随着对学生个性的提倡,“说”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只有“听”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学生越来越不愿听、不会听,以至于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情景。学生听的能力降低,也跟课堂上大量使用PPT有关。以往的课堂学生,可以看的只有课本和板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听上,现在互动式白板、液晶触屏的大量使用使学生看的内容和形式很丰富:不仅有色彩斑斓的图片,还有大量的视频,不仅有静态的呈现,更有动态的闪烁,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用在“听”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能力降低也情有可原。虽然“看”和“听”并不一定相互冲突,但关注的减少必然导致能力的降低。
这一切都表明,当下对学生“听”的素养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了。倾听既是能力也是态度,它的提升绝不是只靠提供知识与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改变现状还是要从理念、情感、态度层面转变。
一、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效率,做个认真倾听的示范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懂得拉长人生去看基础教育,不执着于短期之内看得见的学习效果,暂时放下一时之得失,意识到学习不只是阶段性的使命,多关注学生作为终身学习者的兴趣与能力。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于耐心倾听所花费的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了;就不会心里只有教学目标,为了赶着把内容讲完而放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会懂得牺牲效率以呵护兴趣,培养能力是值得的。
其实,现在学生的不愿听、不会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做了一个坏榜样。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发言声音小、断断续续、磕磕绊绊时,尤其还有其他学生高高举起小手時,老师常常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他的倾听。仿佛只要有一个学生顺畅地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这个教学任务就已经顺利完成了。这样的高效何其可悲!而如果我们放下对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执念,形成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焦点的教学自觉,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再断断续续的话也心平气和地听,并在听完后及时作出积极的反馈,用耐心倾听表达对任何一个说话者起码的尊重——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在每天的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听,自然就养成了听的习惯。
二、营造耐心倾听氛围,打造学习伙伴共同体。
我们早就知道了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但是我们是否明白,我们在课堂上的重要职责不是学科教学,而是营造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呢。让学生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以学生为立足点,以学生为资源,让学生有好的想法想要跟同学分享,有疑惑愿意向同学请教——哪怕他思考得不是那么成熟,表达得不是那么流畅。我们要塑造这样一种课堂文化:你愿意说,我愿意听;你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梳理,我在听得过程中慢慢整理,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而不是只想讲给老师听,认为只有得到老师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台湾的李玉贵老师曾经给我们描绘了日本学校践行佐藤学先生“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课堂:“一位小男孩被点名回答问题,但他没有想好答案,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安静地等着他,没有人争着举手替他解答。在这样的等待中,孩子的原力被激发出来,而同伴的这份‘无所事事的体贴’让他充满信心。”这可能就是我们目前非常欠缺而又亟待形成的课堂氛围。
三、提出愿景形成规则,鼓励欣赏帮助引导。
我们可以在班级的形成阶段就提出成为学习伙伴的目标和愿景,商讨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有人说话时就不举手、不干扰、不打断,安静等待,耐心倾听,认真揣摩。教师通过自己欣赏与期待的眼神、语气、话语和肢体语言鼓励、帮助学生完成自己不完美的表达,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老师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觉得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那么重要。教师愿意张开耳朵、打开心灵去理解和体会,会常常用“你是不是说……?你的意思是……吗?”这样的句式虚心地向学生求证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检查学生相互倾听效果的方式是让学生评价他人的发言,但许多学生往往并没有听完整,听明白就妄加评论。因此,我们最好是能常常带着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欣赏或帮助的心态倾听,而不是苛求、挑刺、漠不关心,如“他的發言很有价值,你学到了什么?”“你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吗?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他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也别忘了在鼓励积极发言的同学的同时,表达对专注倾听的同学的欣赏。
“倾听”是一种素养,它不仅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幸福。无论工作、生活、人际交往,能做到有效倾听,往往可以效率倍增、和谐相处,减少误会、拧巴、争论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