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自己的财富造福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的财富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企业家和富人才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生活在人们尊敬中的慈善家,比孤独地占有银行存折上僵死的数字的守财奴要更荣光、更快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爱财有财的人越来越多,有道无道实在含混得很。
4月11日,胡润2006年中国内地慈善榜发布,前五强杀出两匹“黑马”:一个是蒙牛集团的牛根生,一个是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不久前有报道说,吉利集团这些年投给教育事业的资金起码有9亿元,是民营企业中对教育贡献最大的之一。在3月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仪式上,吉利又拿出5000万元资助1000名贫困学生。
在一些人看来,吉利的做法难免有做秀之嫌。但是,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并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大的,更不是最有钱的。身处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担着风险一边创新一边烧钱,还拿出数亿元投入教育。要是我们的企业真都善于这样“做秀”,也是幸事一桩。
不过,这个榜单让人在欣喜之余多少有些失望:没有几家年利润数百亿的大企业慷慨解囊,也未曾得见有几个爬上胡润百富排行榜的款爷们倾情奉献,更不见赚得盆满钵满的某个房地产巨头的热心资助。
再往前看,一年前,胡润的2005年中国慈善榜中,2004年百富榜上的富豪只有24位上榜,中国销售额最大的10家公司也不见踪影。这位先生的富豪排行榜历来为一些富者所不齿,但却令局外人很是看好。不齿的原因之一,未尝不是埋怨胡先生“陷”其于不义。
当然,钱都是血汗钱,挣得多,多缴税就是了。可是每年的纳税光荣榜上,百富榜上的富豪未必都在其中,税收的杠杆未必奏效。倒是有一种潜在的食物链很起作用,而且还能“双赢”。比如,有一种极端的情形,就像纸币换银元,有人扛着钞票四处公关,只为拿下更大的项目,赚得更多的钱财。既是散财,也是敛财。
最为低级的散财便是消费。君不见款爷们一桌酒菜动辄数万,泡泡温泉唱唱歌,就是好几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一些穷乡僻壤的领导甚至也学会了款爷的风范,不是有个穷乡的领导就拿高档酒款待几名志愿者么?这些学子不懂得消受,心疼得哭了。
在社会财富分配尚嫌不均的今天,研究一下散财之道很有必要。它能帮助我们看清这些财富的前世,是污浊还是清白。“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一句名言,让越来越多的人寻味。而“饮水思源”这一古训,更体现在许多人的言行中。对于企业家和富人来说,这两句内涵丰富的语句,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回报他人和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
在现代意义上,这种回报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办慈善事业是这种回报的重要方式。从目前我国企业家和富人投身慈善事业的比重、捐助的数额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慈善事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扶弱济贫、助人为乐,作为中华民族传承的精神财富,也折射出人类社会的道德良知和思想光芒。慈善作为这种智慧的体现形式,是一个社会、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是解决社会分配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富人自愿通过多种形式捐助和帮扶他人,是一种以道德、爱心为基础的分配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投身慈善活动,企业有付出,也有获得。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最应关注企业长期获得利润的能力。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认可和信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
李嘉诚说过:“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他的善举不仅使他一直占据华人慈善家榜首,也有力地支撑着他事业的进步,成为全世界华人首富。
从事慈善活动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一次性为慈善机构捐了多少钱,更在于对慈善的一种深切认知和持久责任。江苏黄埔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规定每年都要从企业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纳入慈善基金,列出捐赠目标计划表,专款专用。这种对慈善事业的制度化投入,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慈善文化,也带动了员工从事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慈善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印度一位哲人说:“财富无常而仁德永恒,故一旦有财须及时行善。”对于企业家和富人而言,我们应当树立一种新的财富观:为富不仁者耻,乐善好施者荣。用自己的财富造福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的财富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企业家和富人才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生活在人们尊敬中的慈善家,比孤独地占有银行存折上僵死的数字的守财奴要更荣光、更快乐。
