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老年人健身活动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性老年人在健身的参与度和方式选择上存在差异,从社会性别角色定位、自我认同、情感沟通途径三个方面解读两性老年人在健身活动中存在的差异,探尋促进两性老年人积极参加健身活动,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老年人;健身;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89-02
  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7 349万。我国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 182万,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 374万,占10.47%。身体健康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首要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到健身活动中,但据观察,在健身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方式上两性老年人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退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研究两性老年人在健身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广西民族大学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的状况
  本次材料采集以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相结合,对广西民族大学100名60—80岁(女性55岁—80岁)行动自如的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其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在调查中发现,每周进行三次以上运动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进行1-2次运动的占26%,不参加运动的占18%。总体上该校老年人对健身有着较积极的认识并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在健身方式的选择上(多选),92%的老年人选择散步,35%的老人选择太极拳(太极剑),24%的老年人选择门球,26%的老人选择快走,9%的老人选择跳舞,8%的老人选择球类(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1%选择骑行、游泳等。总体上来说,作为高知识分子,该校的老年人对于健身给身体带来的益处都有较高的认可度,并且能较好利用高校较完备的健身条件进行体育锻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两性老年人健身参与度存在差异
  据调查,在每周参加三次以上运动的老年人中女性占62%,男性仅占38%。在调查对象的50名男性老年人中,有23%表示很喜欢运动,56%表示一般喜欢运动,12%表示不喜欢运动,9%表示看情况或无所谓。50名女性老年人中,有47%表示很喜欢运动,41%表示一般喜欢运动,5%表示不喜欢运动,7%表示看情况或无所谓。由此得知,女性老年人对健身活动的热情高于男性老年人,这在对广西民族大学老年体育协会的调研中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广西民族大学老年体育协会负责组织校内的各类健身活动,如组织教授太极拳、太极剑、舞蹈等,在组织的过程中,男性老年人的积极性不高一直是困扰体协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不单存在于广西民族大学,在同城的其他高校和单位也存在,以至于在自治区老年体育协会每年举办的大型健身比赛中,为了鼓励男性老年人积极参加比赛,比赛评分时凡有男性参加比赛的单位都能得到一些适当的加分。
  (二)两性老年人健身方式选择存在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分散性、个体性的健身活动,如散步、乒乓球等,部分还喜欢参加象棋、麻将、扑克等益智类活动,女性老年人除了参加散步和乒乓球等活动外,还积极参加各种集体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剑、门球、舞蹈、气排球等。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每周两次的太极拳、太极剑学习班中,参加的总人数为38人,其中女性34人,男性4人。舞蹈班每周集中学习一次,参加的34人中全为女性。平日经常性参加门球运动的总人数为28人,其中女性为23人,男性为5人。
  三、影响两性老年人不同健身方式选择和态度的原因分析
  以上提到的两性老年人对待运动的不同选择和差异从表面看是由于老年人个人的喜好和习惯做出的选择,但究其根本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差异。在性别文化研究中,性别又区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个概念。生理性别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生下来后就无法改变。但在两性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会因他们性别的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这种带有性别烙印的社会文化贯穿人的一生,对两性成长、工作、交往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着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人生抉择。由于社会性别角色定位、自我认同和情感沟通途径的差异,使得两性老年人在对待运动的态度和选择上存在差异。
  (一)社会性别角色定位的差异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或“生物性别”、“自然性别”而提出的概念。生理性别是男人女人生理上的差异,身体构造的不同;而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1]24。性别角色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从婴幼儿到青春期,再到成年、老年,直至死亡,每个阶段社会都会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要求,社会性别差异被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一般来说,男性定型观念包括机械的(instumental)或有能量的(agentic)模式,而女性则是富有表达的(expressive)或公共性的(communal)模式[2]36。社会公认的男性特点包括攻击性强,具有自立精神,对情感的隐蔽和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她的影响力不如男性,很少会成为领导者或专家,但女性必须是温柔娇小、富有同情心的。这些性别角色定型通过家庭熏陶、学校教育、朋辈影响、职业选择等使男性和女性从幼儿开始在不自觉中受到影响,男女两性必须按照社会的这些性别角色规范来进行自我行为的塑造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让男人成其为“男人”,女人成其为“女人”。因此,一方面,社会性别角色的内在认同使男性老年人更多倾向于独立的、内省的、去“女人气”的运动,如散步、慢跑、非团体性的太极拳、太极剑练习等,健身操、舞蹈等传统上“女人气”较浓的项目男性老年人基本没人参加。另一方面,社会性别外在规范同样对两性老年人运动产生影响。据观察,相比校内广场舞几乎无一男性参加的情况,校外广场舞参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男性中老年人,有些广场集体韵律操项目男性人数甚至达到五分之一,以此可以推测,男性老年人在选择健身方式时,除了性别角色定位的因素影响外,外界的社会性别规范也同样对他产生影响。校内多为同事,相互间都认识,一个人做出与社会性别行为规范不一致的选择时,他必将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校外广场舞的人群多来自周边社区,相互间工作和生活少有交集,参加广场舞锻炼的男性或许也会承受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但那也只是仅限于广场舞的场合,在工作和其他生活的场合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使校内男性老年人很难做出逾越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选择,他们宁愿选择在社会性别规范范围内的健身方式。   (二)自我认同的差异
  在两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从幼儿开始,家庭及社会对女孩的要求是乖巧的、听话的,对男孩则鼓励勇敢和允许犯错,这对两性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在公共场合的相对安静或含蓄是好的,与男孩针锋相对,或像男孩一样直接表达是会受到别人的非议的,而男孩则没有这样的心理顾虑,因为从小家庭和社会对他们是相对宽容的,并且是鼓励他们不断表达自我和肯定自我的,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判断比女孩子要更加自信。女性的这种对自我的不自信,使得她们需要在团体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回应,从而印证自己行为的准确性。如在两性交往过程中女性总是要问男性“我穿这件衣服漂不漂亮?”这个问题一样,如果女性自我感觉漂亮,但如果男性回答不漂亮的话,很多时候女性会质疑自己的感觉而改选其他款式的衣服。在两性的社会化过程中,女性的社会化更多地体现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她们多在关系中认同自我,而男性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成长而获得自我的认同,这使得女性较男性更注重他者眼中的评价。在调查中,身体健康的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热衷参加各种集体性的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剑、舞蹈、健身操等,在集体性的健身活动中,一方面她们得到了身体机能上的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们在相互间的交往中获得了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因而在健身活动中,无论去不去运动,或者选择哪一项运动,对男性老年人来说对他自我的存在感和认同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外界的声音对他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他觉得我不想参加,或这类活动不适合我参加,那就遵从自我的選择。而女性老年人则会在活动的选择上考虑“别人都参加了,我是否应该也去参加?”“她们都参加了,我不参加,是否会受到孤立?”等,从与他人的联系中肯定自我对女性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情感沟通途径的差异
