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总结鼻息肉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鼻息肉CT影像的认识。方法:70例鼻息肉分别行鼻窦CT冠状位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鼻息肉CT表现与其大小部位有关,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好发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易在鼻腔双向生长。结论:CT对鼻息肉诊断、判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 鼻息肉;诊断;CT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病,正确运用CT检查,绝大多数鼻息肉能作出正确诊断,从而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3~2012年经CT检查和手术证实的鼻息肉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19~67岁,平均41岁;其中2例术前被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多涕、头痛耳鸣。使用GE Hispeed Dual型CT机,行冠状位扫描,120Kv,80mA,2s。冠状位从额窦向后方扫描至蝶窦,层厚、层间距均为5mm。
2 结果
本组鼻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年人居多,鼻息肉双侧多发者53例,单侧17例,其中右侧11例,左侧6例。位于窦道鼻道复合体区62例。鼻窦继发阻塞性炎症63例。
鼻息肉最多见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为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滑隆凸,鼻腔变窄或完全闭塞,漏斗增大,副鼻腔高密度影,常伴筛窦筛房骨质机鼻中隔受压移位。窦口鼻道复合体则有相应改变,其改变程度取决于息肉大小。较小息肉仅表现为半月裂,筛漏斗的填塞不继发鼻窦引流受阻、周围骨质无受累;鼻息肉周围骨质见压迫改变,如压迫变形,鼻甲、钩突的骨质吸收,窦口扩大等;局限于上颌窦内的息肉较少,表现呈附着于窦壁的结节状软组织影。鼻息肉位于钩突、半月裂处,呈局部圆凸软组织影,双侧上颌窦引流受阻。
3 讨论
鼻息肉好发于中年人,青少年、老年人亦常有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半数以上为双侧多发。具体病因不清,有过敏性、非过敏性或感染性等学说。
鼻息肉的临床表现与大小、部位有关。鼻息肉位于鼻腔而引起鼻塞;巨大鼻息肉完全堵塞鼻腔可导致完全不通气,这可能是头昏、头痛的原因;后鼻孔息肉或巨大鼻息肉阻塞后鼻孔甚至突入鼻咽部阻塞咽鼓管而致耳鸣和听力减退;局限于窦腔内的息肉则临床症状轻微。
冠状位CT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和疾病本身的特点,从而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疑有后鼻孔息肉者,CT应寻找其根蒂[1]。因后鼻孔息肉不仅源于上颌窦,也可来自筛窦、蝶窦和额窦,因此,術前CT检查不仅有助于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也可避免对健康鼻窦的损伤。对于术后复发病例,CT仍能很好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位置、大小形态的改变,为再次手术提供帮助。
根据它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其继发性改变,绝大多数鼻息肉病例能作出定性诊断,但不典型病例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一般上颌窦肿瘤多有头痛、面部肿痛等症状,病程短、发展快,CT表现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呈侵蚀性、窦腔扩大不明显。此外后鼻孔息肉还应与血管纤维瘤相鉴别,两者在CT平扫时无明显差异,注射造影剂后前者无明显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而后者则呈明显均一强化[2]。因此鼻息肉CT诊断时,要正确运用CT检查,尤其是加做CT增强扫描,密切结合临床,是可与鼻腔血管瘤、血管纤维瘤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鉴别的。
参考文献
[1]郑晓华,袁嘉骥.临床CT诊断学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28-130.
[2]舒畅,陈建超,杜晓东,等.后鼻孔息肉诊治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3):172.
【关键词】 鼻息肉;诊断;CT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病,正确运用CT检查,绝大多数鼻息肉能作出正确诊断,从而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3~2012年经CT检查和手术证实的鼻息肉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19~67岁,平均41岁;其中2例术前被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多涕、头痛耳鸣。使用GE Hispeed Dual型CT机,行冠状位扫描,120Kv,80mA,2s。冠状位从额窦向后方扫描至蝶窦,层厚、层间距均为5mm。
2 结果
本组鼻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年人居多,鼻息肉双侧多发者53例,单侧17例,其中右侧11例,左侧6例。位于窦道鼻道复合体区62例。鼻窦继发阻塞性炎症63例。
鼻息肉最多见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为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滑隆凸,鼻腔变窄或完全闭塞,漏斗增大,副鼻腔高密度影,常伴筛窦筛房骨质机鼻中隔受压移位。窦口鼻道复合体则有相应改变,其改变程度取决于息肉大小。较小息肉仅表现为半月裂,筛漏斗的填塞不继发鼻窦引流受阻、周围骨质无受累;鼻息肉周围骨质见压迫改变,如压迫变形,鼻甲、钩突的骨质吸收,窦口扩大等;局限于上颌窦内的息肉较少,表现呈附着于窦壁的结节状软组织影。鼻息肉位于钩突、半月裂处,呈局部圆凸软组织影,双侧上颌窦引流受阻。
3 讨论
鼻息肉好发于中年人,青少年、老年人亦常有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半数以上为双侧多发。具体病因不清,有过敏性、非过敏性或感染性等学说。
鼻息肉的临床表现与大小、部位有关。鼻息肉位于鼻腔而引起鼻塞;巨大鼻息肉完全堵塞鼻腔可导致完全不通气,这可能是头昏、头痛的原因;后鼻孔息肉或巨大鼻息肉阻塞后鼻孔甚至突入鼻咽部阻塞咽鼓管而致耳鸣和听力减退;局限于窦腔内的息肉则临床症状轻微。
冠状位CT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和疾病本身的特点,从而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疑有后鼻孔息肉者,CT应寻找其根蒂[1]。因后鼻孔息肉不仅源于上颌窦,也可来自筛窦、蝶窦和额窦,因此,術前CT检查不仅有助于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也可避免对健康鼻窦的损伤。对于术后复发病例,CT仍能很好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位置、大小形态的改变,为再次手术提供帮助。
根据它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其继发性改变,绝大多数鼻息肉病例能作出定性诊断,但不典型病例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一般上颌窦肿瘤多有头痛、面部肿痛等症状,病程短、发展快,CT表现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呈侵蚀性、窦腔扩大不明显。此外后鼻孔息肉还应与血管纤维瘤相鉴别,两者在CT平扫时无明显差异,注射造影剂后前者无明显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而后者则呈明显均一强化[2]。因此鼻息肉CT诊断时,要正确运用CT检查,尤其是加做CT增强扫描,密切结合临床,是可与鼻腔血管瘤、血管纤维瘤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鉴别的。
参考文献
[1]郑晓华,袁嘉骥.临床CT诊断学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28-130.
[2]舒畅,陈建超,杜晓东,等.后鼻孔息肉诊治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