生活在人们尊敬中的慈善家,比孤独地占有银行存折上僵死的数字的守财奴要更荣光、更快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爱财有财的人越来越多,有道无道实在含混得很。
4月11日,胡润2006年中国内地慈善榜发布,前五强杀出两匹“黑马”:一个是蒙牛集团的牛根生,一个是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不久前有报道说,吉利集团这些年投给教育事业的资金起码有9亿元,是民营企业中对教育贡献最大的之一。在3月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仪式上,吉利又拿出5000万元资助1000名贫困学生。
在一些人看来,吉利的做法难免有做秀之嫌。但是,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并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大的,更不是最有钱的。身处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担着风险一边创新一边烧钱,还拿出数亿元投入教育。要是我们的企业真都善于这样“做秀”,也是幸事一桩。
不过,这个榜单让人在欣喜之余多少有些失望:没有几家年利润数百亿的大企业慷慨解囊,也未曾得见有几个爬上胡润百富排行榜的款爷们倾情奉献,更不见赚得盆满钵满的某个房地产巨头的热心资助。
再往前看,一年前,胡润的2005年中国慈善榜中,2004年百富榜上的富豪只有24位上榜,中国销售额最大的10家公司也不见踪影。这位先生的富豪排行榜历来为一些富者所不齿,但却令局外人很是看好。不齿的原因之一,未尝不是埋怨胡先生“陷”其于不义。
当然,钱都是血汗钱,挣得多,多缴税就是了。可是每年的纳税光荣榜上,百富榜上的富豪未必都在其中,税收的杠杆未必奏效。倒是有一种潜在的食物链很起作用,而且还能“双赢”。比如,有一种极端的情形,就像纸币换银元,有人扛着钞票四处公关,只为拿下更大的项目,赚得更多的钱财。既是散财,也是敛财。
最为低级的散财便是消费。君不见款爷们一桌酒菜动辄数万,泡泡温泉唱唱歌,就是好几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一些穷乡僻壤的领导甚至也学会了款爷的风范,不是有个穷乡的领导就拿高档酒款待几名志愿者么?这些学子不懂得消受,心疼得哭了。
在社会财富分配尚嫌不均的今天,研究一下散财之道很有必要。它能帮助我们看清这些财富的前世,是污浊还是清白。“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一句名言,让越来越多的人寻味。而“饮水思源”这一古训,更体现在许多人的言行中。对于企业家和富人来说,这两句内涵丰富的语句,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回报他人和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
在现代意义上,这种回报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办慈善事业是这种回报的重要方式。从目前我国企业家和富人投身慈善事业的比重、捐助的数额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慈善事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扶弱济贫、助人为乐,作为中华民族传承的精神财富,也折射出人类社会的道德良知和思想光芒。慈善作为这种智慧的体现形式,是一个社会、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是解决社会分配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富人自愿通过多种形式捐助和帮扶他人,是一种以道德、爱心为基础的分配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投身慈善活动,企业有付出,也有获得。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最应关注企业长期获得利润的能力。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认可和信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
李嘉诚说过:“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他的善举不仅使他一直占据华人慈善家榜首,也有力地支撑着他事业的进步,成为全世界华人首富。
从事慈善活动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一次性为慈善机构捐了多少钱,更在于对慈善的一种深切认知和持久责任。江苏黄埔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规定每年都要从企业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纳入慈善基金,列出捐赠目标计划表,专款专用。这种对慈善事业的制度化投入,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慈善文化,也带动了员工从事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慈善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印度一位哲人说:“财富无常而仁德永恒,故一旦有财须及时行善。”对于企业家和富人而言,我们应当树立一种新的财富观:为富不仁者耻,乐善好施者荣。用自己的财富造福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的财富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企业家和富人才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生活在人们尊敬中的慈善家,比孤独地占有银行存折上僵死的数字的守财奴要更荣光、更快乐。