  此次调查中的这些55-8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在他们的性别角色塑造过程中,社会对男性的规范大多是刚毅的、坚强的、有泪不轻弹的,对女性的规范是温柔的、亲和的、善解人意的。男性社会性别的规范决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是不轻易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在工作上如此,在家庭也如此,否则会被社会视为缺乏男人气概的、优柔寡断的。因此哪怕在退休后,我们也很少看到男性会像女性老年人那样一群人在一起聊家常,一般他们会三两个一起晒太阳或散步,一起聊聊国家大事或社会时事。身体的不适、家庭的矛盾等这些很少会成为他们交流的话题,也就是说他们的交流更多的是外在的事物,而很少聚焦内心,男性的性别角色定位是要求男性心中有什么困苦都要自己咬紧牙关挺过去。而女性刚好相反,社会是鼓励女性之间的交流的,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女性贤良的一个表现,性别角色规范要求女性对社会要有更多的忍让和宽容,因为在女性与女性的交往过程中,倾听和安慰是最常见的,女性也乐于在这样的小群体交往中发表生活中的不愉快,在得到共鸣和安慰的过程中心中的焦虑能够得到很好的释放,痛苦也能够得到缓解。因此在老年人的健身活动中,女性老年人相对男性老年人更喜欢参加集体性的健身活动,在集体中她们更能找到归属感,得到情感上的寄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两性老年人对健身活动的态度和选择的原因是社会性的,单纯从比赛加分、参与鼓励等外在方式来鼓励更多的男性老年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上来是可行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是持续性的,不论对这一代老年人,还是对下一代年轻人,这需要社会对社会性别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从两性孩童起的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就开始着手,包括现在的媒体舆论等,倡导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使两性能在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刻板性别的角色,使两性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越来越少地受到刻板性别的影响,每个人都能成为能够自由享受生活与健康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言》发表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七十年的历程,尽管国际形势和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它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当前,我们践行《宣言》的时代价值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仍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和难点、盲点地区。结合我国国情和重庆巴南区农村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存在问题,需要从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培育壮大维护农村社会法治公信队伍、多措并举营造农村社会法治环境、精心打造农村社会法律服务宣传阵地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社会治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历年立项建设的300个省级重点专业和300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工学占垄断地位、获得立项的高校数量在增加、学校办学同质化现象有所改善、专业发展与社会热门行业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认为浙江省专业建设与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逐步建立,特色、国际化专业建设将从“量的增加”进入“质的飞跃”阶段,专业建设标准将与行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有机结合。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结合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解析了互联网+资助育人的新要求,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分类育人功能和资助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网络信息技术在权威信息发布、贫困生认定、学生评价、育人功能融合、资助服务建设以及贫困生数据库应用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资助育人 
期刊
摘 要:以旅游业为切入点与突破口,是西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通过亲赴旅游地体验、去林芝旅游相关部门调研,与游客深度访谈等方法,在对林芝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西藏城乡旅游发展中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林芝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四大机制:动力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与政策保障机制,以期进一步缩小西藏城乡差距、促进西藏城乡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西藏城乡
期刊
摘 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关系着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关系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但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在目标上追求全才与塑造,在实施上追求完成任务、达到规定,在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主动性,降低了实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利于新时代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兼顾“社会实用”与“个人发展”,明确培养目标,提
期刊
摘 要:网络流行语凭借其简洁、新颖、多样、含蓄的风格受到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这种全新话语体系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词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利用网络流行语重塑教学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话语主导,消除教师话语霸权,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流方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建立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适应网络
期刊
摘 要: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主要力量,其法治素养十分重要。调查发现,当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存在着法治素养不高、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法治课余活动不丰富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体都应当提高认识,创新教育路径,共同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共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关键词: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黑龙江省地域抗战文化资源丰富。依托这些地域抗战文化资源,突出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通过开设专题教学课、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探索新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等教学形式,系统讲好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整体历史进程,这是高校“纲要”课落实“十四年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概念认同的重要教学理念。  关键词:地域抗战文化资源;十四年抗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纲要”课 
期刊
摘 要:西方左翼理论家齐泽克对当前西方左翼政治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西方左翼理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真理维度的缺失、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的悬置、行动上奉行交互被动原则。西方左翼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模糊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立场,割裂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不敢改变资本主义现实秩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理论宗旨。通过重述列宁,齐泽克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主张,认为当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